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的午睡是個大問題——占用空間大、勞動量大。
傳統的幼稚園常采用“三段式”布局:左右兩邊各50~60m2同樣結構的活動室和睡房,中間10~15m2的洗手間。
這樣的布局浪費空間,影響布局,教師工作量大。

是以,現在的幼稚園大都追求另一種“寝教合一”:活動室和睡室共用一個60~80m2的房間,睡眠室不再單獨占用一個房間。
這樣會節約30%左右的空間;
同時活動室面積大,區域布局更友善。
活動室和睡室共用一個房間,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種是使用活動床或壁櫃式床。
這樣教師每天搬床工作量大,也不便于教育環境的創設造。
另一種就是做閣樓。
在教室的裡直接做閣樓,教室環境更整潔,減少教師工作量,也友善中午教師值班的時候整理教學環境。
越來越多的幼稚園使用這種方式。
做閣樓的要點:
1、閣樓上下高度的協調問題
做閣樓的目的是為了節約空間,是以閣樓下面要能夠有效利用,不然就失去做閣樓的意義。為此,閣樓下面的高度必須在2m以上,不然就在視覺上會非常壓抑,利用價值大大降低。
上面因為隻是中午睡覺,是以保證幼兒不碰頭,高度達到1.3m左右就可以;中間用工字鋼加鋪闆,厚20cm左右,下面最好在2.5~3m左右。是以通常當樓層達到4m左右的高度(最佳高度是4.5m)才适合做閣樓。
2、上下閣樓的樓梯問題
建議使用可折疊收縮的樓梯——平時收起來,合上蓋闆,看不到樓梯。
3、通風問題
除自然通風外,可以使用搖頭壁扇。在室内溫度不是非常高的時候,不用整個房間都開空調,既安全又節約能量。
4、閣樓的位置
因為閣樓畢竟要占用空間,尤其是層高4m以下的房間,閣樓還是很容易讓空間顯得逼仄。為此,必須要考慮巧妙地“隐藏”閣樓,讓人一眼看去,意識不到閣樓的存在,就會顯得視野很開闊。
可以選擇将閣樓反方向布置在進口上方——進門看見裡面很開闊,很難想到閣樓就在頭頂上呢。
是以,相應的,閣樓中間位置盡量不加支柱,而是充分利用梁,将閣樓吊到大梁上面。
或者布局在洗手間、衣帽間上面。
5、閣樓的大小
為解決全部幼兒都上去睡覺,閣樓需要做成兩排床,中間是走道,共3m寬;按照每班32人(單排16人)*每人0.5m=8m長,通常在教室一面牆上做一個通鋪就能解決。
如果孩子多,可以增加幾張活動床在下面睡,不必拘泥于都上去。
睡覺是一種休息,是消除疲憊的最好方法。特别是對于幼兒來說,養成良好睡覺習慣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之一。并且,幼兒年紀越小,需要睡覺的時間越多。3~6歲幼兒的睡覺通常需11~12h,其中,午睡為2~2.5h。為了確定幼兒有足夠的睡眠,幼稚園必須為每一幼兒提供一個安靜、舒适的睡覺空間。
卧室設計的一般原則
1、確定每一幼兒有一床鋪。幼兒睡單獨床鋪不僅能夠確定幼兒睡覺舒服,并且為幼兒養成正常眨眼行為的好習慣提供必要的條件。
2、卧室要確定良好的通風條件,有條件者其位置最好朝南,無條件者全日制幼稚園卧室的位置亦可朝北。但寄宿制幼稚園卧室的位置應朝南,以確定能有紫外線對室内空氣消毒。
3、床鋪擺放應符合睡覺行為所需要的必要面積,但全日制幼稚園的卧室因使用功率較低,其面積應盡量緊湊。
4、全日制幼稚園的各班卧室應與本班級活動室毗鄰。寄宿制兒童園各班卧室應集中布置,便于夜間集中管理。
5、各班卧室應有存放每一幼兒衣物的貯藏空間。寄宿制幼稚園還應在每一卧室内設小衛生間。
6、各卧室應設有晾曬幼兒小件物品的空間和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