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作者:北鬥維斟

1871年,琉球王國的一艘船隻遭遇飓風,漂到了台灣海岸,船上50多人遭到了當地“生番”的殺害。按照常理,此事應該由清朝和琉球國來談判處理才對,然而日本卻派遣3000人入侵台灣,此事被稱為“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件是日本對中國侵略的一次試探,目的逼迫清朝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吞并。這件事對整個東亞的軍事部署都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清代之前,中國将台灣島和琉球群島均視為“琉球”,如明初将琉球國稱為“大琉球”,台灣島稱為“小琉球”。南宋時期,琉球國建立,到1372年和明朝建立了朝貢關系,接受了明朝冊封。然而在1609年,豐臣秀吉派薩摩藩征服了琉球,琉球必須同時對兩國稱臣。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對外擴張的野心逐漸暴露。1868年,日本将琉球國置于鹿兒島縣的管轄之下,并試圖直轄其地。此舉沒有獲得琉球國王的同意。當時,琉球國也是清朝的藩屬國,日本想要真正占據琉球還必須要得到清朝的認可。

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宮古島島民的進貢船在回那霸時遭遇台風,漂流到了台灣南部的“生番”牡丹社,船上一共69人,溺死3人,有66人登岸。但是他們意外闖進了台灣原住民地區,被殺害了54人,逃出的12人在台灣漢人的營救下到達台南,被清朝傳送回國。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當時台灣許多地區都已經被移民開發,但是依然有不少山區是原住民地區,清朝将這些原住民稱為“生番”,也就是現在說的山胞。台灣島是東亞地區貿易中轉樞紐,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商船在此遭遇台風遇難,而當地“生番”往往野蠻地将之殺害。1867年,西方商船和“十八番社”首領卓杞笃達成了協定,史稱“南岬之盟”。不過,卓杞笃并不能限制所有的“生番”,是以殺難民的事件時有發生。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牡丹社事件發生後,琉球國并沒有能力來處理了。由于日本不斷侵蝕琉球主權,“琉球王府卻無力處理此事,因為二個多世紀以來,在日本薩摩領主要制下,琉球中山王已無獨力行使主權的力量。”于是,琉球向日本求救。1872年,琉球伊江王子尚健帶領使團到東京祝賀明治天皇親政,被冊封為了華族。此後,琉球就正式淪為了日本的屬地。

第二年,日本派外務卿副島種臣來華,試圖和清朝交涉牡丹社事件總理衙門認為琉球是中國屬國,與日本毫無關系,因而拒絕了日本的要求。清朝官員還提到“嘗聞有琉球島民在台灣被殺,但從未聞有日本人在台灣被殺。”當時列強也不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要求,如英國駐日公使帕克斯反複強調:琉球屬于中國。

70年代初也是中日關系正式确立的時候。早在1871年,日本派遣使團通路中國,經過一番讨價還價,終于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是一個平等條約。在談判中,日本不允許清朝使用“中國”這個國号,認為“中國系對本國邊疆荒服而言”,清朝代表認為“我中華之稱中國,自上古迄今由來已久,從無改寫國号之例。”雙方一度談崩。最終,李鴻章表示妥協,在漢文文本中用“中國”,而日文文本中用“大清國”。此事證明了日本表面上和中國修好,實際上卻暗中制造、宣傳“元清非中國論”,陰謀分裂中國。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中日修好條規》

1873年3月,日本九州島的一艘船隻在台灣東南海岸馬武窟一帶觸礁,其船員被當地原住民劫掠,不過未傷及性命。這次受害的終于是日本人了,于是日本抓住機會向清朝交涉。清朝派遣毛昶熙、董恂和日本談判,二人在談判中提到“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

結果日本代表就借此大加發揮,說“清政府不對南部先住民負責”,并大肆在國際上宣傳“清國既不行使、也未聲稱對生番地區有控制權,是廣為國際周知之事,故日方不認為有必要取得任何形諸文字的承諾。況且清國的地圖界定其控制的疆域僅為被後山環圍之地,已将原住民居住區排除在外。”日本借此大造輿論,目的就是為侵略做好準備。

1874年2月,日本通過《台灣番地處分要略》,将舊事重提,以牡丹社事件為借口,出兵台灣。随後,日本的3600軍隊在台灣射寮登陸,開始大肆進攻台灣生番村莊。台灣生番英勇反抗,日軍死傷達500人。日軍雖然憑借先進的武器擊潰了生番,但是卻無法适應當地的氣候,出現了大規模的疾病。于是,日本軍隊隻能撤到龜山,在此建立“台灣事務都督府”“台灣事務局”,準備屯田據守。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清朝方面也立即讓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擔任欽差大臣,負責台灣和東南海防事務。鄧廷桢在台灣調集了1萬多軍隊,準備對日作戰。日本擔心和中國交戰可能威脅到日本的主權安全,于是轉而求助于英美斡旋。李鴻章等人不敢違背英美的“調停”,力主和日本議和。經過一個月的談判,中日雙方在1874年九月簽訂了《台事專條》。條約承認了日本的“保民義舉”,給予日本軍隊賠償50萬兩作為撤兵條件。

這個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李鴻章骨頭的柔軟,但是,到底有沒有骨頭還是一個未知數。通過此條約,就讓清朝從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琉球的占領,日本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第二年,日本就派兵進駐琉球,終止了琉球和清朝的宗藩關系。琉球國派遣尚德宏到中國求助,但是清廷也不管不問了,說明放棄了。1879年,日本正式在琉球“廢藩置縣”,琉球國變成了沖繩縣。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李鴻章被日本的軍事威脅吓破了膽,他在朝廷上公然要求放棄新疆,要将西北的邊防軍費全部用于海防,打造近代化的艦隊。還好左宗棠據理力争,最終清朝同意塞防和海防并重,并讓左宗棠出兵收複了新疆。

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朝意識到了台灣的重要性,開始大力經營、開發台灣島。首先是台灣的官民開始大規模修建堡壘,加強防禦力量。随後羅大春在台北實行“開山撫番”,修通了蘇澳至花蓮的道路,在大規模進行了墾荒、興辦義學,加速了台北地區的開發。最後,清朝于1885年設立台灣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劉銘傳在台灣大搞洋務運動,編練新軍、修建鐵路、開發礦産、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使得台灣成為了清朝最先進的一個省之一,因而劉銘傳被稱為“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之譽。”

但是,一個小小的琉球怎麼可能喂飽日本呢?1878年,日本設立參謀本部,将中國作為了第一侵略目标。1884年,日本開始了長達10年的對華作戰準備,1887年,日本出台了“征讨清國策”,其中提到“分割清國,使之成為數個小邦國。”日本的政策已經決定了,中日之間必有生死決戰。

日本是如何吞并了琉球?一石二鳥,牡丹社事件暴露了清朝的軟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