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0億歐元“分手費”:歐盟“脫鈎”俄能源,重擺棋局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彭強,實習生薛元元 北京報道

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程度太高,短期内強行與俄能源脫鈎成本實在太高。在一番表态和掙紮後,歐盟的不少成員國已經向俄羅斯低頭,繼續雙方的石油和天然氣生意。

但歐盟将目光看得更遠,該組織計劃用3000億歐元的資金,在2030年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化石能源依賴。随着歐盟與俄羅斯脫鈎大幕的開啟,全球能源版圖也将迎來重塑:俄羅斯将重心轉向亞太市場,歐洲則聚焦北美和中東、北非地區,被制裁已久的委内瑞拉和伊朗,也有望在全球能源亂局中得到松綁。

歐盟斥資3000億歐元與俄“能源分手”

盡管很難,但歐盟已經下定決心要與俄羅斯“能源脫鈎”。

在東歐地緣政治沖突爆發不久之後,全球能源價格再度迎來暴漲。今年3月8日,歐盟委員會釋出一份名為《歐洲廉價、安全、可持續能源聯合行動方案》(REPowerEU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下定決心要切斷與俄羅斯之間原本緊密的能源合作。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當時表示,歐盟不能依賴一個經常産生威脅的能源供應者,必須獨立于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該計劃旨在通過多元化天然氣來源、加速能源轉型,在2030年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但該計劃當時也被認為缺乏更多細節,于是兩個多月後,一份更新版本、擁有更多細節的《行動方案》正式出爐。

當地時間5月18日,歐盟委員會釋出了更新版本的《行動方案》,添加了許多具體的能源改革舉措,重點推進天然氣供應多元化、節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對天然氣資源的替代。

節能首當其沖。今年3月,主要能源價格暴漲引發歐洲能源危機的時候,國際能源署就号召群眾通過各種方式節約能源,減少整體能源需求。在本次釋出的《行動方案》中,歐盟委員會援引國際能源署研究表示,節能措施将在短期内減少歐盟5%的油氣需求,相當于130億方天然氣和1600萬噸石油當量。

除此以外,歐盟委員會還将2030年歐盟能源效率的提升目标從9%上調至13%,并要求各國提高建築物最低能效标準、提前終止化石燃料鍋爐的補貼等措施。

去年7月,歐盟通過名為“Fit for 55”的立法改革提案,當時歐盟計劃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供應占比在2030年将達到為40%,本次檔案中将這一目标提升至45%。

歐盟委員會計劃,到2025年歐盟光伏裝機容量達到320GW,較2020年翻番;2030年将達到600GW,屆時光伏将成為歐盟主要的電力來源,其中一半以上将來自屋頂太陽能。

能源轉型與發展自然離不開氫能以及方興未艾的生物質能。歐盟委員會提出目标,到2030年歐盟可再生氫的産量将達到1000萬噸,可再生氫的進口量達到1000萬噸。在生物質能方面,計劃到2030年,可以實作每年350億立方米的生物甲烷産量,用于工業、電力和供熱,取代天然氣。

歐盟方面表示,從現在起到2027年,實作《行動方案》目标将額外耗資2100億歐元;到2030年完全實作停止進口俄羅斯化石燃料目标的話,累計将耗資3000億歐元。

在《行動方案》中,歐盟委員會表示将建立統一能源平台,聯盟27個成員國作為整體進入國際能源市場,強化自身談判地位。盡管耗資巨大,但在歐盟看來,這項操作擁有雙重緊迫性:俄羅斯将化石能源用作經濟和政治武器,每年花費歐盟納稅人近千億歐元,能源獨立計劃将改變這一局面;從另一方面來看,該計劃也将推動應對氣候危機。

遭受能源制裁的俄羅斯有多“受傷”?

3月以來,歐盟對俄羅斯施加了多輪制裁,但就在能源領域而言,真可謂是“打在你身,痛在我心”。

俄羅斯是歐洲能源最大的能源進口來源方,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産品的制裁,激化了全球能源市場的沖突,主要能源價格暴漲。在歐盟内部,更高的能源成本,尤其是天然氣價格的暴漲,引發了歐盟内部的能源供應危機,電價伴着氣價起飛,成品油價居高不下。

對于俄羅斯而言,油氣産品仍是握在手裡的王牌。近期,俄羅斯能源産品的産量和出口量都已經出現下降,甚至在國際市場打折出售原油産品,但該掙的錢卻一點不少。

歐盟方面公布的資料顯示,歐盟能源消費中超過五成為化石能源,其中天然氣和石油的進口占比超過九成,煤炭進口占比超過七成。而在這三大化石能源領域,俄羅斯都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俄羅斯天然氣占總進口量的40%以上,原油占比27%,煤炭占比達到46%。

今年4月,歐盟27個成員國一緻同意對俄羅斯煤炭實施禁運,但5月準備推行石油禁運提案時,卻遭到聯盟内部多個國家的反對,天然氣禁運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應對其他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與資産制裁,俄羅斯政府要求部分國家用盧布支付天然氣購買費用。盡管歐盟政府層面一開始嚴詞拒絕,但大家也逐漸明白自己無法對俄羅斯天然氣說“不”。目前,歐盟内部的不少企業已經相繼開設盧布賬戶,確定俄羅斯的天然氣産品流入。

那麼俄羅斯的能源收入有何變化?國際能源署(IEA)5月12日釋出的報告指出,與2021年前4個月相比,俄羅斯至今仍能出口800萬桶/日的石油和石油産品,每月賺取約200億美元,總收入同比增長約50%。

國際壓力越來越大、石油産量也出現下降,但俄羅斯整體上的石油出口仍在4月保持下來。IEA表示,4月俄羅斯原油産量下降近100萬桶/日,預計到下半年跌幅将擴大至300萬桶/日。

在俄羅斯方面看來,相關制裁難免會導緻該國能源産品出口減量,但随之而來的則是能源價格的上漲,這無疑會反噬歐盟的經濟發展。這場能源脫鈎,無論是對俄羅斯還是對歐盟來說,都是一場兩難的決定。

俄羅斯經濟部5月18日在其官網釋出社會經濟發展預測,基本情境下,2022年該國石油産量同比将下降9.3%,相當跌至955萬桶/日的水準。俄羅斯石油産量及出口的變化,主要受到歐洲買家對其産品的回避,以及相關合作夥伴逐漸停止合作的影響。

預計,2022年俄羅斯向非獨聯體國家出口天然氣的價格将上漲72%,達到523.3美元/千立方米;2022年天然氣出口(包含獨聯體國家在内)合同價格将達到453美元/千立方米。預計俄羅斯2022年的天然氣産量同比将下降5.6%,天然氣出口将下降10%,但液化天然氣将增長5.5%。

IEA在此前釋出的報告中表示,歐佩克中東産油國與美國産量的上升,以及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需求減少,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俄羅斯石油供應減少帶來的沖擊。

全球能源格局重塑

在制裁與反制裁政策層出不窮之際,歐盟與俄羅斯之間“尴尬”的能源生意仍在繼續。現在實作俄歐能源脫鈎難度還很大,但長遠角度來看,這已經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

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争執,正深刻地改寫全球能源格局以及化石資源的貿易路線:歐盟已經将目光轉向了中東和北美,俄羅斯也試圖在東方尋找更多買家。被美國制裁已久的伊朗和委内瑞拉,則依靠着石油資源看到了松綁解套的曙光。

首先是美國資源的蠢蠢欲動。在“北溪2号”建設時,美國就對之多次阻攔。随着歐盟制裁俄羅斯,美國的能源産品終于得到了擴大市場佔有率的機會。2021年,美國累計向歐盟出口了220億方液化天然氣(LNG)。今年3月,美國與歐盟達成了新的LNG供應協定,計劃到2030年将美國向歐盟的LNG供應量提升到500億方,該協定被稱為“能源版的馬歇爾計劃”。

除了與美國與加拿大的合作以外,歐盟還明确表示将與中東、北非國家加強資源合作,涉及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等國,繼續推進與埃及、以色列的油氣開發合作。

海灣國家無疑将是歐盟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力量之一。但歐盟舉措,引發了海灣國家的不滿。

據标普全球普氏報道,歐盟方面在近日的一份檔案中表示,将加強與海灣國家在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但要求中東的化石燃料生産國采取更大措施,擺脫由石油和天然氣驅動的經濟。

對于歐盟這種一方面要求更多油氣資源進口、壓低價格,一方面又對海灣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指手畫腳的表現,海灣國家官員感到不滿,更何況在他們看來,目前能源供應緊缺和價格高漲,恰恰是由于美國與歐盟對俄羅斯制裁所産生的後果,而美國和歐盟則一直在指責産油國不肯增産。

東歐地緣政治沖突爆發以來,包括沙特能源部長、阿聯酋能源部長、歐佩克秘書長在内的多名石油生産國官員都曾表态稱,目前油價的波動并不是由供需基本面引起的,地緣政治因素占據市場主導,而這并不是産油國可以控制的。而如果市場發出錯誤信号,導緻對油氣上遊投資減少,能源供應緊缺的局面還将持續。

3月以來,印度一直是俄羅斯“打折促銷”原油産品的忠實買家。這也是俄羅斯遭遇歐盟制裁以來,将目光轉向亞太地區的一個展現,隻是對于俄羅斯來說,短時間内還無法找到與歐盟體量相當的替代客戶,新的港口、運輸管線等的建設,都還需要時間。

顯而易見的是,目前全球石油産能已經接近觸頂,沙特、阿聯酋等國并願意放出自己僅剩不多的閑置産能。而如果俄羅斯因遭受制裁,無奈将石油産量大減,可能還将造成石油市場供應總量的減少,繼續支撐處于高位的油價。

自去年油價暴漲以來,美國與伊朗重新開機核談判,以及伊朗石油可能重新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就持續影響着國際油價。如今,位于南美的委内瑞拉,也看到了制裁松綁的曙光。

據當地媒體報道,美國政府近日表示,将略微放寬對委内瑞拉的制裁措施,促進後者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談判。美國政府将允許仍在委内瑞拉營運業務的歐洲公司,将更多石油産品轉運到歐洲大陸,同時允許雪佛龍就恢複在委内瑞拉的營運進行談判。

作為石油儲藏大國,委内瑞拉有機會為緩解原油供應緊張做出貢獻,但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信達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委内瑞拉4月原油産能為75萬桶/日,達到産能瓶頸;而在遭遇美國制裁、國内政治及經濟壓力影響下,委内瑞拉上遊資本支出大幅下滑,要實作生産能力的恢複,将需要大量的投資和較長的時間。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