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編譯

提到沖繩,人們會想起大海。沖繩的原名叫琉球,而琉球這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

澎湃新聞獲悉,東京國立博物館近日推出特别展“琉球”,展覽聚焦建立于15世紀下半葉的琉球王國。關注其獨特曆史和文化的形成,以及在經曆近代化後,如何延綿和傳承傳統。這也讓國人觀之,不免感到話題沉重,心情複雜。

琉球群島位于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一千多公裡,曆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為中國附屬國。

二戰結束後,由二戰戰敗國日本管轄,但部分地區行政權仍由美國行使,美軍後将琉球群島移交給日本托管,琉球群眾曾聚衆抗議美軍剝奪他們獨立自主的權利。曆史上,由于大量移民來自中國閩南,其風俗習慣與日本文化有較大不同。明清時代琉球一直是中國的屬國。與中國、日本、北韓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首裡城圖,第二尚氏時代(19世紀);描繪了19世紀前半葉首裡城,是一幅反映王國時代首裡城風貌的珍貴繪圖。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原琉球首裡城的牌匾

事實上,直到1919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在組織人輯集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彙》(1929年編成)時,仍将琉球詩人的詩作為“屬國”的作品收在最後一卷中。

1925年,詩人聞一多發表《七子之歌》,将當時被列強強占去的中國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九龍、旅順大連七地,比作離開了母親懷抱的七個兒子。

在“台灣地區”一節裡他寫到了琉球: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氲着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現在的琉球(沖繩)在行政上為日本管理,說的是日語,寫的是日文。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展覽現場

東京國立博物館擁有大量的琉球文物(包括日本明治時期從沖繩購入及之後接受捐贈的藏品),此次特展“琉球”以1992年舉辦的“海上之道”展覽為基礎,以更大規模展示璀璨光芒的琉球文化。

展覽的籌備持續了五年,其間沖繩首裡城于2019年10月31日被燒毀,此後新冠大流行也讓工作未能按預期進行,在多方從業人員的協調下,展覽如期舉行。該展講述教科書中沒有深入探讨的曆史,而是以琉球與沖繩的文物及其複興曆程,揭示琉球王國及其獨特文化形成與繼承的意義。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琉球國奇觀,江戶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作為“萬國津梁”的琉球

12世紀以後,琉球王國進入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禦城時代,并形成了一個文化地帶。15世紀初,巴志王統一琉球,受中國明朝賜姓尚,開始築首裡城,與中國、日本、北韓半島和東南亞進行着頻繁的商業交流,作為連接配接亞洲各地的貿易中轉據點,琉球王國在15世紀末最為強盛,國王尚真王笃信佛教、緻力于發展貿易和振興文化。在琉球王國的港口城市那霸,充斥着來自各國的物品,可見琉球作為亞洲橋梁的繁榮景象。

展覽以“萬國津梁”(連接配接亞洲多國的橋梁)開啟,其中一尊大銅鐘其上銘文宣稱琉球王國是通過船隻商貿連接配接亞洲各地的“萬國津梁”,據說這尊梵鐘曾經挂在首裡城正殿。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舊首裡城正殿銅鐘(萬國津梁之鐘),藤原國善作,第一尚氏王朝·天順2年(1458),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藏

具體到展品,一冊琉球諸島流傳的古歌謠《阿摩羅》,其題材涉及信仰、祭祀、築城、造船、貿易、航海、征稅、島嶼統治等多方面。

展覽中有一對來自中國的三彩陶器水注憨态可人,其中鴨子形狀的水注表現了羽毛細節,身體用黃綠釉彩點綴;鶴形水注為明朝末年在福建燒制。它們在16世紀通過貿易被帶到琉球。鶴形水注在首裡城大量出土,可見是琉球人對中國陶器的偏愛,也有研究認為是首裡朝廷贈送給各地諾羅(掌管村落祭祀的女性)的。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三彩鴨形、鶴形陶器水注,明代(16世紀)

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與東亞各國的深厚淵源中,琉球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曆史文化。其中尤為特别的是女性掌管祭祀,這種祭祀與沖繩“禦利神信仰”(靈魂上守護已婚男性的也不是作為伴侶的妻子,而是姐妹)相通。諾羅是掌管村落祭祀的女性,由首裡王府任命,在宗教方面支援王國的統治。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諾羅圖》,第二尚氏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神扇,江戶時代或第二尚氏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執行祭祀的神女使用的大形扇子。

沖繩島上的生活和祈禱形式,探讨了紮根于土地的多樣文化和地域個性。人們的審美意識也與島上的自然和風土有着很深的關系。展覽中一件蝴蝶百衲衣,可見熱帶島嶼的文化特征。同時也可以看出源自于中國大陸——在中國等地也有将各種印染織布縫合百衲衣的傳統,透出沖繩文化的淵源。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蝴蝶百衲衣,江戶時代或第二尚氏時代(19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蝴蝶在琉球有辟邪的含義。

外交與文化

從1470年開始,琉球國王尚氏統治琉球約400年。曆代國王接受中國明清兩朝冊封,是中國藩屬國。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起,曆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确定君臣關系。這種關系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即使是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年)發生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國在受到薩摩制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未變。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甯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号,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裡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币),改穿唐服。琉球還配合中國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禦殿雲龍黃金簪,第二尚氏時代(15—16世紀),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藏雲龍黃金簪在傳說是祈求五谷豐登和王府安甯的女祭祀中地位最高的“聞得大君”所持有。黃金簪半球的形狀被喻為“太陽”,其上精緻地雕刻着水龍紋。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赤地瑞雲花紋緞子龍袍,第二尚氏時代(18—19世紀),沖繩那霸市曆史博物館藏,國寶;國家重要儀式穿着的禮服(冬季上衣),使用了清朝皇帝賜予琉球的錦緞,寬大的袖子保留了明代禮服的傳統,垂領則是琉球服裝的式樣。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紅色寶珠瑞雲花紋夾衣,第二尚氏時代(18—19世紀),沖繩那霸市曆史博物館藏,國寶;王族少年的衣裳,其上寶珠雙龍圖案象征着王室。這件夾衣使用了琉球獨特織染工藝——“紅型”,通過紙模将圖案染成鮮豔的顔色,在耀眼的南國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在明清兩代,琉球頻頻向中國派遣使者,在福州還專門設有一個供來華使者住宿休息的“柔遠驿”,俗稱“琉球館”(現在遺迹上建起了紀念館)。中國也常有冊封使來到琉球,其群眾祖地大量來自閩地。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山口宗季(吳師虔),《花卉圖》,第二尚氏時代(18世紀);山口宗季(1672- 1743)是王府畫師,曾在中國福建學習花鳥畫表現手法。據說其作品通過薩摩傳入日本,在京都也受到了好評。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朱漆山水人物帶足盆,第二尚氏時代(16—17世紀),沖繩浦添市美術館藏;琉球獨特形狀的帶足盆。器體表面為朱漆,上以金箔折入的沉金技法裝飾雕刻,展現了幽居山林的名士。

點綴在首裡城的皇家寶物中,有精美漆器、染織品、書畫等,這些将進貢給中國皇帝,有的則通過國際交流獲得,均都展現了琉球匠人高超的技藝和審美意識。在首裡城建築群内,還有清人徐葆光所書的“中山第一”等七塊碑刻。徐葆光以冊封使的身份前往琉球,與當地文化人結下了深厚友誼。這是一份與琉球文人結交的所書詩軸。可見,在琉球和日本,中國文人的書法受到重視。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徐葆光,《行草書五言律詩軸》,清(十八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清人徐葆光以冊封使的身份前往琉球,與當地文化人結下了深厚友誼。這是一份與琉球文人結交的所書詩軸。

琉球列島的史前文化

在被稱為南島的琉球列島,在有文獻記錄之前琉球列島可以分為舊石器時代和貝冢時代兩個時代。貝冢時代伴随着珊瑚礁海域孕育了獨特的“貝殼文化”,人們将貝殼加工成斧頭等實用工具,或做成項鍊、手镯等裝飾品佩戴。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蝶骨制品,繩文時代晚期(前1000 -前400年)沖繩縣讀谷村吹出原遺迹出土;沖繩史前文化的裝飾品,用儒艮的骨頭制作,展示了當時的人們充分利用海洋的恩惠生活。

在貝冢時代初期,琉球群島南部出土了大量土器。至貝冢時代後期,海岸地區開始出現大型遺迹,并且發現了唐朝貨币開元通寶,顯示中國移民的到來以及中國大陸對這一海島地區的巨大影響。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貝殼匙,貝冢時代後期(6—7世紀),鹿兒島縣奄美市小湊浮谷遺迹出土,鹿兒島奄美市立奄美博物館藏,日本重要文化财;用貝殼等來自海洋的素材制作日常用品和裝飾品,是當地文化的特色。本作品是将貝殼部分打碎制成,并根據不同的研磨度呈現出珍珠層的不同光澤。

至今為止,沖繩一直努力将其曆史和文化延續到未來。當地通過“琉球王國文化遺産內建·再興事業”複原王國時代的手工技藝。展覽的尾聲,以首裡城的複活為中心,探尋琉球文化的複興和繼承之路。

自2015年起,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開始“琉球王國文化遺産內建·再興”計劃,緻力于文化遺産及其制作技術的複原,目前完成的作品涉及繪畫、木雕、石雕、漆藝、染織、陶藝、金工等8個領域65件,參與的專家、技術人員達100多人。此次展覽介紹了沖繩的“手工技藝”以及如何将其技術帶到未來。

讓人沉重的“琉球”展:東京特展講述萬國津梁

舊圓覺寺仁王像(當代複制品),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展覽結語,聚焦琉球和沖繩文化保護,目前少數琉球王國的文化遺産依舊處在修複中,也提醒着世人,找回曾經失去的技藝與文化又是一個艱難的旅程。

注:本文編譯自相關曆史資料及東京國立博物館網站,展覽将持續至6月26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