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副行長黃健:産業更新進行時,外資機構這樣布局中國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受新冠疫情影響,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被迫“靜默”近兩個月,對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也産生了較大影響。面對疫情沖擊,外資金融機構如何幫助企業纾困?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如何看待國際金融機構的中國戰略?在産業更新的過程中,未來經濟增長的重點領域有哪些?

帶着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及環球企業銀行中國區總裁黃健,進一步尋找相關答案。

成為一家雪中送炭的銀行

《國際金融報》:新冠疫情給金融行業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對于銀行來說,在實際業務層面需要做出哪些準備和調整?

黃健:業務角度上,根據過去兩年的經驗,不僅是摩根大通,對于整個金融行業來講,整體應對得還是不錯的。疫情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讨論:一是科技賦能,通過數字化轉型來進一步支援疫情期間的業務進展;二是業務本身的韌性,即過去多年來的業務連續性計劃(BCP)相關準備也迎來大考。

技術方面的更新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利用最新的技術幫助自身業務更好地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二是提升客戶服務帶來的體驗。

摩根大通作為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也是最大的美元清算行,2021年我們的系統每天需要處理超過9萬億美元的支付。在過去兩年面臨居家辦公的考驗下,保證了業務的正常營運和對客戶的持續支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國際金融報》: 您如何看待環球企業銀行相關業務的表現?

黃健:整個金融行業發展到今天,競争較為激烈,特别是在零售銀行業務領域,需要面對一些新的來自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戰,但是傳統金融機構依然有其自身的優勢。對銀行而言,如何能夠根據自身業務優勢,規劃出整體戰略來幫助業務進一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對比過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擴大資産負債表、單一将利差收入作為盈利目标的情況,現在銀行更需要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每個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制定不同的戰略,去布局不同的業務重點。

從摩根大通的角度,我們的一大業務重點在于如何更好地為客戶量身定制一些解決方案,比如為中資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提供流動性支援和支付清算方面的服務。同時,科技助力在支援金融公司海外發展方面也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國際金融報》:您對未來相關業務進一步發展有何預期?

黃健:在金融纾困方面,我認為需要思考怎麼樣才能在疫情當中持續、更好地服務客戶,特别是在各種“黑天鵝”事件當中,不管是面對疫情、地緣政治沖突、大宗商品波動還是外彙波動。在市場充滿不确定性的情況下,作為一家銀行怎麼樣服務客人,在客人最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最好的建議至關重要。

在資金鍊上,我們也需要及時緩解客戶的燃眉之急,進而很好地支援實體經濟。舉例來看,有一家保健品企業,在疫情當中工廠因為勞工隔離,産能出現滑坡,帶來了資金方面的壓力。作為一家主要銀團貸款的牽頭行,摩根大通協調各家銀行對其業務進行了新的梳理,幫其進行重組,進而延長客戶還款的期限。

“更重要的是,通過緩解客戶資金的壓力,使客戶繼續在資金鍊方面得到支援,在接下來的複工複産階段,能夠幫助這家公司更快地把産能提升上去。”黃健告訴記者,摩根大通很重視這類金融纾困工作,“我們希望成為一家能夠雪中送炭的銀行,而不僅是錦上添花”。

從長期趨勢看中國市場布局

《國際金融報》:您有二十餘年的銀行從業經驗,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如何看待國際金融機構的中國戰略?

黃健:從短期來看,也許會有不同的聲音,但我們更應該從長期趨勢上去看布局。首先,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相較于其他國家,依然是發展比較好、比較快的經濟體。

此外,中國的股債市場對全球投資者來說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長期來看更是如此,全球範圍内如此有吸引力的市場還是比較有限的。

現階段,中國的發展目标之一是更加注重通過産業更新來進一步支援可持續發展。可以預見,如果我們在這一方面的轉型能夠保持定力,并朝着更好的道路發展,市場的潛力将是廣闊的。

《國際金融報》:如何看待近年來外資對中國的投資意願?

黃健:商務部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币大關,達到11493.6億元,同比增長14.9%。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798.7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25.6%。

從我們接觸的200多家外資企業來看,在過去兩年當中,尤其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海外産能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國内因為在疫情中“先進先出”,産能處于上升狀态。直到今年第一季度,都可以看到有很多擴産能的投資進入中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國内的産能已經滿負荷運作了兩年,今年很多外資企業仍然處于擴産能的過程中。

随着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在後疫情時代還可以更進一步實作雙赢的局面。摩根大通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市場雖然複雜,變化也很快,但是機會同樣存在。作為外資機構,我們的優勢在于橋梁角色,這就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發揮好橋梁作用,比如對外引進投資,對内幫助企業走出去,擴充海外市場和投資。

在業績方面,盡管過去兩年面對疫情的影響和相關挑戰,我們中國區的業務仍然是穩步增長。同時,在跨境交易方面,增長還是很可觀的。

抓住産業轉型更新的發展機會

《國際金融報》:您如何看待未來經濟增長的重點領域?

黃健:産業更新是重點關注的方向。對于銀行來說,選擇合作客戶方面也需要注意相關細節,比如處于上升趨勢的行業、在行業中的地位,以及在海外開拓市場的需求等方面,都是考量的标準。

以摩根大通為例,我們重點關注的産業之一是具有高科技生産特點的新經濟企業,以及清潔能源技術行業等。在過去十幾年經曆産業更新和淘汰之後,部分中國企業在全世界脫穎而出,光伏産業就是其中一個,在産能、技術等方面都較為領先。

在“30·60”目标之下,還有更多的産業布局和轉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可以看到,一些較為傳統的電力企業設定了清潔能源發電、水力發電、光伏發電、風電的名額,并希望逐漸減少火電的産能。

在産業轉型過程中,我們作為全球金融機構,如何從全球的視野出發,了解客戶的想法跟訴求,跟相關企業對接進而幫助他們實作更好的轉型非常重要。值得留意的是,其實傳統的行業也有很多發展機會,隻要抓住産業轉型更新的主旋律,還是能挖掘到不少很好的企業和項目。

《國際金融報》:這幾年綠色金融是一大熱門話題,作為金融機構能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客戶如何看待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黃健:我覺得綠色發展這一塊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機會。尤其是“30·60”目标定下來之後,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大的飛躍。我是2014、2015年開始參與綠色債券項目,多年來見證了從一開始我們推着企業走,到現在他們拉着我們希望多了解綠色債券的變化。在資本市場的發債和融資領域,綠色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自2015年來,摩根大通已經幫助中國領先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了總額近269億美元的綠色、ESG和可持續發展債券。

其次,還應進一步關注可持續發展。實作長期碳中和目标需要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設立計劃。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相關目标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與此同時,在轉型過程中,包括太陽能、風能、核能在内的産能擴張也将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社群發展方面,摩根大通認為,需要促進發達市場經濟的包容性,側重小型企業融資、住房貸款和可負擔的住房、教育與醫療。從國内來看,就是社群發展好了,更加富裕了,對企業、銀行和所有金融機構都有好處。

整體來看,城鎮化的程序還沒有結束,需要考慮如何提供可負擔的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相關的服務。作為金融機構,更需要發揮領頭作用。去年5月以來,在摩根大通集團層面提供的大約2850億美元的融資中,41%是新興經濟體發展融資,37%是綠色融資,22%用于社群發展。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