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種菜背後:智能種菜機火出圈,售價數千元廠家卻賺錢難?

作者:Beiqing.com
居家種菜背後:智能種菜機火出圈,售價數千元廠家卻賺錢難?

居家種菜。受訪者供圖。

勞動課又回來了?

9月起中國小生被要求學會煮飯炖湯、種菜養禽,大人們則化身“農夫”賣力開墾着各家陽台上的那片“高空菜地”。

疫情之下,居家種菜、自給自足的人更多了。

初夏的清晨,天天(化名)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種的菜,“看着種子發芽、抽出葉子、慢慢長高長壯,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種菜讓我每天都很快樂”。

與土培不同,天天購買的是智能種植機,具備自動光照、自動補水等功能。這款智能種植機高1.7米,有5層。從此,她每天都能在家吃上自己種出來的新鮮蔬菜。

喜歡種菜的不僅隻有天天。淘寶近日釋出《2022陽台種菜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淘寶天貓平台蔬菜種子購買人數增幅連續3年增幅超100%,其中,香菜、韭菜等種子最受歡迎。在最喜愛在陽台種菜的城市中,北上廣均位列前五。

不過,天天購買這款智能種植機花費了3580元,她誓要不斷種菜,把成本“吃”回來。高價不僅困擾着消費者,也困擾着廠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生産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該公司一款種植機的核心技術包括光源所用光譜、營養液配方、專利等,拿到這部分核心技術所花費的費用,加上自己公司前期開發承擔的産品外觀、結構設計等工業設計費、模具費,超過了150萬。

據其介紹,這款種植機每賣出一台才賺200元,需要賣出7500台才能收回前期成本,這還不算銷售期間的員工成本、公司營運成本、利潤空間。種種原因導緻這款産品至今也未能盈利。

此前還曾有不少大公司進軍這個行業。海爾集團就曾在2015年推出智能水培種植箱“菜多多”,根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氧氣進行調控。但據媒體報道,集團在2016年後就不再繼續鋪貨。小米也推出了一米田智能種植伴侶,綁定APP後可以檢測溫濕度。

每天10分鐘即可居家種菜,智能種菜機成本效益如何?

在傳統模式中,如果進行土培種植蔬菜,需要購買花盆,倒上營養土、椰糠混合,播種,再定期根據土壤多少、水量多少的比例調配營養液。相比之下,智能種植機幾乎提供了一攬子服務。

天天購買的種植機一共有5層,其中最下面一層是培育種子的地方,種子發芽後可以移動到上面4層種植,5層一共可以種157棵蔬菜。

居家種菜背後:智能種菜機火出圈,售價數千元廠家卻賺錢難?

受訪者供圖。

種植機提供了A、B兩種配方的營養液,每個月各一袋,一個半月添加一次即可。機器配有LED補光燈,天天一般每天使用16個小時,無需再像以往土培時再單獨購買補光燈。種植機擁有水箱和管道,無需再自己澆水,水箱的容量是40升,天天隻需要定期補充水,偶爾清洗水箱即可。

有了這台機器後,天天更喜歡種菜了。“番茄、辣椒、黃瓜、四季豆這些蔬菜的收獲期都很長,尤其是黃瓜長勢喜人,不過後期怎麼給爬藤的黃瓜搭架子還需要多研究,薄荷、迷疊香這類有特殊香氣的植物可以防止小菜苗受到飛蟲的侵害”,談起種菜,天天就停不下來,

盡管種了不少蔬菜,但天天每天隻需要幾乎10分鐘觀察、整理蔬菜,邊緣的蔬菜如果個頭小,就調整到中間,相比于土培節約了不少時間。

在天天種的蔬菜裡,生菜和油麥菜長得最快,25天左右就可以開始采摘。隻要不破壞根部,蔬菜們一邊長大,她一邊采摘一邊吃,每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

此前天天也曾嘗試購買小型台式種菜機器,不占地方,但是産量太少,一次隻能種12顆菜。“種一些香料,比如薄荷、香茅是可以的,但靠它吃菜遠遠不夠,現在買的裝置雖然占地面積大,但産量大,更實用”。

不過在使用5個月之後,天天也表示,這款智能種菜機價格比較高,營養液、配套耗材、電費折算下來開銷也不少,水箱接排水不友善,水箱和管道需要定時清理,機器底部沒有滑輪。

智能種植機器售價148元-3881元不等,市場認知度仍有待提高

記者注意到,如今市面上已有各式各樣的智能種植機器,包括魚類和菜類共存模式、全封閉式智能種植機器和開放式種植機器等,售價148元-3881元不等。

開放式種植機器是市面上最為常見的種植機器,因為蔬菜的枝葉可以旁逸斜出,可以種菜的位置也相對較多,且這類産品大多可以疊加,較為節約地面空間,但價格也比較昂貴。

市面上銷售的一款大型種植機有五層,高度可達1.7米,擁有接近400個育苗位置,号稱家裡擁有一台便從此不用買菜,售價達3881元。

居家種菜背後:智能種菜機火出圈,售價數千元廠家卻賺錢難?

而3800元左右的價格不是市面上最貴的智能種植機,淘寶上目前在售的還有4681元甚至5070元的智能種植機,不過本月均沒有顧客下單。

“現在智能種植機這類産品,還需要提高市場認知度”,一家智能種植機公司的負責人劉女士向記者介紹,她公司最初生産智能種植機的思路,是希望有孩子的家庭能為孩子培育放心蔬菜,使用這種産品進行水培種植,可以吃到無公害蔬菜。在此基礎上,因為裝置外形不錯、好操作、懶人模式,才開始拓展年輕人在家種菜的市場以及老年人在城市種菜的市場。

在劉女士提供的商業計劃書中,記者注意到,這款産品提供人工光照、無土栽培、自動水循環、營養液栽培等多種模式,通過注水、配比營養液、育種和定植,因為有上述技術存在,蔬菜的成熟周期比露天土培的要快很多。比如生菜,從播種到成熟隻需要25-30天,而如果自己種植生菜則可能需要一個半月。

劉女士介紹,當時他們參加了各種展會,因為這款産品設計比較新穎,一些酒店、餐飲公司希望能用于裝飾和展示,凸顯自己食材的新鮮度,是以獲得了不少業務,

在上海疫情來臨之後,劉女士發現自己公司産品的關注度變高了,“本來疫情之後許多餐廳就關閉了,但上海疫情後,我發現公司産品宣傳文章的點選量增加了,這或許是一個新的需求點,人們希望在家種菜,以此實作蔬菜供給”。

售價高是硬傷:賣出7500台産品才能回本,小型智能生态家電或成新趨勢

盡管人們在家種菜如火如荼,但售價高仍是智能種植機的硬傷。

一位不願具名的生産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該公司産品售價為600元,一次可以種12棵蔬菜,市場普遍是觀望和看好的态度,真正願意買單的人不是很多,“大家都認為與其花600元買一台裝置,不如花這筆錢去購買無公害蔬菜”。公司随後由零售改為京東代工,但銷售情況也不是很好。

上述負責人介紹,種植機的核心技術包括光源所用光譜、營養液配方、專利等,拿到這部分核心技術所花費的費用,加上自己公司前期開發承擔的産品外觀、結構設計等工業設計費、模具費,超過了150萬。

“市面上有一些小家電使用的是半新料、半回收料,但我們使用的是全新的食品級塑膠,這樣才能保證種植出來的蔬菜品質好,而且産品結構複雜,每台機器的生産成本需要400元”,上述負責人表示,現在産品的售價是600元,隻有200元的盈利空間。

照此計算,公司需要賣出7500台産品才能将前期投入的成本收回,而這還不包括銷售期間的員工成本、公司營運成本。

“現在公司的成本還沒有收回來,自有能力已經推不動了,一直在找投資方,希望能把這個項目收購”,負責人表示。

“盡管現在售價較高,但小型智能生态家電未來或許會成為一種趨勢”,野城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研究員野城(化名)向記者表示,在人們經曆了兩年多的疫情後,生活相較于以前相對不便利,生活範圍相對縮小,尤其是封控後,以家庭為機關、能滿足家庭自給自足的智能生态家電就成為了人們的訴求之一,不僅如此,以社群為機關、集體協作的生态農場也可能會出現。

在智能種菜機方面,野城認為,首先這類機器不能占用太多起居空間,但又需要有一定密度來滿足種植效率,是以未來智能種菜機可能會向垂直化、壁挂式發展,不僅可以成為牆面的裝飾,也可以滿足家庭一周吃上幾次自己種的蔬菜的需求。而觀賞類的魚菜共養缸則可能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野城認為,未來智能種菜機器可能會進一步代替人工操作,例如有一個存放菜籽的地方,類似于列印機的墨盒,機器可以自動播種,而不需要人工播種。機器應該還可以連接配接上APP,哪怕出差也能遠端操控溫度,在全自動光照、灑水等系統的照顧下,主人隻需要每周等待收獲就可以了。

野城也提及,目前人們對于智能生态家電的想象,最大的限制在于成本。在他看來,冰箱之是以便宜,正是因為銷量足夠大後,成本分攤後相對較低,但智能生态家電銷量不高,需要分攤的成本過高,又反過來導緻銷售更加困難。

在野城看來,未來智能生态家電可以具備較強的設計感,具備人機互動功能,走高端路線。不僅如此,社群也可以運用智能種菜系統來打造社群農場,在社群中号召一批志願者,把空地、樓頂等閑置空間開發利用,種出來的蔬菜可以讓社群内的居民共同分享。

“我會一直種菜,一直種菜,直到把我買機器的3580元成本收回來”,天天開玩笑似的說,“不過我也知道,這或許很難”。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林子 編輯 陳莉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