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eb3.0,為什麼說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模樣”|新京智庫

作者:Beiqing.com
Web3.0,為什麼說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模樣”|新京智庫

資料圖。圖/新京報

近日,随着元宇宙的興起,Web3.0成為各大廠商、投資人關注的熱詞。

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不久前發表文章《Web3.0是漸行漸近的新一代網際網路》,指出網際網路正處在Web2.0向Web3.0演進的重要時點,加強Web3.0前瞻研究和戰略預判,對大陸未來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Web3.0熱潮下,國内外湧現出的相關商業模式點燃新的投資熱情。而對于衆多打着Web3.0旗号的産品及部分區塊鍊遊戲,也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警惕概念炒作之下的投資風險和隐患。

“什麼是Web3.0?”

2021年12月8日,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進行了一場名為“加密資産和金融的未來”的聽證會,前美國貨币審計署署長、時任BitFury首席執行官的布裡安·布魯克斯向國會議員詳細科普了Web3.0——“一種可被使用者擁有的網際網路”。

Web3.0到底有何不同?Web1.0是“可讀”的網際網路,這個時期的企業代表以搜狐、新浪、網易、YAHOO、Google等傳統的門戶網站為主,使用者隻可擷取資訊,不能夠編輯資訊;Web2.0是“可讀+可寫”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不僅可以閱讀網站提供的内容,也可以随時随地借助平台提供方的雲存儲技術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從早期的部落格、微網誌,到微信公衆号、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台産品形式的變化,人人都可成為創作者。

從Web1.0到Web2.0,是使用者與網際網路雙向深化資訊互動的過程。具體展現為使用者為參與主體,App為應用載體,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平台權力的迅速擴張。使用者在網際網路平台上建立線上身份,更像是申請成為“數字領主”的附庸,使用者在平台中所生産的内容是否違規、侵權,将由平台判定。

Web2.0時代曾引發社會對于平台治理結構的擔憂,平台中心化的網絡服務和權力使得使用者隻是網際網路的“過客”,而不能真正地擁有網際網路。随着目前各類資訊技術的疊代創新,網際網路正呈現向下一代網際網路演進的趨勢,Web3.0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較Web1.0和Web2.0而言,Web3.0将是“可讀+可寫+可擁有”的網際網路,是基于去中心化理念運用區塊鍊等數字技術打造出來的将多個場景融為一體的新型數字生态系統,将成為使用者與建設者擁有并信任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

Web3.0,為什麼說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模樣”|新京智庫

2021年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展示了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網絡安全等領域的新技術、新産品,以及經濟、社會、政府等各領域各行業數字化改革的最新應用成果,包括展覽展示、新産品新技術釋出、數字經濟人才對接等闆塊。圖/IC photo

Web3.0将重塑數字經濟社會基本格局

随着區塊鍊、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 Token,NFT)、元宇宙等新技術概念的普及,Web3.0将會逐漸成為未來網絡的主要形态,在全球網際網路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Web3.0之是以如此重要,其根源在于它是一場對于中心化數字生态的全局性變革,讓流通于數字網絡上的數字内容的所有權和對應的價值配置設定權,真正回到數字内容創作者手中:讓創作者、價值擁有者實作統一。這種變革展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Web3.0将重塑使用者與平台之間的“支配-依附”關系,形成一種新的數字身份體系。在Web2.0時代,中心化的平台對于儲存在平台上的使用者身份資訊和資料資訊有着絕對的控制權。而到了Web3.0時代,分布式數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DID)使使用者控制自己的身份管理資訊成了可能,并可以用該資訊驗證并登入任何平台和程式。

Web3.0塑造了一個新的數字空間願景,嘗試建構一個使用者和建造者共享産權的新型經濟系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理念,将原本屬于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的權力下放到使用者手上。其表現為使用者擁有他們的身份、資料和算法自主權,并且沒有像Facebook這樣的大平台負責儲存和使用使用者的資料,也不再需要通過賬号和密碼登入平台。

是以,Web3.0不僅提升了使用者的隐私和資訊安全,讓他們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資料資訊以及數字資産,也打破了平台對資訊管理和算法的壟斷,通過機制設計引導人們自發地協調行為,徹底改變使用者與平台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去中心化的模式極大地挑戰了平台的壟斷地位,使用者可以選擇去中心化的替代産品。

其次,Web3.0将重塑财富數字化與數字金融交易的規則體系,建立一套新的數字産權體系。在具體應用中,NFT,這種基于區塊鍊用于确定數字資産産權的技術徹底颠覆了平台中心化的産權管理體系。使用者可以自己制作并将NFT記錄在區塊鍊上,形成數字化資産的NFT。目前NFT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對圖檔、音樂、視訊等數字産品以及各種UGC産品的産權保護和流轉當中。

而将去中心化的Web3.0概念和技術與金融業務具體相結合,産生“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或将掀起金融業的變革。金融産品的交易資訊将會更加透明和安全。在該場景下,使用者的賬戶位于分布式的網絡中,平台之間基于互信的協定可以減少藩籬,更加側重于對産品服務、價值創新的追求,也降低了地理和使用者資質等其他因素帶來的限制,推動數字資産的自由流通。

最後,Web3.0将重塑現實和數字空間經濟社會活動的邊界,推動實體與數字産業的融合發展。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Web3.0通過全新的去中心化的DNS根域名治理體系,實作端到端通路過程的去中介化。使用者可以自己命名和解析域名,技術可以運用到數字資産、數字實體等資源,使得現實和數字空間更好地融合。例如,可将鍊上數字資産和鍊下實物資産的價值形成對應。這樣不僅能融合虛拟和現實世界,更能進一步重構各行各業的經濟形态,實作現實、虛拟資産關聯。

Web3.0,為什麼說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模樣”|新京智庫

2021年9月30日,中國香港,亞洲首個大型數字藝術博覽會在香港舉行,場地面積逾1800平方米,展出超過40名國際及香港藝術家的高科技藝術創作。圖為參觀者在旅美土耳其多媒體藝術家安納多爾(Refik Anadol)的360度沉浸式藝術裝置前自拍、留影,該裝置将被轉換為NFT(Non-fungible token)并于蘇富比網上拍賣。圖/IC photo

Web3.0在中國:機遇與挑戰

在美國,以布裡安·布魯克斯為代表的相關人士正在大力推動聯邦出台更多支援性政策。美國衆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出席聽證會的議員中有人當衆喊出“必須保證Web3.0革命發生在美國”。

Web3.0未來擁有巨大的産業發展前景,正在成為世界主要數字經濟大國競争的戰略制高點。

總體來看,Web3.0在大陸的發展目前更多地被放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架構内:人們關注基于Web3.0的基礎設施将如何助力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

目前國内主要存在的Web3.0産業分布于數字藏品、聯盟鍊、Gamefi鍊遊、虛拟數字人四個領域,有關Web3.0的讨論常與“價值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關鍵詞放在一起。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大陸Web3.0産業的發展面臨兩方面的挑戰。

第一,從國際層面來看,基于地緣政治的風險性因素正在迅速上升。目前多國都在緻力于發展自主性的Web3.0産業體系并采取不同的監管政策體系,但國際地緣政治的競争可能會延伸到技術領域。

Web3.0分布式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可能将加速全球數字空間格局由網際網路轉向“分裂網”,各國基于國際競争和數字主權安全的考慮,激烈的國際競争可能導緻多個Web3.0數字生态體系并行的格局。

受俄烏沖突等事件影響,非西方國家将會尋求更加獨立的數字供應鍊體系與多元的數字服務提供商來源 ,這将為中國科技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可能受到大國的互相制裁影響,加劇産業發展的國際不确定性因素。

第二,從國内層面來看,Web3.0将對現存治理體系構成一定沖擊,如何确定新的監管邊界将成為新的課題。Web3.0的去中心化概念将會帶來新的治理和監管難題。

一方面,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需求挑戰了現存的基礎設施提供方式,搭建以區塊鍊為技術的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目前主要是Web2.0的大型平台具備搭建能力,但這可能又會導緻對區塊鍊服務的控制權回到平台手中。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形态會給各行各業帶來重大變革,衍生出新的組織和行業形态,帶來新的風險和管理問題。比如區塊鍊技術下的匿名性社群會給網絡監管帶來挑戰;DeFi産品所蘊含的金融風險也會考驗金融管理部門的監管和防範能力;以及更多的組織和行業形态所伴随的違法犯罪風險問題也需要防範。

2021年12月,CCTV-2正點财經欄目曾披露名為《農民世界》的區塊鍊遊戲“代練服務”騙局,“代練”公司聲稱玩家“兩周賺14萬元”,實為傳銷、詐騙、非法集資。

要看到,當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搭建尚處于Web2.0向Web3.0的過渡階段,還有待大量的技術積累,同時存在某些監管真空地帶。對于并未成熟的項目,投資者追求短期獲利、盲目跟風會面臨較大風險。

是以,未來在制定Web3.0産業政策體系時,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國内和國際關系的平衡,推動Web3.0時代中國數字産業的健康發展将非常關鍵。

Web3.0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場景和機遇,但風險和挑戰也随之而來。如何把握住這一時代機遇,大力支援相關技術創新發展,并探索出适合大陸的Web3.0發展道路,助力大陸的數字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

文 / 劉典(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

編輯 / 李潇潇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