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作者:Beiqing.com

5月18日,張旭一走近小區大門,像是影視劇裡的主人公出場,人們為他拉起條幅,送鮮花、鼓掌、呐喊,一位國小老師将班裡孩子為他畫的漫畫展示出來,一名居民将自己花費80多個小時制作的關于他的絲绫堆繡,親手交給他。

4月23日,張旭因為在得知自己是密接後,主動在車内自我隔離10餘個小時,有效避免進一步社群傳播,被網友稱為“中國好鄰居”。在經過20餘天的轉運、隔離、治療後,他終于傳回小區,“等到健康觀測結束後,我打算在社群做志願者工作。”

張旭已經離開小區整整26天,在這些天裡,小區裡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孩子将他的故事寫進作文裡,也要做一個“好鄰居”;還有居民主動當“好鄰居”,幫小區裡迷路老人找到家。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小區居民們迎接張旭回家。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七天後,我要成為一名志願者”

昌平區冠華苑社群有一萬兩千多名居民,18日在進行全員核酸檢測。記者在現場看到,長長的核酸檢測隊伍在居民樓間逶迤數千米,穿着“大白”防護服的從業人員,将手機連着充電寶不停低頭掃碼。

在小區門口,居民們圍着這位“中國好鄰居”,張旭站在人們面前,一個一個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他說,他并不想“出名”,隻想在這個小區裡繼續過着普通的生活,“等我結束7天健康觀測,我想到社群報名做一個志願者,每天做些有意義的事。”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居民們歡迎張旭回家并精心準備了禮物。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問起在醫院治療和在酒店隔離中的生活時,張旭向大家介紹,面對新冠肺炎最重要的就是好心态,不要害怕病毒,隻要配合醫生治療、按時用藥,再加上多喝水多做簡單運動,就能增加身體免疫力,恢複健康水準。

“這是我們共同居住的社群,為它做些事情,既是服務他人,也是友善自己。”作為畢業于藝術院校的室内設計師,張旭表示自己在隔離期間還關注了所處行業的變化,“希望疫情散去,我們開始正常的生活。”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張旭收到居民送的絲绫堆繡作品。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歡迎儀式上,冠華苑社群黨支部書記王松林說,“面對疫情的淡定,和對他人的負責,讓張先生赢得了社群居民的敬佩。希望每個人都在疫情防控中呈現出北京市民的了解和擔當,共建我們的社群。”

孩子們表示要成為“好鄰居”

張旭居住在冠華苑小區四區,在小區小廣場的樹蔭下,十來個老人坐在一旁,看着孩子們拿着玩具跑來跑去,他們是從河北、東北、河南、四川還有山東的老家,被兒女請過來看孩子的。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冠華苑小區外,居民拉着橫幅,歡迎“中國好鄰居”回家。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長大後,我也要成為中國好鄰居!”一個7歲的山東小男孩,忽然向家長們發出了正式的“宣言”,引得一些老人都笑了。孩子母親告訴記者,小區的孩子們現在都知道關于“中國好鄰居”的故事,家長、老師都會講給孩子們聽,小孩也比較天真,聽到心裡去了。

一位奶奶在人群裡牽着小女孩的手,看到了張旭從車裡走下來,接到居民遞過去的鮮花。她告訴小孫女,“這就是活生生的課本,做人就要道德高尚。”

來自山東的王先生,喜歡帶着四歲的女兒打籃球。女兒悠悠比較活潑,能在兩個小朋友用手臂搭成的“橋”上,360度翻身轉圈。“我們感激張先生,要不是他,孩子們或許就不能在樓下自由自在地玩了。”

社群居委會黨支部委員溫紅蕊,用一周時間制作了一幅《中國好鄰居》的絲绫堆繡,畫面上是一個戴口罩的男子,拿着盾牌,擋住病毒,“這是我們黨支部也是我們社群居民的心意,感謝他,能給我們,我們的孩子們,做個榜樣。”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溫紅蕊制作的《中國好鄰居》絲绫堆繡。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好鄰居”幫迷路老人回家

來自江蘇省的小宋也住在四區,現在已經關注了和社群相關的四個微信号。他說,平時工作比較忙,以前對社群的事,關注度不太高,當“中國好鄰居”的故事就發生在自己樓斜對面的時候,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人們了,現在在小區裡又新認識許多朋友,“像前段時間,我們社群有人把90多歲的迷路老人護送回家。”

離開26天後“中國好鄰居”回家 社群裡有了更多好鄰居

小區居民帶孩子做核酸檢測,現在小區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好鄰居”。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小區物業人員顔豐蓮,在檢查小區衛生的時候,見到一位老太太在路上神情焦慮,四處溜達。她走上前去打了個招呼,老人立即拉住她的手,說道,“我迷路了。”“您家在哪啊?”“我也不知道我家在哪裡。”“您記得家人名字嗎?”“我隻知道我家的樓是紅色的,旁邊有小紅花。”

顔豐蓮放下手中的活,她覺得自己一定要把老人送回家才放心,她在社群工作群裡發了求助資訊,社群疫情防控從業人員韓春霞當即趕到現場,帶着老人一棟樓一棟樓地找。

四區有十餘棟樓,東邊紅色,西邊黃色。在顔豐蓮和韓春霞反複确認下,這位97歲的老人終于找到了家人。“老輩說‘遠親不如近鄰’。雖然老家不在這,但咱們選擇在這裡奮鬥了,就要做好近鄰。”顔豐蓮說。

“在等待家人認領的時候,我們就一直陪着老人,從下午三四點,一直陪到七點多。”顔豐蓮在社群居民們迎接張旭的現場,聽到了有居民在談論她倆幫老人回家的事情。“慢慢地,大家都處成好鄰居了。”一位居民在人群裡說。

張旭所住的樓下,有不少遛娃的老人坐着聊天。石家莊人老胡是幫女兒來看外孫女的,曾有過一段做教師的經曆,“身邊發生的故事,對人的觸動是最大的。我們會教育孩子有擔當感有責任感。人人都成為想好鄰居,社群才會更美好。”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