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中心水下40米處
有一座神奇的博物館
千年前的長江石刻白鶴梁
沉睡在這裡

為什麼要在水下40米建博物館?
千年石刻白鶴梁
承載着怎樣的文化奧秘?
快來一探究竟
↓↓↓
為什麼要在水下40米建博物館?
在重慶境内長江與烏江的交彙處
有一座古老的城市——涪陵
千年石刻白鶴梁
位于涪陵城北的長江中
沿着博物館入口處
長達91米的電梯一路斜下
僅需要約3分半鐘
就可以到達長江中心
“看不見上面的頭,看不見下面的底”
仿佛一根管道探入江底
到達江心位置後
再跨過一道金屬大門
就能看到
這座水下博物館的真容
白鶴梁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
因早年常有白鶴群集于梁上
展翅嬉戲,引吭高歌
故而人稱白鶴梁
白鶴梁傍水而存,随波而卧
漲水隐沒,枯水顯露
在文化和水文上都有重要價值
是長江裡的一顆明珠
三峽大壩計劃修建後
這裡的水位将長久擡高
人們不願明珠沉睡
這座奇特的水下博物館是以誕生
千年石刻白鶴梁
承載着怎樣的文化奧秘?
白鶴梁曾是長江中的一個地标
會随着江水的漲落時隐時現
古時候
人們在白鶴梁刻畫上大鯉魚
水位在石魚之下
意味着洪澇災害威脅低
将是豐收之年
這便是“石魚出水兆豐年”的由來
白鶴梁不僅記錄了
千百年來長江的水文資訊
更是古代文人墨客“打卡”之地
白鶴梁上題刻縱橫交錯
素有“水中碑銘”之美譽
題刻多出自曆代文人墨客之手
以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最為著名
他曾在白鶴梁上留下7個字
“元符庚辰涪翁來”
在枯水期
人們劃船登上白鶴梁遊覽題刻
到了豐水期
白鶴梁就安靜地沉在水底
成為罕見的水下奇觀
位于水下40米
怎樣對博物館進行日常維護?
在水下修建博物館
可不是個簡單的工程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館長楊邦德介紹
建設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團隊
原來是造潛水艇的
其建設原理是
在白鶴梁上修築一個罩體
裡面注滿清潔的長江水
使罩體裡面和外面的水壓
基本保持一緻
由此,白鶴梁題刻和文物建築
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在江心的博物館
就像一個潛水艇
博物館的日常維護
也需要真正的潛水員作業
能在博物館裡潛水
他們可是獨一份
潛水員遊過唐詩宋詞
也遊過一條條标志着往昔水位線的石魚
在白鶴梁上留下印記的古人
怎麼也想象不出
今天這幅奇妙的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