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中國共有獸類(即哺乳動物)12目59科254屬686種,約占世界獸類總數的10%——
中國有多少種哺乳動物?
近日,《中國獸類名錄(2021版)》(以下簡稱《名錄》)已完成編著。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組織國内長期緻力于獸類分類的科研人員合力完成了這項研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是《名錄》編撰工作的核心組織者。他介紹說,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召開之際,《名錄》的成果有助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了解中國豐富的哺乳動物多樣性。
大熊貓屬于“大熊貓科”還是“熊科”?
“小熊貓”現已分為2個物種
該《名錄》自2016年啟動編撰工作,涵蓋了在中國所有領土和領海分布的已知哺乳動物物種。這其中既包含了以往研究成果,也納入了新近的科學發現。
由于大熊貓名字中帶有“貓”,很多人就将它與貓科動物聯系起來。但多年研究表明,大熊貓和貓科并不存在很近的親緣關系。那如何将大熊貓分類?大熊貓屬于“大熊貓科”還是“熊科”?随着近年來研究的深入,“大熊貓歸于熊科”這一分類結論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此次《名錄》便采用了這種分類方法,将大熊貓分入了熊科。
前期研究已經發現,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周邊的小熊貓與中國四川省、雲南省等地的小熊貓具有明顯的形态差異,這導緻科學工作者或将小熊貓分為“喜馬拉雅”和“中華”兩個亞種,或傾向于将這兩個亞種都提升為物種。2020年,魏輔文團隊的研究成果支援了“物種”觀點:即将小熊貓劃分為喜馬拉雅小熊貓和中華小熊貓兩個物種。該研究結果為科學保護兩種野生小熊貓、建立準确的圈養譜系及避免種間雜交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這個分類結論也被此次《名錄》所采用。
《名錄》包含了重新引入的物種
犀牛因已絕迹未被納入
在物種的收錄過程中,中國的研究人員也逐漸形成了科學的篩選标準。此次《名錄》納入了重新引入國内并且已經在野外形成野生種群的物種。麋鹿對于中國人來說有着特殊意義。這一種群原生存于長江中下遊的沼澤地帶,20世紀初在中國境内徹底消失。1985年,中國開始國際合作,再次引入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和江西鄱陽湖等地實施麋鹿人工繁育、散養和野外放歸計劃。目前,麋鹿種群幾乎全面覆寫了原有栖息地。是以,麋鹿也被收入了《名錄》。
據記載,在二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有犀牛分布。但由于氣候和生态環境的變化、人口快速增長等因素,犀牛于20世紀中葉在中國絕迹。此次《名錄》中沒有包括犀牛這樣在中國曆史上确認有分布、但現在已宣布絕迹的物種。此外,對于那些有标本但确定在中國無分布的物種、有争議的物種和外來種,此次《名錄》也暫未納入。
在對物種排序時,《名錄》按照獸類各類群最新系統發育關系所建構的“系統發生樹”來進行名錄編目。其中,目(order)和科(family)階元按系統發生關系排列,從“系統發生樹”根部開始排序;屬(genus)和種(species)則按拉丁學名字母進行排序。
将更多亞種提升為種需有充分證據
在中國,人類有28種“親戚”
按照此次《名錄》的研究成果,中國獸類分為長鼻目、海牛目、攀鼩目、靈長目、兔形目、齧齒目、勞亞食蟲目、翼手目、鲸偶蹄目、奇蹄目、鱗甲目和食肉目等12個目。中國境内的長鼻目、海牛目和攀鼩目的物種最少,都隻有一種,分别為亞洲象、儒艮和北樹鼩。齧齒動物在中國分布的種類最多,達到235種。我們人類所屬的靈長目,分别有4科9屬29種。
對于《名錄》中物種的分類厘定,此次《名錄》編著人員強調符合國際通用的動物命名法規。物種需要有标本、實體、照片及文獻等憑證支援,同時也将形态與分子證據結合考察。如果僅有分子證據,則暫不考慮變更其原有分類地位。魏輔文舉例說,目前支援将扭角羚、梅花鹿、馬鹿和盤羊的亞種提升為種的依據主要為形态依據。是以,《名錄》慎重地未将上述物種的亞種提升為種。
随着研究者積累的古獸類化石越來越多和分子系統學的快速發展,獸類各類群間的系統演化關系正在被重新評價。它們之間的原有關系在目、科和種級水準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此次《名錄》也積極吸收了這些分類系統最新成果。比如由鲸目與偶蹄目合并而來的“鲸偶蹄目”,人們熟悉的雙峰駝、野豬、狍子、梅花鹿、野牦牛等都在這個新類目中。原來的食蟲目現已分成“非洲猬目”和“勞亞食蟲目”,此次《名錄》納入了新劃分出來的“勞亞食蟲目”。其中的缺齒鼹屬還能詳細分為海島缺齒鼹、台灣缺齒鼹、華南缺齒鼹、大缺齒鼹和釣魚島鼹等。
中國瀕危動物種群開始恢複
《名錄》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參考
當今地球上的獸類面臨着栖息地破碎化、人類活動增加、全球氣候變化及人獸共患重大疫情頻發等威脅。根據物種種群數量、數量下降速度和地理分布狀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物種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ex)”“野外滅絕(ew)”“極危(cr)”“瀕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等。如果等級處于“易危”與“極危”之間,則意味着物種已受到威脅。
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保護生态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等瀕危動物種群開始恢複。其中大熊貓野生種群數量達到1860餘隻,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數量也已從20世紀末的不足7萬隻增加至目前約30萬隻,受威脅等級也從“瀕危”降為“近危”。
掌握獸類物種多樣性和分類地位是獸類學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學保護野生種群的前提。魏輔文表示,《中國獸類名錄(2021版)》為中國獸類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最新的基礎資料;同時,在《名錄》修訂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如物種分類争議、亞種提升為種、分布區變化等議題,這些都為未來獸類分類學研究指明了重要方向。
倪一靈
中國的特有哺乳動物(連結)
獸類,即哺乳動物,對維持生态平衡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人同樣是哺乳動物,隸屬于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
中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是全球獸類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國家之一,共有上百種特有哺乳動物,如鲸偶蹄目中的安徽麝、黑麂、小麂、白唇鹿、麋鹿、普氏原羚、台灣鬣羚、白鱀豚、長江江豚;靈長目中的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海南長臂猿、藏酋猴和台灣猕猴;食肉目中的大熊貓和荒漠貓;兔形目中的雲南兔、海南兔和塔裡木兔等。
——摘自《中國獸類名錄(2021版)》《中國獸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進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