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作者:big人物傳

1980年5月,一支科考隊伍進入有“死亡之海”之稱的羅布泊,領頭的人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彭加木。在羅布泊這樣到處都是荒漠的地方考察,難度可想而知。然而,這次科考之是以讓人多年來持續關注,并不是因為它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因為彭加木的神秘失蹤。6月17日中午,科考隊員們突然發現彭加木消失了,隻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往東去找水井。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彭加木是廣東人,卻和遠在西北的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多次奔赴新疆進行考察。彭加木曾經兩次進入羅布泊考察,可以說是經驗比較豐富。1980年,眼看考察條件比較成熟,彭加木萌生了再度深入羅布泊的想法,并上報了中科院。

很快,考察羅布泊的項目得到了準許,考察隊被準許在羅布泊進行兩個月的考察。實際上,此時彭加木的身體情況已經非常不好了,他早在1957年就患上了胸腔縱隔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雖然經過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彭加木的身體也變得比較虛弱,其實已經不是很适合深入羅布泊這種環境惡劣的地方了,但是彭加木是那種把理想淩駕于生命之上的人,他曾說過:“就算死在羅布泊,也要用肉身為羅布泊增加一點中國的有機質。”

最終組建的科考隊共有10人,經驗最為豐富的彭加木擔任隊長。1980年5月2日,考察隊從烏魯木齊出發,來到新疆軍區馬蘭基地。

因為這類科考存在不小的安全問題,再加上羅布泊環境極為惡劣,之前大陸沒有穿越羅布泊的先例,一切都充滿未知,為了安全起見,軍隊也要配合科考隊的工作。如果沒有軍隊的幫助,這趟科考之旅很難成行。

在馬蘭基地,科考隊準備好了需要的物資,比如罐頭、幹糧等,軍隊還為科考隊準備了一部電台,由一名戰士背着電台跟随科考隊行動,友善及時聯系。科考隊配有3輛車,一輛五座吉普車,主要載着彭加木等科考人員;8座吉普車負責運送電台裝置,第三輛車上面放着水和汽油等物資。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5月8日,科考隊從馬蘭基地出發,正式開始了考察之旅。這支隊伍算是臨時組建的,不管是隊員還是普通從業人員,互相之間都不太熟悉,缺乏溝通,這也為後來的意外埋下了隐患。

整個考察過程十分艱難,羅布泊到處都是荒漠和戈壁,别說人影了,連個動物的影子都很難見到。隊員們不僅要忍受高溫、幹旱,還要面對路上時不時發生的小意外。好在一切有驚無險,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堅持下,6月5日,考察隊由北向南,成功縱穿羅布泊,順利到達南岸的米蘭農場。

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成功穿越羅布泊湖盆,打破了“無人敢與魔鬼之湖挑戰”的神話。大家十分高興,為了慶祝勝利,科考隊在米蘭農場購買了3隻羊,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頓。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的笑容,一方面是因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因為覺得目标完成後很快就能回家了。

但是此時彭加木有了新的想法,他覺得機會難得,想再去羅布泊東南區域考察一下。但是其他隊員并不是很贊同彭加木的想法,一來是覺得原定的目标已經完成,沒必要自找苦吃;二來是羅布泊東南此前沒人去過,感覺很冒險。

經過四五天的來回讨論後,新疆分院給農場打來電話,準許了彭加木的提議。見此,隊員們也同意了,大家都是做科研的,内心深處還是有一定追求的,是以也能了解彭加木的想法。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大家達成了一個共識:如果飲用水和汽油消耗到一半的時候,路程還沒走到一半,隊伍就要立刻原路傳回。

6月11日,科考隊再次向東邊出發了。

随着深入羅布泊内部,路況和環境都變得越來越惡劣,吉普車幾乎難以前進。更令人煎熬的是,汽油和剩下的飲用水也在一天天變少,隊員們的信心也逐漸消沉下去。隻有彭加木,始終充滿幹勁和希望,不斷鼓勵着大家。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科考隊有一張蘇聯人繪制的羅布泊地圖,上面标注着泉眼的位置,彭加木十分相信這張地圖,一路尋找水源,最終卻什麼也沒找到。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為了尋找水源,大家已經耗費了大多時間在路上,汽油不夠返程了,水隻剩下半桶,而且由于長途颠簸,混雜了許多鐵鏽,成了醬紅色的液體,讓人難以入口。

在前方不明、缺水缺食物的絕境下,所有人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瀕臨崩潰。6月16日傍晚,彭加木和隊員王萬軒爆發了争吵。王萬軒毫不客氣地說:“這樣下去,你會把考察隊帶入絕境。”彭加木立刻反問道:“怎麼連你也怕死了?”聽他這樣說,王萬軒非常生氣,大聲地說:“怕死我就不來了!要不咱倆下車比比,看誰更怕死!”

彭加木不再說話,沉默了十幾分鐘後,他主動向王萬軒道了歉。可以想象,彭加木此時内心是十分難受的,他提議向東部出發是為了科研探索,但也讓隊員們付出了更多的代價,這讓他始料不及,也感到非常内疚。

晚上,彭加木為大家做好了晚飯,并且宣布要向馬蘭基地求援。基地很快回電:停止前進,原地待命,等待救援。隊員們都松了一口氣,接下來隻要等待部隊派人來救援,這趟科考之旅就能圓滿結束了。

不過,在救援人員到來之前,隊員們還得尋找水源,因為剩下的水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生存需要了。

因為缺水和食物,大家的身體都比較虛弱,第二天都起得很晚。當隊員們陸續醒來後,卻發現彭加木不見了,隻留下了一張字條,上面寫着:我往東去找水井。落款是“彭”,後面寫着具體的日期——6月17日10:30。

大家覺得奇怪,因為彭加木之前再三強調過在羅布泊絕不能單獨行動,最起碼要兩人結伴,但他說出去找水卻沒通知任何人。無奈,大家隻能在原地等待彭加木,沒想到等到晚上還是沒有一點消息,彭加木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彭加木失蹤後,國家先後發動了4次大規模搜尋行動,但隻是找到了彭加木坐在地上休息的印記和一張糖紙。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彭加木到底去了哪裡?由于此事太過離奇,又至今未解,民間對于此事一直很關注,對于事情的猜測也是衆說紛纭。

第一種猜測是“叛逃說”。事情發生不久後,香港一份報紙刊登文章說,彭加木在美國被熟人認出,但彭加木卻假裝不認識,匆匆離去。

這篇報道立刻成為了國内外熱點,因為彭加木本就是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叛逃”到美國的例子在世界上也不少,是以還真有人相信了。不過很快,報道中提到的當事人和彭加木的妻子就站出來辟謠了,表示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杜撰。另外,1980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報》也專門對此事做出了澄清,是以“叛逃說”是徹徹底底的虛假報道。

後來,又陸續傳出多個不同的猜測,有人說彭加木在羅布泊發現了一種神秘植物,是以離奇失蹤後國家才會花大力氣找他;有人說,彭加木遇上了外星人,甚至還有“雙魚玉佩”等玄之又玄的說法……隻不過沒有一個能站得住腳。

近年來,“隊友殺害說”悄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這種說法認為,彭加木為人固執,堅持要去東部,導緻科考隊幾乎面臨絕境。隊友們是以懷恨在心,在一次大型争吵後合謀将彭加木殺害,棄屍荒野。

仔細想想,這種說法其實也是經不住推敲的。國家先後4次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尋找彭加木,我們普通人能想到的一切可能,國家自然也能想到。科考隊的成員肯定早已經過多輪審問和調查,根本瞞不過調查人員。

其實,複盤整個科考過程就能發現,當年的那次考察其實是比較倉促的,很多方面都沒做好充足的準備和應對措施,最終引發了連鎖效應。不然,彭加木也許不會因為缺水而自責,決定獨自外出尋找水源,失蹤在茫茫戈壁中。

建國後一大懸案:彭加木在羅布泊失蹤,是迷路還是蓄意謀殺?

為了紀念彭加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在他失蹤的地方立了一塊紀念碑,上面刻着:一九八零年六月十七日彭加木同志在此科學考察時不幸遇難。紀念碑下埋着一個鐵盒子,裡面放着彭加木妻子夏叔芳寫給他的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唐代詩人王翰的《涼州詞》。詩的下方,夏叔芳用娟秀的字迹寫道:“加木,你帶回的夜光杯已經破碎,我今天又買了一對留念。”旁邊還有一封信,是彭加木的兒子寫下的:“如果您走到這裡,請幫忙找找我爸爸,他叫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