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作者:熱點我見

阿拉伯國家,又稱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他們有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也有着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國家共包括22個國家,大部分國家都是阿盟的成員國,總面積131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40645萬(2016年)。

阿拉伯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巴林、科摩羅、吉布地、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達、沙特阿拉伯、索馬裡、蘇丹、突尼西亞、阿聯酋、葉門、叙利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其主體民族為波斯人),但其與伊拉克同屬什葉派穆斯林掌權的國家。土耳其也不是阿拉伯國家(主體民族是土耳其人)。

現在人們一提到阿拉伯世界,首先想到的就是戰争、動亂和分裂,因為中東地區長期以來頻發的戰亂,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曆史上伊斯蘭文明的早期,阿拉伯民族曾經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阿拉伯帝國。

在阿拉伯帝國統治的100多年的時間裡,在世界各地的征戰幾乎未有敗績,國土面積不斷擴大,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從此崛起為繼華夏民族、拉丁民族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民族,與此同時,阿拉伯世界的崛起,也使得伊斯蘭文明跻身于世界三大主流文明之中。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然而,如今的阿拉伯世界卻難以再延續其先輩的傳奇,雖然衆多阿拉伯國家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經濟十分富裕,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從整體上看,整個阿拉伯世界猶如一盤散沙,很難團結在一起,從5次中東戰争的失敗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夾雜在阿拉伯世界之中,四面受敵的小國以色列,居然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戰勝實力占絕對優勢的阿拉伯聯軍,在中東一次次地創造了戰争奇迹。

那麼,昔日天下無敵的阿拉伯帝國,為何會變為如今一盤散沙的狀況?筆者認為,綜合分析,可以歸結為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缺乏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主體民族

雖然阿拉伯世界是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他們有着相似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事實上,阿拉伯民族是一個語言宗教共同體,而非民族血緣共同體。是以,整個阿拉伯世界就缺乏一個主體民族作為其統一和團結的核心。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曆史上,在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傳播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是指阿拉伯半島上以遊牧為生的閃米特族牧民。阿拉伯帝國崛起後,随着帝國的擴張,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群眾逐漸接受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并且通過長期混血,形成了一個以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為紐帶的語言文化群體。

不同的阿拉伯國家國内除了阿拉伯人外,還生活着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切爾克斯人等,而伊拉克還有猶太人。

埃及的科普特人是古埃及人的直系後裔,其祖先在一世紀時,皈依了基督教。而埃及前些年國内所發生的恐怖襲擊,就是針對科普特人和他們的教堂的。

薩達姆統治期間,就曾血腥鎮壓和屠殺了國内大量的庫爾德人,對于這筆血債庫爾德人至今憤憤不平,難以忘懷。

然而,僅靠宗教信仰來維系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團結,顯然很難做到這一點。中東地區常年的混亂狀況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二、伊斯蘭教内部不同教派、部落的紛争

表面上看,同屬一個伊斯蘭教信仰的阿拉伯民族應該彼此之間和睦相處,不會産生太多沖突,然而情況正好相反,來自于伊斯蘭教的内部紛争紛繁複雜,且難以調和。

1、部落紛争

由于阿拉伯民族曆史上是遊牧民族,是以在伊斯蘭國家内部,仍然保留着部落形式,如利比亞總統卡紮菲就來自于卡達法部落,他就任總統後,必然會給予本部落更多好處,這樣就引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滿,最終國内爆發了由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間的争鬥,卡紮菲政權被推翻。

2、宗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沖突

伊斯蘭教内部主要分為遜尼派和什葉兩大派系,各個阿拉伯國家中兩大派系的占比并不相同。例如在伊拉克,什葉派占人口的60%,是以薩達姆這個少數的遜尼派總統統治國家,有很大難度。

薩達姆執政期間,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曾采取了一系列暴力手段壓制什葉派的反抗,由此引起了國内多數群眾的怨恨。這也是海灣戰争中美軍入侵伊拉克後,該國政權瞬間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薩達姆死刑判決結果宣布後,伊拉克國内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遜尼派群眾強烈譴責審判不公,而什葉派則歡欣鼓舞,歡慶勝利。以至于成立的新政府不得不呼籲伊拉克人要“團結”。

目前中東地區主要有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陣營,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國家一直提防着伊朗、黎巴嫩和巴林這些什葉派國家。約旦國王就曾提出過“什葉派新月帶”這一概念,主要指伊朗、伊拉克南部、叙利亞和黎巴嫩真主黨。

三、阿盟與歐盟截然不同

阿拉伯聯盟簡稱阿盟,是為了加強阿拉伯國家聯合與合作而建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共有22個成員國,成立于1945年3月22日,是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地區性組織。

與比較團結一緻的歐盟相比,阿盟的特點是既有聯盟又分幫派,私下拉幫結派,這就是阿拉伯國家的特點,是以長期以來阿盟成員國一直處于進進出出,不停變換的狀态之中。

1978年9月,埃及總統薩達特同以色列簽訂了戴維營協定,兩國的和解引起了阿拉伯陣營的憤怒,埃及與1979年3月被開除出阿盟,阿盟總部也是以從開羅遷往突尼西亞,10年之後埃及才被請回,總部于1990年3月才重新遷回開羅。

2011年11月16日,阿盟正式中止了叙利亞成員國資格。在阿盟内部不僅有由6個海灣産油國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還有由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幾個北非國家自立門戶成立的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簡稱馬盟。

宗教相同的阿拉伯國家為何總是一盤散沙?

四、阿拉伯國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盡管阿拉伯國家擁有共同的伊斯蘭文化,但由于曆史上受到過波斯、印度、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來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由于受當年殖民影響,當地不少人說法語,甚至有的官方檔案也使用法語。

因為擁有這一背景,歐洲國家也願意接受北非移民,近幾十年來,歐洲各國已經接收了大批北非國家移民,例如著名法國球星齊達内和本澤馬都是阿爾及利亞裔移民。

阿拉伯國家的王室成員基本上都在歐美國家接受過高等教育,如卡達和約旦國王都畢業于英國桑普斯特軍事學院,由于這一層關系,卡達和約旦一直都是美國的忠實盟友。

受不同文化影響,阿拉伯國家中,有親英的、親法的,還有親美的。雖然意識形态和國家體制不同,但阿拉伯國家并不排斥西方,西方國家的一些商品在中東地區十分暢銷。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阿拉伯國家内部宗教派系、部落和民族沖突複雜沖突不斷,存在着嚴重的族群對立,而且,各國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訴求,打着自己的小算盤,是以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很難達成一緻,況且這些問題都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曆史沉澱,短時間内不可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