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作者:柳婉月

01 聯合國

聯合國發展至今,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個地區的193個國家加入其中了。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至今,已經産生了9位聯合國秘書長了。

這九位聯合國秘書長有的來自非洲的不發達國家,有的來自南美洲西部,有的來自歐洲的發達國家……

曆任秘書長來自世界各地,但卻從沒有一位秘書長來自中國。

難道是因為我們國家沒有合适的人選嗎?

當然不是,大陸是人口大國,人才濟濟,在每一個領域都有着高精尖的技術型人才。想要在大陸找出一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參選聯合國秘書長,其實并不困難。

但自聯合國成立已經有77年了,大陸卻從未有人當過聯合國秘書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并且,除了中國外,美國、俄羅斯等國也從未産生過聯合國秘書長。這是為什麼呢?

它似乎跟一項規定有關系,那麼是怎樣的規定才會讓從未有來自中國、美國等國家的代表當選聯合國秘書長呢?

這跟聯合國建立的初衷有着緊密的聯系。

在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聯合國這一組織到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

任何一個組織的建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建立的過程中,總是會經曆各種各樣的失敗。而聯合國的成立也經曆了這樣曲折的過程。

聯合國的前身是國際聯盟組織。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國際聯盟的建立,得益于伊曼努爾·康德在十八世紀末期提出的和平國際社會理念,他是第一位提出該理念的人。

1795年,伊曼努爾·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代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想法。這是促使聯合國成立的重要理論基礎。

而二十世紀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促使國際聯盟成立的重要事件。

在20世紀初,歐洲大陸分為同盟國、協約國兩個陣營。誰也沒想到,這兩大陣營的對立,後來會逐漸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曆四年的戰争,一戰終于落下帷幕。戰争帶來的影響席卷着歐洲各個國家,各國社會體系、經濟系統、政治體系等都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在這樣蕭條的國際形勢下,“反戰”成為了歐洲各國經曆過戰争的人民的共識。

與此同時,有人提出建立一個國際組織,采取各國合作的形式,以和平的手段去共同處理各國之間的糾紛。

是以,國際聯盟組織應運而生。

從1920年至1946年,這26年期間,國際聯盟的确不忘自己成立的初衷: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糾紛。

20世紀20年代時期,國際聯盟曾成功地解決了各國之間的一些小糾紛。

但在20世紀30年代,各國沖突加劇,國際形勢嚴峻。國際聯盟對此無能為力,隻能眼睜睜地看着二戰的爆發。

而二戰的爆發,也讓國際聯盟這一組織名存實亡,隻剩下一個空殼。

人們急需一個真正有能力解決各國之間沖突的國際組織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個國家提議建設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來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1946年,國際聯盟宣布解散,它被新成立的聯合國所取代。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早在1943年,為了建立聯合國,各國開展了兩個與之相關的重要活動。

一是簽署《莫斯科宣言》,二是舉行德黑蘭會議。這兩個活動的開展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目标,那便是盡快建立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誕生。此後,每年的10月24日都成為了聯合國日,以此來紀念聯合國誕生這一偉大事件。

聯合國的誕生,代表着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那便是和平的時代。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經曆過兩次大戰的國家及人民,早已對戰争恨之入骨。

戰争除了給他們帶來災難、痛苦,使得他們流離失所、永失摯愛外,從未給他們帶來過任何幸福的事物。

而聯合國的成立,正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個國家之間共同發展,讓世界變為更美好的世界。聯合國,将會一直向這個目标邁進。

為了邁向這個目标,聯合國所做的事情都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所有國家一視同仁。

02 聯合國秘書長

聯合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裡有着來自全球各地的各個國家的代表。除此之外,其名下還有多個機構需要進行管理。

那麼如此巨大的一個組織,由誰來管理呢?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這一切的工作都離不開聯合國首席行政長官,即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是由安理會推薦的,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

我們要知道,聯合國秘書長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其認為的潛在威脅,即威脅各個地區又或是世界和平和安全的所有事項向安理會提出,使之獲得聯合國的關注,引起重視。

同時,他還承擔着執行安理會或聯合國大會等其他機構托付給他的任務。

并且,身為聯合國的秘書長,要加強與各國之間的聯系,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為弱小國家發聲,保護他們應有的權益。

是以,聯合國秘書長這個職位在聯合國這個組織當中是十分重要的。

如此重要的一個位置,肯定是需要一個優秀的人來擔任的。

而中國人才濟濟,從來不缺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從未有中國人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職呢?

正是因為聯合國秘書長一職十分重要,是以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十分嚴格。

聯合國秘書長的任期為五年。若是前一任秘書長表現優異,并且通過了投票後,就可以再次連任。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聯合國秘書長的産生需要通過層層嚴峻的關卡,能夠被選到最後的人,都是十分優秀的人才。

能夠被推選出來的候選人,他們自身都應該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一是能力足夠強,德高望重,能夠勝任聯合國中各種繁瑣的工作。

二是要有和平的意識和理念,并将這種理念貫徹到底,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作貢獻。

三必須掌握聯合國六中官方語言的其中一種,能夠在交流當中不受任何障礙,以便後續工作的開展。

以上的三點,是對參選的候選人最基本的要求。

這三點要求,似乎在國内能夠找到許多符合以上要求的人。

但大陸還是從未有人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原因其實很簡單,它與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流程以及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有關。

選舉聯合國秘書長的流程是十分繁瑣的。

首先,在現任秘書長的任期即将結束前,想要參選聯合國秘書長的參選國要先向世界各國通報自己國家推選出來的參選人選。

其次,參選名單全部出來後,該份名單将會交到聯合國安理會各成員國的手中。隻有得到安理會所有成員國的同意下,該名單才會送出到聯合國大會上。

然後,就來到了參選的最後一個環節,由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對所有候選人進行投票。最終,票數最高的人将會成為下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而在第二個環節當中,有五個國家有着一票否決權。這五個國家是聯合國内的一個組織,我們稱之為“五常”。

五大常任理事國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四個大國,此外還包括參加了反德聯盟的法國,即二戰的五大戰勝國。

這五大戰勝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換來了一個和平的世界。是以,為了嘉獎這五個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聯合國任命他們為五大常任理事國。

這五個國家分别是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

禁止中國推選自己國家的候選人是因為,候選人要參加最後的投票就必須通過五大常任理事國的投票,獲得“同意”的五票。

但若是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這五個國家當中,有任何一個國家投出了否定的一票。那麼該名候選人必須重新進行投票,直到全部同意為止。

但若是有來自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候選人參加競選,這五個國家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因為各國都希望自家候選人能夠被選上。

是以,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幹脆直接禁止五大常任理事國參與聯合國秘書長的競争。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這便是為什麼從未有來自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的代表,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原因。但禁止五常國家參加聯合國秘書長的競争并不僅僅因為這個。

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的存在,也阻礙了中國代表成為聯合國秘書長。

第一,聯合國秘書長的候選人一般來自中小國家。

這是為了避免沖突,平衡各國之間的利益。讓實力沒有那麼強盛的國家來參選秘書長,才能夠真正促進世界各國的和平。

而如今中國在當今世界,無論是在軍事實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是有着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其一舉一動都極有可能會使如今較為平靜的世界形勢發生改變。

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國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發展得更好。

若是讓來自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候選人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秘書長有可能會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做出一些不利于國際社會的事情。

其國家實力本就強盛,在這樣一番暗箱操作之下,各國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世界格局很有可能再一次改變。

而聯合國本就是為了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而存在的,這樣的事情違背了聯合國建立的初衷。

第二,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不能連續由來自同一大洲的人擔任。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即若是連續十年,聯合國秘書長都來自歐洲,那麼在下一次選舉聯合國秘書長時,新任的秘書長必須來自除歐洲外的其他大陸洲。

雖說是不成文的規定,但也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認同以上的規定的。

2007年,在選舉新一任聯合國秘書長時,第三條規定便受到了挑戰。

當時,即将卸任的秘書長科菲·安南是加納籍,來自非洲西部的一個國家。按理說,下一任秘書長應該從亞洲候選人裡面産生。

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下一任秘書長不一定非要來自于亞洲。他們聲稱,這條不成文的規定可以被打破。

這一舉動,引起了聯合國内的讨論。

若是此次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真的将這項不成文的規定打破,那麼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從今之後将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慶幸的是,經過相關國家的妥協與協商,他們決定還是遵守這項不成文的規定。是以,來自于南韓的潘基文當選為下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

03 選舉聯合國秘書長的規定的轉變

在前面,我們曾提到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一般都來自中小國家。

但在聯合國成立之初,這并不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在曆任九任的聯合國秘書長當中,最初的三位聯合國秘書長中,有兩位全都來自發達國家,僅有吳丹一人來自開發中國家。

在那個時期,聯合國秘書長這個位置似乎被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而其餘實力較弱的開發中國家則與這個位置無緣了。

為了改變這樣一個狀況,讓開發中國家的候選人能夠成為聯合國的秘書長,中國代表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這巨大的轉變,也讓聯合國聽到了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的聲音。

這次巨大的轉變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

1981年,聯合國秘書長的位置即将出現空缺,這意味着新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必須馬上誕生。

在這一次的競選當中,庫爾特·瓦爾德海姆選擇了再次參加競選。此前,他已經連續十年擔任聯合國秘書長這一職位了。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若是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再次參加競選,聯合國秘書長這一職位有極大可能再次成為他的囊中之物。

因為在任職期間,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為維護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平衡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讓人們對聯合國有了更高的信任度。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在任職期間作出的成就是巨大的,獲得了極高的認可。在國際社會上,庫爾特·瓦爾德海姆有着極高的威望。

是以,聯合國授予了他“聯合國和平獎”,感謝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一切努力。

在1971年底,新一任競選開始,庫爾特·瓦爾德海姆作為候選人參與到了此次的競選當中。

經曆層層的選拔後,最終,庫爾特·瓦爾德海姆以優異的表現從一衆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這離不開各國對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支援和對他的期望,他們相信他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做出一番成就來,為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1981年,在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第三次參加競選時,中國代表對庫爾特·瓦爾德海姆連續投出了16次反對票。

按照當時的形勢,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已經得到了美國、俄羅斯兩個大國的支援,這次當選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誰也沒想到,中國會投出反對的一票。

長期由發達國家的候選人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發展,應該讓聯合國這一舞台有更多開發中國家的參與,傾聽開發中國家的聲音,世界才能逐漸向美好的方向發展。

是以,中國并不希望聯合國秘書長這一職位一直由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代表擔任。

在這一次競選當中,中國有着支援的人選,他便是來自坦尚尼亞的薩利姆。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薩利姆的國家,坦尚尼亞,位于非洲東部,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若是薩利姆能夠當選聯合國秘書長,對于非洲落後國家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并且能夠傾聽他們的訴求,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貢獻。

是以,在五常投票環節時,中國代表連續向庫爾特·瓦爾德海姆投出了反對票16票。

但美國似乎與我們持相反的意見,美國并不希望薩利姆當上聯合國秘書長。于是利用一票否決權,美國一直對薩利姆投出反對票。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一直得到反對票,局面僵持不下,導緻名單遲遲無法确定,最後的投票環節無法進行。

無奈之下,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宣布退出本次的選舉。在這之後,大陸支援的非洲代表薩利姆也宣布退出此次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

兩人的退出,讓此次的選舉順利地進行了下去。

為何中國人當不了聯合國秘書長,連美國也不行?原因很簡單

最終,新一任秘書長,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來自南美洲的一個開發中國家,秘魯。這樣的情況正是中國代表們所希望的。

而這一次的競選後,越來越多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候選人當選為聯合國秘書長。開發中國家不再是世界的邊緣群體,他們正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聯合國之是以規定,來自五常國家的代表不能夠當選聯合國秘書長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世界的和平發展并不是僅僅依靠那幾個大國就能夠實作的,更多的應該是關注中小國家的發展。這樣,才能夠讓世界越來越美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