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作者:靜夜史

印度,一個貌合神離的國家。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1975年4月23日,印度議會正式通過決議“接納”錫金,從此這個彈丸小國成為印度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意味着經過長達25年的步步為營,印度終于實作了國土的進一步“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三世界民族獨立早已蔚然成風,印度對錫金的生吞活剝毫無疑問是對國際秩序的野蠻挑釁。但印度之是以如此頂着國際壓力“不改初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錫金雖小,卻幾乎影響了西裡古裡走廊的命運。

雖然在一馬平川的恒河平原,西裡古裡走廊作為政治區劃上的瓶頸,根本不是開伯爾山口這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但問題是雖然借助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争煽風點火推動西裡古裡走廊南側的孟加拉國自力更生,對孟加拉國可謂有着救命之恩,但問題是親印的孟加拉領袖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很快成為槍下亡魂,政變上台的齊亞·拉赫曼帶領孟加拉國高舉反印大旗,争當“列印”先鋒,将“雙面列印”直接提升為“3D列印”的水準。

是以為了防止西裡古裡走廊被南北方的勢力輕易切斷,印度必須主動出擊,比如吞并錫金,控制不丹,壓制尼泊爾,包圍孟加拉,可謂多管齊下、勞心費力。

而西裡古裡走廊之是以讓印度如此牽腸挂肚,根本原因在于從這條寬僅20多公裡的走廊複行數十裡,豁然開朗,就來到了東北六邦地區。可以說東北六邦之是以是印度的本土而不是飛地,根本原因就在于西裡古裡走廊的東西聯系。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而印度之是以對東北六邦如此重視,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從未重視過這個地區。

聽起來雲裡霧裡,但現實情況則更加令人無語。話說1945年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英國元氣大傷,成為事實上的最大輸家,不得不陸續放棄了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英屬印度這個日不落帝國的模範殖民地兼“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于是甘地上司的英屬印度抗英運動在堅持了幾十年的“非暴力不合作”後,終于柳暗花明。

但作為世界馳名的“離岸平衡手,大陸攪屎棍”,英國雖然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斤咖喱,但卻堅持要留下“印巴分治”這樣的隐患,確定獨立建國後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打架不忘挖坑人”,即便是咬牙切齒滿腔痛恨。

而宗教,是“印巴分治”的最重要标準,于是龐大的英屬印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迅速聚攏,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全新的國家陸續誕生。

對于彼時的印度而言,因為“印巴分治”是白紙黑字的協定而非慘烈的革命或戰争,是以英屬印度時期的遺迹儲存得相對完整,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

因為環保意識高漲的印度人民從來舍不得在開伯爾山口建設防禦工事,于是來自中亞的征服者争先恐後地通過這條“綠色列印通道”到南亞次大陸發展,随後,雅利安人創立的濕婆教落地生根,種姓制度也開始在印度萌生。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由于種姓制度等級分明且迷惑性極強的輪回思想深征谙征服者之心,于是雖然千百年來征服者走馬輪換,但種姓制度曆久彌新,并在英國統治者的改造下成為等級森嚴的殖民統治系統。

根據婆羅門教聖典《梨俱吠陀》的表述:諸神分割一個原始巨人普魯沙後,他的嘴變為婆羅門,雙臂演化為刹帝利,雙腿成為吠舍,雙腳則生出首陀羅。

4個部位是4個從上而下的階層,分别對應了教權的祭司階層、世俗權力的部落首領和武士為主的軍事階層、從事農牧工商的平民以及數量衆多的奴隸。

根據印度教的說法,前三個種姓是被稱為“再生族”的統治階級,是真正的“上三種”,而首陀羅則作為被統治階層則被稱為“一生族”,是如假包換的“下一種”。

但廣大首陀羅之是以沒有揭竿而起推翻頭上的“三座大山”,除了輪回轉世的“承諾”太過誘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被“上三種”殘酷壓迫的同時,他們也能夠推己及人地壓迫地位更低的“旃陀羅”,也就是印度教中的“不可接觸者”,俗稱賤民。

相比于首陀羅,賤民不僅隻能從事掏大糞這樣的污穢工作,白天甚至不能上街污染其它種姓的眼球,日子不是一般的憋屈。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沒有選擇揭竿而起,畢竟今生隻有逆來順受堅持吃苦,來生才能飛黃騰達翻身做主,這種連自己都騙的思維早已成為廣大賤民的自我修養。

除此之外,他們事實上還有兩條路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是改信其他宗教,進而擺脫種姓制度的桎梏;二是繼續推己及人,将受到的壓迫傳遞給更卑賤的群體。

而來自東北六邦的人,曆來被認為是比賤民更卑賤的族群,是以靜夜史有理由相信:廣大賤民是支援印度對東北六邦行使主權的忠實擁趸。

而在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國家,東北六邦之是以地位如此之低,根本原因在于東北六邦本不是印度的土地,而是英國殖民者以英屬印度為家,不斷“開疆拓土”的結局。

話說大航海時代啟幕後,作為島國的英國因為國土相對安全以及四面出海的便利,很快就在殖民擴張中占據先機,并成為南亞次大陸新生代的“列印人”。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孟加拉後,很快擊敗葡萄牙、荷蘭及法國等同行,并消滅莫卧兒帝國成為南亞次大陸的王。

而後,英國殖民者向西侵略波斯,向北挑釁阿富汗,向北觊觎西藏,向東鲸吞阿薩姆,英屬印度在英國的殖民下,不僅基本告别了“地理概念”,更繼承了大片遺産。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因為“印巴分治”以宗教為分野依據,是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選擇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問題是,作為緬甸的故地,阿薩姆地區既不是印度教徒的勢力範圍,又不是穆斯林的活動空間。

最早的阿薩姆原住民,是原始澳洲人和達羅毗荼人,随後大量黃種人跨越橫的山脈蜂擁而至。

1228年,傣族人在阿薩姆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阿薩姆王國并先後擊敗莫卧爾帝國的17次入侵,確定了阿薩姆地區在莫卧兒帝國時期的獨立性。

然而,當阿薩姆王國盛極而衰,就很快成為緬甸貢榜王朝的下酒菜。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争結束後,一敗塗地的貢榜王朝不得不将阿薩姆地區割讓英國,從此阿薩姆成為英屬印度的重要地區。

雖然英國控制阿薩姆後,利用從清朝竊取的茶種,将阿薩姆打造成了英屬印度的茶葉産區,并向這裡大量引入尼泊爾人和孟加拉人種茶以改變這裡的人口比例,但當1947年印巴分治,這裡依然有着大量的基督教徒和藏傳佛教圖,黃種人口占到了阿薩姆總人口的4/5。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是以,“印巴分治”時,這裡一度是個大難題,畢竟理論上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統治的權利。但出于互相制衡的需要,阿薩姆地區最終成了印度的自留地,不願加入印度的曼尼普爾邦則在獨立一個月後被印度強行占據,于是印度最終控制阿薩姆地區。

然而,英國留給印度的遺産雖好,尤其是龐大的國土面積,但這些土地卻無不透露着“分而治之”的考慮,尤其是阿薩姆地區,被中巴緬不錫五國環繞,根本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中巴隻需要稍微努力,就能讓印度心痛到痛哭流涕。

是以,為了打破所謂的僵局,印度除了不停地強化對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的“管理”,更不自量力地向北方的鄰居發動了猛烈沖擊。

在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心裡,“有聲有色”的大國夢不容置疑,是以印度有挑戰新中國并稱霸南亞的現實動力。結果,蓄謀已久的印度精銳在解放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不僅侵略戰打成了尴尬的首都保衛戰,印度軍隊更是在恒河平原上跑出了非洲角馬遷徙的隊形,令尼赫魯很快在膽戰心驚中郁郁而終。

而中印戰争的一邊倒,更是給了新中國向南亞延伸影響力的曆史契機,從此中巴“雙面列印”的局面迅速形成。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雖然利用國内外的有利背景,印度在1971年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從此誕生,印度也趁熱打鐵,發動了對錫金的吞并,但這并不意味着印度對東北六邦的統治更加稱心。

相反,印度面臨的局面更加尴尬和被動。

首先,雖然印度建立和孟加拉國的成立深刻改變了阿薩姆地區的行政區劃,但孟加拉人從英國殖民時期以來向東北六邦的移民趨勢卻“雷打不動”。

為了避免重蹈錫金的覆轍,貧窮的孟加拉國充分發揮“多生孩子少種樹”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口不斷勇攀高峰。而人口的膨脹必然更加激化人地沖突。于是為了生存,大量孟加拉人除了到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謀生,就是到阿薩姆地區落地生根。

印度建國後,為防止阿薩姆的離心,甚至有意推動孟加拉人等外來人口的湧進。畢竟當孟加拉人與土著的阿薩姆人打得難解難分,自然也就沒有了自立門戶的資本。

但問題是,孟加拉人口不斷膨脹并大量向阿薩姆輸送,早已遠遠超出了印度壓制阿薩姆獨立的水準。尤其是特裡普拉邦,當地土著人口比例已降至30%,穆斯林已經成為人口的大部分。但當印度出台法令予以限制,這些移民又充分利用印度“自由先鋒”和“民主典範”的特征大搞遊行,讓印度社會陷入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窘境。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是以,外來移民的失控,正在讓印度痛不欲生。

而北部中印邊界的模糊,更讓印度膽戰心驚。

中印戰争結束後,繼承英國殖民者衣缽的印度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迅速恢複了野蠻擴張的本能。尤其是在所謂“麥克馬洪線”問題上的所謂咄咄逼人,長期沖擊着中印之間脆弱不堪的信任。

如今,印度作為唯一未同新中國解決陸地領土争端的國家,正在成為新中國邊界和平的堵點。雖然以印度的實力,根本不具備與新中國分庭抗禮的資本,但因為長期作為美俄的共同姘頭,印度的能量還算吓人。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中國民族複興的一日千裡,正在讓印度如履薄冰,畢竟雖然吞并了錫金被最終獲得了承認,但西裡古裡走廊的局勢依然風起雲湧,特别是孟加拉國與中國等國家關系不斷升溫,印度的處境依然被動。

時至今日,印度雖然對阿薩姆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比如:

經濟上“窮之”,竭盡全力壓制阿薩姆地區的發展,強化“投資不過西裡古裡”的印象,讓氣候宜人、物産豐富的阿薩姆成為家徒四壁的代名詞;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政治上“分之”,将印度獨立之初面積高達17.85萬平方公裡的阿薩姆邦一分為六,在1963年分出1.6萬平方公裡的那加蘭邦,1970年成立2.2萬平方公裡的梅加拉亞邦,1972年增設1萬平方公裡的特裡普拉邦、2.1萬平方公裡的米佐拉姆邦和2.2萬平方公裡的曼尼普爾邦,讓阿薩姆地區不再鐵闆一塊;

人口上“混之”,在允許外來移民繼續進入的基礎上,也鼓動印度本土人口到東北六邦摻沙子,雖然效果不明顯,但阿薩姆人種和宗教博物館的名号則越來越名副其實。

但印度的一系列苦心孤詣,也最終收獲了适得其反的結局,尤其是對阿薩姆的五馬分屍,客觀上反而明确了各族群的邊界,并在難解難分的沖突中産生了雨後春筍一般的“列印”勢力。

雖然被印度打壓的阿薩姆地區長期一貧如洗,但為了“列印”的共同目的,巴基斯坦等國家給予了東北六邦地區120多個分離組織和地下武裝相對殷實的經濟和武器助力,他們活躍在阿薩姆地區,偶爾還流動到不丹、孟加拉國和緬甸等國家,讓印度感受到了深深的無能為力。

雖然近在咫尺的新中國并未和東北六邦“列印”組織建立聯系,但中印戰争的教科書式“列印”給了阿薩姆人民巨大的鼓舞和動力。而中巴關系的情比金堅也必然能讓阿薩姆地區真正得利。

也許在可預見的時期,印度不會因阿薩姆問題分崩離析,但阿薩姆地區必然會成為懸在印度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随時讓印度一敗塗地。

生命不息,“列印”不止?東北六邦為何會成印度的不可承受之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