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太一:有“大替代理論”支撐,美國極右翼槍擊案更無解了

作者: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孫太一】

上周末,美國發生了多起大型槍擊事件。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特地驅車數小時前往紐約州的布法羅市,襲擊一家位于非裔聚居區的超市,并直播了全過程,至少造成10人死亡。因為這名18歲的白人槍手在實施行動之前,在網上發表了一份180頁的詳細宣言,裡面完整說明了他的計劃和動機,是以其為出于種族動機的仇恨犯罪已毫無疑問。

孫太一:有“大替代理論”支撐,美國極右翼槍擊案更無解了

在“自白書”裡爆照的佩頓·根德隆

另外,在南加州的橘郡、威斯康辛州的密爾沃基、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及紐約州的曼哈頓(紐約市)也都在同一個周末發生了大型槍擊事件。美國的大型槍擊事件為何屢禁不止、頻頻發生?這與目前極右翼的思潮又有何種關聯?

槍支管控形同虛設

美國是一個有3億多人口的國家,而其私有槍支援有量也有3億多,可謂槍支泛濫。雖然不同的州對槍支管理的嚴格程度有差異,但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布法羅和曼哈頓都在紐約州。紐約與美國其他州相比,槍支管控是相對嚴格的,可以算是目前美國控槍的“天花闆”。但一個個體如果想要獲得槍支依舊輕而易舉。

布法羅槍擊案的槍手就曾經在2021年因為對其高中發出恐怖威脅而被當地警方調查。但即使這樣,他的槍仍舊是在2022年1月通過合法途徑在紐約州購得的。隻有當一個人的精神病極其嚴重時(比如到被法官判定不能持槍的程度),他才可能無法合法買槍,一般的輕症并不會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在地方上,因為州與州之間沒有嚴格的出入界限與關卡,美國實際的控槍水準隻能以水桶最短的那塊闆來衡量,也就是說個體可以在控槍最弱的州買槍然後去其他州犯罪。

在聯邦層面,因為黨派的鬥争和撕裂,要改變美國的槍支法律基本沒有足夠的票。這就使得2022年才過去不到20周,美國就已經有超過200起大型槍擊事件。而每每有這樣的慘案發生之後,政客與主流媒體也隻能選擇為受害者“祈禱”,而無法實質上改變現狀。

白人至上愈演愈烈

美國屢屢發生大型槍擊事件不僅僅是槍支多的問題,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社會的撕裂。目前在美國極右翼群體中(包括白人至上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等),“大取代”(Great Replacement)理論深得人心。

這個“大取代”理論聲稱目前美國有人在實施一項宏偉的計劃,讓有色人種來替代白人人口。很多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本來就将美國的非白人移民歸咎于猶太人,是以這個理論的支援者同樣也與反猶主義、新納粹主義的勢力彙合。換句話說,這些美國極右翼勢力認為在猶太人的主導下,一些美國精英正在推進以有色人種取代白人的計劃。

孫太一:有“大替代理論”支撐,美國極右翼槍擊案更無解了

佩頓·根德隆的“自白書”封面為新納粹符号“黑太陽”

這種論調已經越來越成為美國右翼的主流觀點。一項美聯社與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在5月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32%的美國人認為“有一群人正在試圖用移民取代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以擷取選舉收益”,而在接受調查的共和黨人中持此觀點的接近一半。

同樣地,有29%的美國人也擔心移民的增加正在導緻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失去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力。

是以即使在布法羅槍擊事件發生以後,仍然有五分之一的美國人站在槍手這邊,同意他在180頁宣言裡陳述的“替代理論”的信念。

同樣理念驅動的槍擊事件在最近幾年也已經發生過多次,比如2018年的匹茲堡,2019年的埃爾帕索等等,黑人、拉丁裔、亞裔往往是這些槍手襲擊的對象。

特朗普派的崛起與反“政治正确”

美國極右翼對少數族裔的歧視、仇恨并非近幾年才出現,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一直都隻能悄悄行動,不敢明目張膽。美國作為一個多元社會對少數族裔寬容的主流叙述始終能壓制住極右翼少數派的觀點。

而特朗普的當選和他四年的執政則完全讓極右翼沒了後顧之憂。畢竟當新納粹主義者上街遊行喊着“猶太人不會取代我們!”的口号并與反對者發生沖突之後,特朗普表态“雙方都有非常優秀的人”。

可以說,特朗普鼓舞了美國極右翼一代人,也讓隐忍很久的老一輩極右翼分子蠢蠢欲動。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采取暴力行動來試圖扭轉所謂的“少數族裔取代白人”的趨勢,而更多的人則試圖通過選出符合右翼理念的政客來直接影響美國未來的政治走向。

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極右翼群體同樣找到了他們線上上的精神家園。從主流的推特、油管到僅僅針對極右翼自己群體的一些平台,謊言和仇恨被不斷重複。而布法羅槍手這樣的人,甚至可以直播他的槍擊行動,激勵更多的槍手來前赴後繼地完成他們的“使命”。

看到這群人不斷浮出水面、勢力逐漸壯大,一些政治投機主義者也開始迎合他們以擷取權力。也就是說,政客與極右翼群體之間已經出現了互動的機制,互相激勵,共同壯大。

美國網際網路這幾天有一個例子很好地呈現了美國社會目前的撕裂狀态。有一位網約車白人乘客一上車發現司機是個白人,很高興地表示開車的是個正常人——言下之意之前網約車約到的少數族裔司機都不是正常人。而那個司機又正好對種族歧視深惡痛絕,立刻将白人乘客趕下了車。整個過程雙方言辭激烈,發生争吵。

這種美國國内不同陣營的對立将在今年的中期選舉周期裡被進一步放大。本來拜登政府以為隻需應對通脹和疫情等問題,沒想到最高法院接下來要宣判的堕胎議題以及愈演愈烈的種族、槍支沖突都将點燃社會内部更多的仇恨,更新沖突。

即便俄烏沖突的結局撲朔迷離,拜登政府也想盡快将外交重點轉移到與中國的競争上來,但顯然内部問題依舊是美國政府最大也是最緊迫的挑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