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捕撈四川陝西哲羅鲑魚成魚 中國水産科學院官方網站地圖
大渡河發源于青海省玉樹縣南麓阿尼馬慶山脈,流經四川西部高原等地,在四川省樂山市,入渭江,全長1062公裡,是渭江最大的支流。由于大渡河水電資源豐富,在大渡河上遊和支流中建成了微嘴、銅街等衆多大中型水電站。
2018年5月2日,四川省阿壩縣馬爾科姆市政府官網公告稱,由四川富特伍德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富特伍德富特河巴拉電站項目經過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在内的一系列審查,正式啟動,總投資815553萬元,總裝機容量74.6萬千瓦, 預計将于2022年12月全面完工。
原環保部在巴拉電站環評準許檔案上明确指出,"巴拉水電站大渡河源段是四川陝西哲羅鲑魚的重要栖息地,該項目的建設将淹沒四川毓族産卵場2号庫區, 2.四川浙浙鲑魚産卵場下遊2号的植物尾水會産生一定的幹擾,四川浙浙鲑魚适宜産卵生境将進一步壓縮。
環保志願者告訴記者,他們認為,巴拉電站的建設,将腳足河作為"水大熊貓"四川陝西殷鲑等珍稀魚類的栖息地,巴拉電站EIA報告呼籲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繁育放養、規劃栖息地保護區, 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仍有待進一步核實。
上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水電站的建設,包括國家保護魚類四川陝西哲羅鲑魚、四川省保護魚重口裂腹魚、攀爬氰石、中國蜻蜓的生存環境都造成了巨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如何平衡生态多樣性的開發和保護, 是目前水電建設面臨的巨大考驗。
四川陝西鲑的官方網站圖檔,如水下視訊所示,來自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官方網站
大渡河上遊"水大熊貓"的最後家園
四川陝西哲羅鲑魚是一種鲑魚形鲑魚,又稱四川哲羅鲑魚、布雷切洛鲑魚、虎嘉魚,四川當地稱為鲶魚。四川陝西殷鲑主要分布在四川、陝西和青海省的河流中,由于人為和環境因素,破壞了四川陝西殷鲑的生境、産卵場等,其自然資源和分布面積明顯減少,在最初發現的湛江都江堰段等傳統分布中已經消失。
我國現有研究表明,四川-山鲑是冰河時代内陸罕見的冷水魚,需要較高的生存環境,栖息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澗中,多在避山高、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含氧量高、水溫低的水域。四川陝西哲羅鲑魚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并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危險。
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漁業研究所的吳金明博士長期研究四川和陝西的鲑魚,他告訴上遊記者,川山鲑魚的價值在于其稀缺性和在食物鍊頂端的地位。四川安丹鲑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類,長達2米,是河流或溪流生态系統中典型的高等級捕食者,如陸地生态系統中的老虎、豹子等,其種群數量的下降意味着整個水生生态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
環保志願者餘文傑告訴上遊記者,2018年8月底,他偶然得知巴拉水電站的建設情況,巴拉電站的環評報告明确指出,水電站的庫區将淹沒兩個極度瀕危物種川山鲑的産卵點。餘文傑擔心,大渡河的斷水會同時淹沒兩個産卵場,這無異于讓産卵在淺水盆地,四川的誕生,陝西和哲羅鲑魚失去了最後的家園,"瀕臨滅絕的大熊貓在水中,最後的家園即将被水電站摧毀。"
今年9月,他和他的同伴們參觀了日本阿壩州馬爾科姆鎮巴拉水電站的施工現場。他們從阿壩州首府馬爾科姆出發,發現足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已開始進入建設,壩址周圍的樹木、山體已初步清理幹淨,截流發電用引水洞已初具規模,現代化工程基地,平整而通行專用公路, 是以,這個深山小鎮的日本小鎮已經現代化了很多。
在前往巴拉水電站的路上,于文傑一行人發現了大渡河的幾條支流,依靠豐富的水力建造電站,他們認為這對鲑魚在四川和陝西生活的環境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遊新聞指出,在大渡河附近的巴拉水電站,有數台水電建設機組由川山鲑魚放生點設立。
翟文傑解釋說,這是水電建設機關彌補水電建設對四川、陝西等魚類"增殖釋放"的影響的地方,目的是希望通過人工影響,增加大渡河流域這種珍稀魚類的數量,"人工繁殖需要捕撈親魚, 野生将滅絕,而人工擴散又如何呢?""
四川-山澤羅鲑魚的懸崖狀消失栖息地
據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的朱慧君和李雲峰介紹,《大渡河流域川-山澤羅鲑魚分布和生境專題展覽研究》一文顯示,四川-山澤羅鲑魚在渭河上遊的可能分布區域, 大渡河上遊和支流多年來一直很難找到。
根據中國水産科學院朱惠君等學者的研究,川山鲑的生境喪失率呈懸崖式下降,這與川山鲑嚴格的生境要求有關。四川省陝西哲羅鲑魚屬于山地冷水食肉魚類,其整個生活史,對環境的要求不盡相同,但卻非常苛刻。四川安丹鲑喜歡水深,水流湍急,水清澈透明,河床底通常有粗糙的沙子和礫石,河寬窄變化,河灘之間形成。在四川和陝西産卵鲑魚時,水溫需要在4到10度之間。産卵期間,成魚會做短距離洄遊,長度會從幹涸的溪流到流産的卵,遷徙通道需要暢通無阻。幼魚受到遊泳能力和食物種類的限制,河水比成年魚小。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謝平告訴上遊記者,他在《長江生物多樣性危機》一文中詳細闡述了水壩對河流生活的影響。
謝平認為,築壩将不可避免地改變壩區面積和上下遊水文特征,包括洪水脈沖模式、泥沙過程、水溫過程等,影響河床侵蝕和河(河)湖關系,進而可能顯著改變栖息其中的水生動植物,這種變化可能對一些高度依賴河流連續體或河湖複合體的水生動物造成緻命後果。 系統。大渡河上遊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川山鲑在河段的生存有着不言而喻的環境影響。
四川鲑生境喪失分布區變窄的主要原因是采砂、沿河、河道修建等人類活動造成的廣泛破壞,以及流域水電開發造成的适宜生境條件消失。中國水産科學院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河中無序開采的沙子和岩石,堵塞了河流并淤積。根據調查,馬爾科姆市多達101個采砂和加工點廣泛分布在索姆河、腳腳河、肖斯卡河和茶堡河四個盆地。同時,沿河路建設的增加,有時會發生大量泥石倒入河道的情況,這導緻四川山山浙羅鲑魚栖息地所需的生境條件發生變化或破壞,四川汕江羅鲑魚的分布面積不斷縮小,也導緻其資源急劇下降, 趨向于瀕臨滅絕。
自1998年以來,四川-山澤羅鲑魚已經滅絕,在野外幾乎看不到。
據媒體報道,2012年9月,陝西省太白縣太白河鄉興隆村農民何廣生在上漢江支流太白河和太白縣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站邀請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進行鑒定,發現了19條疑似瀕危珍稀魚類"川山鲑"。通過鑒定,太白河采集的19個樣本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川山浙蘿",是近20年來在全國發現的最大群體,也是在15年滅絕後的陝西。基于這一發現,科學家人工繁殖了2000條幼魚。
四川陝西哲羅鲑魚放生點設立在大渡河上遊,于文傑圖
巴拉電站的人工育種和釋放措施
由于水電建設等人為活動,對包括川鲑和陝西鲑在内的重點養護魚類的影響,巴拉電站的建設者也努力将生态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建設中的巴拉電站、足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首先想到了川山鲑魚人工繁殖。2014年,該公司表示,川山鲑魚人工養殖技術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馴化成功,在陝西省太白河流域成功進行了人工繁殖,"這為扭轉川汕江三文魚瀕臨滅絕、川撣汕-哲羅鲑魚資源增殖、種群恢複的局面提供了希望。"
2017年7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宣布,在馬爾科姆市成功人工養殖四川-山澤羅鲑魚。
上遊記者了解到,巴拉電站在申報項目後期和EIA階段,由于對四川、陝西、哲羅等魚類的保護,已經推遲了近10年。
2015年9月1日,《大渡河上遊魚類栖息地保護總體規劃報告》獲四川省人民政府檔案《四川省政府信》準許。根據富特伍德富特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官方網站《大都河流域規劃與環境評估報告》,成功人工養殖和放行四川陝西哲羅三文魚作為富特伍德足流域電站發展的前提,"無疑為流域電站的發展設定了瓶頸, 如果提出這一要求,将嚴重耽誤電站的開發程序。
2015年,富提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表示,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在保護栖息地的同時開展替代四川安丹浙人工繁育和放生成功"方案,"通過積極協商、交流,該計劃得到了環境保護部漁業專家的認可, 提出切實可行的生境保護實施方案,報四川省人民政府準許。"富特伍德富特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推進富特伍德富特河流域巴拉、達維電站建設,在四川陝西澤羅鲑魚人工養殖技術研究的同時,開展了"大渡河上遊四川浙等魚類栖息地保護"規劃調研,并于2015年7月由四川省環保廳, 四川省農業廳和四川省能源局聯合向四川省政府報告,2015年9月1日獲批。
富特伍德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認為,上述《規劃報告》的準許突破了巴拉和戴維電站建設的環評前條件,為電站項目的環評審查掃清了道路,"也為電站批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原環保部2017年1月公布的巴拉電站環評準許檔案明确規定,電站建設者編制《大渡河上遊魚類生境保護總體規劃》實施方案,未經四川省環保廳準許不得實施截止。除了規劃适合四川、陝西和浙鲑在不同地點生存的栖息地保護區外,原環保部的環評準許書還明确要求電站建設者應加快推廣人工增殖和放生技術,實作全面突破,在巴拉業主營地附近建設足足河魚增殖和放行站。 形成營運管理和技術能力,承擔川山鲑魚等珍稀魚類的繁育、保護和救援任務,現階段總放行規模為35.12萬尾/年,近期放行的川山鲑魚、奇口裂紋魚等魚類。
除了增殖和放生外,制定生境保護計劃兩項措施,原環保部準許後還規定,巴拉電站的所有者可采用提魚器和魚品收集系統實作上下雙向養魚;
"雖然巴拉水電站将對四川 - 山澤羅鲑魚的分布和活動産生一些影響,但巴拉庫地區可以為在保護區繁殖的四川 - 山澤羅鲑魚提供誘餌,育肥和越冬地點,前提是計劃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護,"巴拉電站的EIA報告寫道。"
2018年4月,四川省發改委正式批複富特伍德富特河巴拉水電站項目。2018年5月2日,巴拉水電站開工建設。
四川陝西哲羅鲑魚化石周巴圖
水電站發展與生态保護的困境
中國水産科學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的吳金明博士對生活在長江上遊的川山鲑等珍稀魚類有多年的研究經驗,他告訴上遊記者,他不知道巴拉水電站環評報告中要求的具體措施, 如擴散、放養、異地保護區的建立等,但從他對四川-山鲑保護現狀的了解來看,這些措施的有效性有待驗證。
吳金明博士介紹,四川省氙鲑人工養殖已經做出了許多成功的嘗試,現在可以解決授精、孵化等前期工藝,但魚苗的大規模生産和養殖到幼年階段還存在技術障礙。人工增殖和釋放應釋放較大規格的幼苗,在野外的成活率相對有保證。是以,通過增殖和釋放來實作對四川安丹鲑的保護,在技術上仍存在公關需求,主要是大規模養殖育苗技術。
至于栖息地規劃等手段,吳金明博士說,不僅對于四川和陝西鲑,對于其他任何物種來說,就地保護肯定比不破壞環境的搬遷保護要好。如果環境受到破壞,如果相關的緩解措施不足以滿足物種的生存,但應事先對遷移目的地進行科學評估,以滿足物種的生存,則應采取遷移保護措施。搬遷保護隻能被視為一種補救措施。
巴拉電站正式開工後,餘文傑等環保志願者對電站的建設提出了異議。
作為大渡河魚類食物鍊中的頂級物種,四川-山澤羅鲑魚對産卵栖息地的要求極其嚴格,馬科河在電站的淹區是最後也是唯一希望拯救川山鲑魚的,巴拉電站建設提出的救災措施可以有效, 四川-山哲羅鲑魚是一種極度瀕危的物種,無法通過這些實驗措施來确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平表示,水壩就像雙刃劍,有利有弊,它們造福人類的能力,如發電、儲水和灌溉,是無與倫比的,但對一些生活在河流中的物種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不可調和的。
長期研究魚類生存發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軒在今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長江上遊水電梯級開發的規模需要劃一條生态紅線,在珍稀水生動物生存安全和重要漁業資源長壽的前提下,确定發展的"程度"。作為四人魚。
中國水産科學院的吳金明博士向上遊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如果涉河是用水電開發的,如果有明确的評估和預測可以證明生态修複措施能夠有效起到保護物種的效果,那麼水電開發無疑可以進行, 反之亦然。吳強調,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除了保護一個物種目前的栖息地之外,沒有其他保護物種的選擇,但發展經濟的方式有很多。
(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