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作者:廣東中醫藥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路志正(1920.12-) 首屆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痛風發病的主要環節是尿酸代謝失常和(或)尿酸排洩減少所引起的血尿酸過高,當尿酸鹽濃度超過其飽和溶解度時,可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軟骨、骨骺、腎髒等組織而引起多種臨床表現,主要分為急性發作期、無症狀間歇期、慢性期。痛風石是慢性痛風的特征性表現,調查資料顯示,發病11.6年後會出現痛風石。痛風石形成初期質地較軟,随着纖維增生質地越來越硬,此時如關節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而反複發作進入慢性期,可并發腎髒疾病,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和腎功能不全。

痛風既是中醫病名又是西醫病名,路志正考證,痛風一名起源于大陸,系元代朱丹溪确立。國醫大師路志正指出,中醫藥在治療痛風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尤其是慢性痛風期通過中醫藥治療可明顯減少發作次數,控制發作頻率,改善全身症狀,進而改善預後。現将路老治療經驗介紹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機

路志正從現代人的膳食結構、生活條件、生活習慣等變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風的發病機理,認為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是痛風發病的關鍵因素,而脾胃失調是慢性痛風反複不愈的症結所在。路志正指出,慢性痛風辨證應着眼于發病的根源,調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謂“脾胃一調,則周身氣機皆調;脾胃一健,則五髒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達四旁”之理。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路志正贊同丹溪對痛風病因病機的認識,主要強調内因,而風、寒、暑、濕、熱、毒等外邪僅為内因前提下之誘發因素,這一點與一般的風濕病(包括白虎曆節等)有很大不同。路志正認為其發病或因内有血熱,外受風寒,涉水立濕;或因飲食不節,恣啖肥甘,飲酒過度,損傷脾胃;或因勞倦過度,思慮傷脾所緻。脾虛胃弱,升降失司,水液運化失司聚而成濕,水濕内蘊,日久則化熱,内外之邪相引,則易誘發本病。

路志正認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實為主,當治其标,可用清熱祛濕、活血祛瘀、化痰通絡之法,則痛腫可消;慢性期正虛邪實,寒熱錯雜,當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濕、補腎通絡、疏風定痛為法,則痹痛可除。

慢性痛風期,雖關節紅腫消失,但仍疼痛或劇痛,腫脹不甚,病程遷延。病邪久戀,正氣暗耗,脾、腎、三焦功能失常。正虛邪實,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緻關節僵硬變形。痰濁瘀血凝聚,日久結而成形,則見痛風石。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濕、綜合治療為診治慢性痛風之大法。

治療心法

● 調理脾胃,健脾化濕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痛風急性期緩解後,腫痛雖消,但關節仍疼痛難耐,是以就診者亦不少見。邪深久戀,戕伐正氣,脾氣受損,表現為局部關節酸脹,疼痛或劇痛,逢陰雨、風冷天氣,症狀加重,關節不紅不腫,伴見喜暖惡寒、神疲乏力、納少脘悶、腰膝酸軟等症。

《說文解字》雲:“痹,濕病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濕邪有内外之分,與風濕病的發生、發展息息相關,是導緻關節腫痛難愈的直接原因。

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注重調理脾胃,務使脾氣得健、水濕得化,常用方劑如防己黃芪湯、三仁湯、藿樸夏苓湯、平胃散等。脾虛濕盛、漫腫困重者,重用黃芪、蒼術、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蠶沙等;中焦濕阻、脘悶納呆者,可加藿香、蘇梗、荷梗以芳香理氣化濕;若兼風邪,疼痛遊走,可加防風、威靈仙、海風藤等祛風勝濕、通絡止痛;陽虛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細辛等溫經散寒。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桂枝

● 調理脾胃,不忘補腎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醫碥》曰:“下焦為中土之根,腎命為水火之本。”腎髒與痹證的發生、發展及預後關系密切,明代張景嶽曰:“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有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

路志正在治療慢性痛風過程中,除調補脾胃、以後天補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視對腎髒的補益,常辨證施用補益腎氣、固精填髓、強筋健骨等法,方選六味地黃丸、金匮腎氣丸、獨活寄生湯等加減化裁。

慢性痛風一般病程遷延,久必傷及腎氣,腎氣虛則氣化不利,清濁不分,開合失司,精微洩漏而見尿濁、夜尿頻、水腫等症,臨床常見于痛風性腎病改變。此時治療,在健脾的同時應不忘補腎,可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女貞子、豬苓、茯苓、玉米須等藥。如腎氣虧虛、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續斷等補腎強筋、通絡止痛。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牛膝

老年痛風患者,常伴見腰酸腿軟、筋脈拘攣、遺精滑洩、頭暈健忘、盜汗耳鳴等腎精虧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龜鹿二仙膠等。然補腎之品多滋膩,有礙脾之虞,此時路志正常少佐砂仁、娑羅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顧護脾胃,使補而不滞。

● 活血化痰,散結通絡

濕熱久羁,灼津耗液,煉液成痰,血濁成瘀,痰瘀膠結,氣血痹阻不通,肢體關節筋脈失榮,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見痛如針刺,關節僵硬、變形、拘攣、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處有痛風結節等表現,此乃痰瘀互結之象。

痰瘀作為脾胃損傷的病理産物,可進一步加重脾胃損傷,故路志正在慢性痛風的治療過程中,強調調補脾胃的同時,也重視活血祛瘀、化痰散結,使邪去正安,常選用雙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等。雙合散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二陳東加白芥子滌痰通絡,故名曰雙合,乃祛瘀、化痰同施,為治療痰瘀互結之良方。若兼夾風濕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既祛風濕、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對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結節破潰,脂溢膿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黃芪以益氣托毒排膿,加皂角刺化毒透膿,脫腐生肌收口。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皂角刺

● 中藥外治,直搗病所

路志正論治痛風在中藥内服的基礎上,必佐以中藥外治法,以有效緩解關節腫痛等症狀,防止其再次急性發作。陳實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内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路志正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療痛風,通過藥物熏洗,可使藥力直達病所,加之水蒸氣的溫熱作用,可使氣血暢、經絡通,内外兼治,能明顯縮短療程。

外洗方用藥:路志正喜用大黃甘草湯、馬鞭草、威靈仙等。其中馬鞭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本草經疏》謂:“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路志正選用此藥主要是因為該藥可針對急性痛風的主要病因病機,即濕熱毒瘀,而馬鞭草可起到涼血化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功效。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馬鞭草主要含有環烯醚萜類物質,其水及醇提取物對滴入家兔結膜囊類的芥子油引起的發炎,均有消炎的作用。

威靈仙可通行十二經絡,正如《藥品化義》所言:“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滞經絡中,緻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沒藥、防己、絡石藤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證加減。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威靈仙

具體用法:囑患者每日1~2次,局部先熏後洗,泡洗半小時,以微微汗出為度,使玄府暢達,排故布新,氣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濃煎取汁,以紗布蘸藥汁溫敷患處。

典型醫案

吳某,男,時年37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訴左足第1跖趾關節間斷腫痛3年。3年前大量飲酒後出現第1跖趾關節紅腫熱痛,疼痛難忍,步行困難,自行服用止痛藥物後症狀逐漸緩解。後關節腫痛反複發作,多于勞累後明顯,就診于當地醫院,查尿酸570μmol/L,診斷為“痛風”。患者控制飲食後,血尿酸有所下降,但關節腫痛時作,疼痛可忍受。

刻診:左足第1跖趾關節微腫、疼痛,全身關節肌肉遊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陣發頭暈,盜汗,無頭痛,納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現服缬沙坦膠囊控制血壓)。舌暗紅邊有瘀斑、苔薄黃稍膩,脈弦滑細。

診斷:(氣血兩虛,濕邪郁阻型)痛風。

治法:益氣和血,疏風祛濕。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防風

方藥:防己黃芪湯合四妙丸化裁。生黃芪20g,防風12g,防己15g,炒白術15g,威靈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蒼術15g,鹽黃柏12g,萆薢15g,晚蠶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雞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劑。

外洗方:苦參12g,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靈仙15g,防風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劑,局部熏洗,日1劑。

7劑藥後随診,患者關節疼痛消失,頭暈、疲倦感消失,盜汗明顯減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劑制成顆粒劑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資鞏固。囑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患者患病前飲食不節,戗害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證日久,耗傷人體正氣,故現疲倦、睡眠差、陣發頭暈、盜汗等氣血虧虛之象。

國醫大師路志正: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防己

氣血虧虛則四肢肌肉失養,故見倦怠;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陣發頭暈;血不養神,故睡眠差;脾氣虧虛,運化失職,水液停聚,濕邪内阻,停滞關節則見關節腫痛;氣虛無力以率血行,則脈細;氣虛血瘀則可見舌質紅暗、邊有瘀斑;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濕邪為患故脈弦滑、舌膩;氣虛日久,化源不足,導緻氣陰兩虛,陰不制陽、衛外不固則現盜汗,陰血不足則生内風。

患者就診時為春分節令,内外風合,挾濕行走,故見遊走性疼痛。組方以防己黃芪湯健脾益氣化濕治氣虛之本,四妙丸清熱利濕以除濕之标。藥用黃芪、炒白術以健脾化濕;防風、防己祛風除濕;薏苡仁、萆薢利水滲濕;黃柏清熱燥濕;炒蒼術燥濕,又可升發胃中陽氣;桂枝溫陽化氣,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調和營血;滑石、六一散、晚蠶沙、威靈仙以祛濕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寬中下氣去滞,雞内金健胃消食,時時不忘顧護脾胃之意。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内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2年5月9日第五版,韓曼、姜泉、唐曉頗、楊鳳珍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