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仿古建築層出不窮,特别是以佛教為題材廟宇、地方祠堂之類的仿古建築景點。是以象征佛教文化的石雕作品廣受人們所喜愛:石雕佛像,石雕羅漢,石雕獅子,石雕觀音,石雕佛塔,石雕龍柱,石雕牌坊,石材浮雕牆,花崗岩镂雕窗等等。特别是以佛道神話故事為主題的花崗岩浮雕牆基本上每個廟宇、祠堂類仿古建築都有它。石材浮雕牆的題材豐富多彩,石匠的高超技藝令浮雕牆上的人物不僅栩栩如生更保留了天然石材的古樸厚重感,渲染出寺廟宗祠的莊嚴氛圍。
先來說說寺廟類仿古建築中的浮雕牆。大家都知道,大陸的佛教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是有一些差別的。西漢末,佛教由印度傳到中國後,中國人将其與中國的道教結合,形成具有中華色彩的佛道融合的佛教,是以,中國的寺廟宗祠相比較與印度的佛教廟宇會有比較大的差别。各個地區又根據其不同的風俗和傳說而有各自不同的神佛主題。例如:沿海地區有媽祖廟,是以這些地區的古建廟宇就會有媽祖石像,媽祖浮雕牆;北方地區比較多以釋迦摩尼和十八羅漢為主題的佛寺,是以這些寺廟内主要布置的是以各種石佛,石雕羅漢等;南方各個村莊多有各自的宗廟,這些宗廟主要以石材功德碑,石材功德牌坊,家族傳說石材浮雕牆等;北方一些村莊會有相應的家宅守護神的廟宇,這些廟宇内會有相應的守護神石雕,以守護神神話傳說為主題的石雕畫等
接着我們再來說一下宗祠類仿古建築的浮雕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是個講究家族傳承的民族,祠堂這一具有中華傳統色彩的中式建築就展現了這一點。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系起來,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祠堂文化讓身在異鄉的海内外宗親記得住鄉愁,是海内外宗親扯不斷的根,它與書院文化、家廟族府、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态。我們發現,國内衆多祠堂中都會有石材浮雕牆,而這些石雕牆上雕刻的圖案大多通過象征、諧音、典型等手法來表達迎祥接福、勸學緻仕、建功立業等宗族文化理念,例如24孝圖就是比較典型的祠堂浮雕牆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