天天看點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作者:卸磨的驢

出正藍旗東北不遠,那就是的金蓮川大草原,每到盛夏,廣袤的草原上就開滿金色耀眼的金蓮花。今天你走到這鮮有幾個人的地方,你能想到這裡曾經是曆經百多年的一代大都市,一座700多年前世界聞名的城市。

金大定六年夏天,金世宗完顔雍前往銀山狩獵。遂標明這裡作為行宮避暑之地。爾後兩年其将此命名為金蓮川,為這裡草原上盛開的金蓮花“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那一年是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

但到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大汗位,指令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承命後由漠北南下,駐帳于桓州和撫州之間的金蓮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建立了蒙元史上有名的“金蓮川幕府”。可能為忽必烈有一個正式辦公的地方,蒙哥遂和其弟弟忽必烈商議在金蓮川建新城池,于是忽必烈推薦其近臣劉秉忠于此建城,使用版築泥土建城牆的方式興建了 “皇太弟府”,名為開平府。這時是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這個劉秉忠就是後來修建元大都的人。

有意思的是忽必烈在建成開平府後很快命人并按照唐、宋舊禮,派員到“五嶽四渎投金龍玉冊”祭告“天地神祇”。并在濟渎神廟立《建立開平府祭告濟渎記》碑記下了此事。看來當時他們已經按中原的規矩行事,已表明其正統之意。

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和朋友一起去内蒙古正藍旗玩了兩天,那次冒雨去了元上都遺址。第二年去克什克騰,回來時從多倫過來又去了一次,這一年元上都遺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元上都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城的布局很有意思,一個周長約9公裡,東西2050米,南北2115米的大四方形,在東南角上套一個小四方形的内城,小四方形裡是皇城,裡面套着宮城,這在衛星圖上清晰可見。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在申遺之前的一段時間内,曾經有人在這裡修了一個很大的門,後随着申遺的程序,可能嫌這門太不協調,給拆了。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從景區大門要走10多分鐘才能到遺址,不過,你要懶得走的話,有電瓶車可以代步。草原上彎彎曲曲的小河,這是上都河,是閃電河的支流。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從當年的明德門進遺址,都是殘垣斷壁,門道總長24米,還剩有半截城牆。裡面是四面各長1400米左右的皇城。是從禦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位置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上到殘存的城牆上,城内隻是一片黃色秋草,當地人都在秋天收割牧草,剛剛割完草的地面上留着短茬。 誰成想這裡曾經有過宮署約六十所,各種寺廟一百六十餘處,四萬多戶,十二萬人口,并曾經輝煌過百年的一代大都市。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往前不遠就是宮城——禦天門——宮城南門,同樣是殘垣斷壁,通過長24米的甬道就可以進皇宮了。元人有“明德城南萬騎過,禦天門下百官多”,“禦天門前聞诏書,驿馬如飛到大都”的詩句。此處當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考古發現甕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推測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在禦天門往北這一片是當年的皇宮了。1258年,當時的大汗蒙哥萬裡迢迢殺到四川,一路沒受到什麼像樣的抵抗。1259年初在合州釣魚城受阻,打了半年多久攻不下。結果在1259年,五十歲的蒙哥在那裡去世。

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從攻打鄂州的前線匆匆退兵,并于1260年在這裡——開平府登基,将這裡作為臨時行政首都。正式開始了元朝的曆史。

元中統四年(1263年)開平府升為都城,定名上都。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國号為“元”,上都和大都成為元朝冬夏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經曆十一帝,一百零八年。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這個牌子有點意味,元大都、元中都不說了。哈刺和林不是元代的都城,可是蒙古的早期的都城。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台汗七年(1235年)在那裡建都。蒙古帝國前四汗,即成吉思汗、 窩闊台、 貴由、 蒙哥均坐鎮哈拉和林管理帝國。不過那個地方現在是蒙古國的前杭愛省西北角。哈拉和林突厥語“黑圓石”,與其周圍景觀已經在2004年成為蒙古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 “ 鄂爾渾峽谷文化景觀”。看到這,我想咱們把元上都搞成世遺,可能和蒙古那個世遺有關系。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于1260年在開平城(既是後來的上都)即位後,其幼弟阿裡不哥則據哈拉和林地區自立為大汗。第二年冬﹐忽必烈軍打敗阿裡不哥,進占哈拉和林。随着升開平府為上都和升燕京為中都(後改大都)。哈拉和林僅置宣慰司都元帥府。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好漂亮的漢白玉浮雕,兩面都是靈動欲出的五爪騰龍,底下襯托着各色花卉。這東西高兩米,半米見方,重2.8噸。學名叫龍紋角柱,出土于這裡大安閣遺址,為國家一級文物。據說是已知元代文物中,龍紋圖案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幅。所謂之“元代第一龍”。 現在這個寶貝已經放到2016年在遺址大門外建立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裡了,說已成了那裡的鎮館之寶。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深入宮城腹地,一個高台上是穆清閣遺址,還可以看見地面的柱礎,據說這裡是宮城中最大的建築,也叫“北阙”。當年皇帝們大宴賓客就在這裡。元上都鼎盛的時候,城裡有水晶、大明、儀天、寶雲、宸麗、慈福、鴻禧、睿思等殿,穆清、大安、延春、連香、紫檀、凝晖等閣;綠珠、瀛州兩堂以及振堂等連片的宮殿。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宮殿腳下數間小房,居然還有碾子,看來可能是當年的禦廚。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這裡是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的大安閣,位于宮城中心的皇宮正殿。大安閣是 “取故宋熙春閣材于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飛翔突起,幹青霄而矗上”,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歎,元人有“大安禦閣勢苕亭,華阙中天壯上京”的贊歎。 據說在這裡舉行過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接受北宋皇帝朝降等事件。真是感慨萬千的地方。 現在地面上層隻是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到這裡皇城走完了。擡頭漫天白雲從北面湧過來。有點像當年蒙古鐵騎橫掃中原的勢頭。誰成想才80年的大運,1368年,元順帝(元惠帝)妥歡帖睦爾在明朝的攻擊下退出大都到這裡,宣告元王朝的滅亡。他在這裡沒有一年又跑到應昌路,後死在那裡。 明初在這裡建立了開平衛,宣德時南徙獨石(今河北赤城),上都遂被廢棄。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正藍旗縣城是上都鎮。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