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曆代曆史上,溥儀是個頗具争議性的人物。身為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在亂世中選擇退位,将主權交送給國民政府,不失為一件好事。但在同時,溥儀重回巅峰的野心卻并沒有就此終止,他在後期還接受了日本的僞滿政府思想,做出很多折辱華夏之事,是為自私。經曆諸多跌宕起伏後,溥儀終于意識到所在處境,他決定以普通群眾的身份在新中國生活,晚年生活平淡又不失幸福,好事一樁。
淪落為普通人的同時,溥儀就需要為自己的生活來源發愁。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考慮到他的特殊身份,經多重商讨決定給他一份研究院的工作,溥儀在這裡享受難得的平靜生活,也抛卻了唾滅般的過去。這個情況下,郭沫若提出讓溥儀做他助手的想法,本以為一切可以順利,卻不料溥儀直白給出五個字,可是讓郭沫若當場無地自容了。那麼溥儀到底說了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這段故事吧。
溥儀跌宕起伏的前半生
滿清王朝皇帝這層身份,注定了溥儀一生帶有高光,雖然是傀儡皇帝,但人們對他的印象依舊是高高在上的王者,感受着紫禁城内奢華繁榮的一切。包括溥儀自己也沒想到,多年後重回紫禁城,還沒等踏入就被告知需要買票,那一瞬他可能會有深深的負罪感吧。
1911年溥儀同意退位後,國内迎來了新局勢。國民政府考慮到他身份特殊,于是給予其充分的資金和奢華的生活環境,雖沒有紫禁城那樣闊綽,但在普通人角度來看已是十分不錯了。溥儀在這裡過着醉天酒地般的生活,内心卻十分空虛,他終究是個亡國皇帝。
再後來,多方軍閥想要借着溥儀的身份為自己增添一畝三分地。他們行動十分迅速,在很短時間裡将溥儀帶去天津一帶,往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對他衆星捧月,甚至于溥儀自己都認為,好像又回到了做皇帝那段時日。就這樣,他同意了日本人的僞滿政府提議,配合着日本方的行動,給國内進步之路造成很大阻礙。可憐溥儀傻傻不自知,自己已經成了工具人,被日本人随意擺弄很難想到後來的結局。
後來時局動亂,溥儀在慌亂中瘋狂逃竄,稀裡糊塗的竟進去了蘇聯特别監獄。客觀地說,在這裡坐牢的這些年雖平淡,但也給他帶來不少安甯。國内紛擾太過嚴重,一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正式步入正軌了,才将溥儀從蘇聯接回來。此時溥儀早已失去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他的思想境界産生很大躍升,也沒心思複辟滿清王朝,隻想着過好自己平淡的後半生。
溥儀進入新中國時期
1960年,溥儀得到釋放的指令,還在上層安排下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意義非凡。相比較其他領域,植物研究所更能平和人紊亂的心态。溥儀在工作的過程中逐漸迷上花花草草,在溫暖環境下感受大自然的甯靜,實屬惬意。但溥儀畢竟是有過高度教育的人才,國家不想這樣浪費人才,是以不久後又給他安置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溥儀擔任文史專員的工作,工作量一下大了起來。
進入新崗位後,很多對溥儀過去好奇的專家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們想在溥儀的故事中尋求靈感,也算是生活中的調味劑。其中,郭沫若先生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當時他身邊缺少一位對清朝曆史熟悉的助手,思前想後,覺得溥儀是最好的人選。這樣想着,郭沫若先生主動找到溥儀,并給出十分豐厚的條件,本以為一切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走向發展的,卻不料溥儀果斷拒絕了。
溥儀當場給出五個字:“我不會滿語!”這五個字可是讓郭沫若十分尴尬,短時間一番思考後,郭沫若心裡了然了。其實這裡我們可以深入剖析溥儀的心中想法,他說出這五個字的原因有兩個,每個都跟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郭沫若先生怎麼看都是有些魯莽了。
溥儀拒絕郭沫若的兩個可能
第一個原因就是溥儀的真實學曆,他在回憶錄中明确自己不會滿語,郭沫若先生在不明白事實真相的情況下草率找上門來,怎麼可能會得到回應呢?雖然他是在研究清朝曆史,但清朝的官方語言是滿語,溥儀不會該語種自然不能和郭沫若合作了。
相比較而言,第二個原因可信度更好一些。要知道,溥儀可是經過多年皇家教育的皇帝,就算是傀儡皇帝,但基本的語言文化肯定是略通一些的。他在回憶錄中的言談,很有可能是為了順應社會主義社會給出的說辭,不具備多少可信度。畢竟常年生活在被監視和控制的環境裡,溥儀從小便養成了心思缜密的性格,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尚可了解。
郭沫若先生有思考後這五個字背後的深層含義,不論哪個意思,溥儀拒絕研究清朝曆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或許對他來說,那段時光是藏在内心深處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人主動的行動,無異于挑動心中的悲痛。
結語
從一個普通人角度來看,溥儀的人生确實跌宕起伏。從巅峰跌入低谷的落差感,常人無法感受。而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男人卻能沖破心中防線,積極面對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呢?也是因為心向陽光,溥儀的後半生才會平穩順利,他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真愛,這是實實在在自己尋找的夫妻,沒有受到封建婚姻觀束縛的愛情,以此結局告終也不失為一種幸運了。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