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作者:全民曆史觀

打開國中國文課本,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描寫了抗美援朝戰場時我軍浴血奮戰的景象,包含了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現場之上的所觀所感。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這就是北韓戰場上一次最壯烈的戰鬥,假若需要立紀念碑的話,讓我把帶火撲敵及用刺刀和敵拼死在一起的烈士們的名字記下吧。他們的名字是:王金傳、邢玉堂……”

這段話語被無數中國人所銘記,也感動了許許多多飽含熱血的中國青年。人們不由為文章中所描寫了李玉安、井玉琢在内的一百餘名烈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悍不畏死、浴血拼殺所震撼。

然而,就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的多年後,一位名叫李玉安的烈士卻突然宣布自己沒有犧牲!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裡面又有着怎麼的故事?這一切還要從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松骨峰之戰說起。

松骨峰之戰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為了維護大陸主權和領土安全,中國人民志願軍不遠萬裡奔赴北韓戰場。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抗美援朝戰争曆經三年,最終以美國陸軍上将、“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被迫在三方停戰協定上簽字而結束。這場戰争的勝利,打出了中國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底氣,被世人看作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戰。

而這曲氣吞山河的英雄悲歌的背後,是志願軍與聯合國軍進行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是大陸士兵的浴血奮戰,用自己的鮮血維護祖國尊嚴。

在這場戰争之中,大陸志願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戰役,而我們今天要提及的松骨峰之戰便是第二次戰役之中的關鍵一環。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奉命追擊往南撤兵的美軍,兩軍在松骨峰一帶形成對峙之勢。

松骨峰位于北韓價川以南,龍源裡以北,位置十分重要,是美軍通往平壤公路的咽喉位置。

為了赢得本次戰争的勝利,一營三連全體官兵在連長戴如義的帶領下,率先搶占松骨峰北側高地,截擊美軍退路。

三連士兵趕往高地以後,正好遇上了遭受我軍主力痛擊敗退而逃的美軍二師精銳部隊。

這是一場實力差距懸殊的生死之戰。面對敵方數倍于我方的兵力,數以百計的汽車以及來勢洶洶的坦克部隊,我方三連百餘名士兵卻表現得毫不膽怯。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敵方部隊剛剛接近我方所搶占的高地前沿,士兵們便在連長戴如義的指揮下向敵人率先發起猛攻,打得美軍措手不及。一時間,爆炸聲,槍擊聲不絕于耳,尚未休整的美軍部隊頓時亂成了一團,敵軍不得不暫時退出我軍陣地。

然而,沒過多久,敵軍就卷土重來。僅僅半個小時,美軍便又整合現有武器,集中火力再次向三連陣地發起沖擊。

為了突破我軍的防禦線,美軍先後用坦克、大炮、飛機輪流對我方陣地進行轟炸,随後便集中火力向我方陣地逼近。

面對這種情況,三連士兵加大火力回擊,戰鬥場面尤其慘烈。為了對抗敵軍的炮火封鎖,我軍官兵冒着密雨似的炮彈不斷反擊,三連的彈藥很快就要消耗殆盡。

面對敵人的步步合圍,我方戰士浴血苦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此時的三連戰士已是犧牲了大部分,大家将僅剩不多的彈藥集中起來,準備再次發起沖鋒。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随着時間的推進,敵人的狂轟濫炸将我方高地炸成了一片火海。戰士們一邊奮力撲滅自己周圍的火焰,一邊利用敵人炸出來的土坑做戰地工事。

我方戰士的子彈用光了,便撿起身邊的刺刀與敵人拼殺。有的戰士受了重傷,便用盡自己最後的力氣,沖向聚攏起來的敵人,掏出手榴彈與周圍的敵人同歸于盡。

有的戰士被美軍的汽油彈擊中,渾身上下被大火所包圍,他便帶着滿身的火焰沖向附近的敵人。敵人們看着這個“火人”紛紛驚恐地後退,想要遠離這個“火人”。這位“火人”戰士卻對敵軍緊追不舍,最終與一位美軍士兵同歸于盡。

這場戰鬥整整持續了八個小時,到了戰争的最後階段,三連幸存官兵就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緊緊地堅守在龍源裡這個“閘門”。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而對于參與戰争之中的3連副班長李玉安來說,松骨峰之戰是他參軍以來所經曆的最慘烈的一場戰争。他同戰友們與美軍進行了殊死拼殺,最後被敵人用槍擊中肺部,最終昏死在了戰場之上。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而這些場景也被在遠處堅守陣地的一營營長通過望遠鏡盡收眼底。在戰争結束後,魏巍多次輾轉後找到了這位目睹一切的一營營長。于是,這位營長将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通告訴了魏巍,這些驚心動魄的場面才能以文章的形式被世人所得知。

“活烈士”李玉安

李玉安在陣地身受重傷失去意識以後,被路過的一位北韓人民軍戰士意外發現并救下了陣地。

但由于傷勢過重,李玉安很快便被送往了附近的野戰醫院進行搶救。之後他便在這家醫院做了開胸手術,這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這期間,李玉安雖然保住了性命卻并未清醒,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治療,最終醫院決定将其送回國内。

就這樣,被送回國内的李玉安先後接受了八次手術傷勢才見好轉,但身體卻依舊落下了殘疾。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1951年,日漸康複的李玉安輾轉回了家鄉附近的牡丹江醫院進行後續療養。由于當時的松骨峰戰役過于激烈,是以當時參戰的大部分戰士都犧牲了,因為沒有發現李玉安的遺體,當時李玉安也被報成了烈士!但此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被評為“烈士”,還一次次地打報告申請回到戰場繼續戰鬥。

上級上司考慮到李玉安的身體狀況拒絕了他的申請,決定讓他複員回家。但由于前方戰場通信不便,李玉安的複員消息并沒有傳回原部隊。就這樣陰差陽錯之下,李玉安之前的戰友們都以為他犧牲在松骨峰戰場之上,“李玉安”三個字便順理成章地上了烈士名單。

康複以後,李玉安帶着自己的《殘疾證》與《複員證》轉業回了老家黑龍江,成為當地糧庫的一名普通勞工。這份工作一幹便兢兢業業地幹了幾十年。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與此同時,在戰地采訪的魏巍在戰争結束後跟随大部隊回到國内,将自己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寫到了紙上,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橫空出世。

在記述松骨峰戰鬥時,文章中提到了李玉安等十多位在戰争中犧牲的烈士,提到了松骨峰之戰的慘烈場面,提到了我們的戰士骨子裡的不屈和英勇。

這篇文章完成後先是被人民日報刊發,後又被中學課本收錄。一時間引發了衆多讨論,影響了中國幾代人。從此之後,解放軍戰士們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幾年後,魏巍的這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被編入中學課本。有相熟的人在文章中看到了李玉安的名字,就拿着書去問李玉安,但不知情的李玉安卻否認了,表示這隻是“重名重姓罷了!”

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李玉安遇見了一位抗美援朝戰争時的戰友,戰友看到活生生的李玉安大為驚訝,因為按照部隊的宣傳,李玉安應該早就犧牲了才對!

最終,在戰友的耐心解釋下,李玉安才知道當年因為資訊不通鬧了個“烏龍”,原來書中的那位烈士便是自己,而自己竟然成了一位“活烈士”。

但是此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現在李玉安已經退休且享受着國家的照顧。他認為不應該就這樣的事情再去麻煩部隊,那樣會給黨和國家添麻煩!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然而,1990年,李玉安的小兒子已經成年了。他和自己的父親有着同樣的夢想,那便是保家衛國。但因為當地征兵人數的限制,他連續三年都沒有獲得參軍資格。

面對兒子殷殷期盼的目光和自己心中子承父業的期盼。李玉安最終下定決心,找一找老上司想想辦法。

于是,在外甥的陪伴下,李玉安輾轉來到了38軍的駐紮地。當時,負責相關政治工作的謝幹事接待了這位老人。

面對謝幹事的詢問,老人略顯不安,嘴裡念叨着:“可算找到你們了。”随即從包裡掏出了自己的《殘疾證》、《複員證》以及一本被摩擦地起了毛邊的中學國文課本。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面對謝幹事不解的目光,老人的語氣顯得尤為激動:“我就是松骨峰戰鬥烈士名單裡的李玉安啊。”

謝幹事的目光落在了老人翻開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文中列出了在松骨峰之戰犧牲的1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其中第八位便是“李玉安”。而今天,這位“烈士”竟又重新活了過來,又出現在了謝幹事面前。

得知事情經過,謝幹事十分震驚,當即報告給了上級上司。軍史辦公室主任李淼生親自接待了這位“活烈士”,并根據李玉安的描述對他的身份進行了核查。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英烈竟然尚且在世,這個好消息令38軍上下全體官兵頗感振奮。李主任代表38軍上下對李玉安表示關切:“為什麼不早點來找部隊,這次來是有什麼特殊情況嗎?”

面對大家的關心,李玉安的神态略顯局促不安。他回答道:“這麼多年沒有來是不想給部隊添麻煩。這次是因為小兒子想要參軍入伍的原因才無奈下表明身份,不得不來麻煩老部隊。”

最終,李玉安的小兒子被部隊接納,再次進入其父親當年戰鬥過的連隊服役,延續保家衛國的偉大使命!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誰是最可愛的人

而李玉安的事迹公開後,發表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的魏巍聽說了李玉安的經曆大感驚喜,當即決定邀請李玉安來家裡做客。

這一天,衆人口中的“活烈士”李玉安來了北京魏巍的家中。魏巍見到這位身着中山裝卻難掩風霜的老人,語氣中有着說不出的驚喜,開口便是:“李玉安同志,想不到你還活着!”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李玉安同樣是滿臉的激動:“活着,活着,這不來看你啦!”李玉安伸出自己那雙布滿皺紋的手緊緊握住了魏巍的雙手。

在抗美援朝之時,魏巍接受了一項艱苦的任務,那便是奔赴北韓戰場,執行長達3個月的戰地采訪任務。

多年後,魏巍與李玉安二人相見之時,魏巍再次回憶起自己在抗美援朝現場中的所見所聞。

松骨嶺是中美争奪的要點,也是所有記者關注的重點。在這場阻擊戰中,三連上下以一百餘戰士的犧牲為代價擊斃敵人三百餘人,且成功阻擊了敵人的攻勢。這場戰争的慘烈結果令所有參與戰地報道的記者們深受震撼,魏巍同樣也是如此。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魏巍回憶自己當年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曆,他提及自己尋找三連幸存官兵的經過。當年,經過魏巍的多番打探,除卻在戰鬥中犧牲的官兵和戰後重傷送往醫院的官兵,就僅僅找到了唯一的幸存者——一名三連訊通員。最終,萬般無奈之下,魏巍找到了一營營長王宿啟,而這篇文章的素材都是王營長留着眼淚向他講述的。

李玉安與魏巍離别之時,滿懷歉意地說:“比起犧牲的戰友,我算是幸運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錯了。這次要不是小兒子想當兵,更不會來麻煩你了。”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抗美援朝戰争過去多年後,李玉安的事迹再次被新聞報道後,李玉安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有記者曾經這樣尋問李玉安:“李老,這麼多年了,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功勞講給組織啊?”

面對衆人的恭維誇贊,李玉安卻表現的尤為謙遜,他把在戰場上抛頭顱灑熱血作為一名軍人應盡的義務。“我沒把自己看作是大英雄,我覺得我作為一個中國軍人為祖國流血是理所應當的。”

回顧李玉安這一生,作為一名戰士,在戰場上毫不惜力、馬革裹屍,退役後作為一名勞工,認真工作、腳踏實地。

1990年,“犧牲”40年的烈士找到老部隊:課本說我犧牲,我還活着

到了身體年邁之時,依舊不忘為人民服務。他心中銘記“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為了家鄉的發展問題,他殚精竭慮地籌集了百萬資金為家鄉修路。

1997年李玉安因病去世,享年73歲。臨死之前,李玉安心中最為惦記的依舊是家鄉人民的發展問題。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在李玉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英雄所具備的所有品質:堅韌不拔的毅力、舍身為民的勇氣以及謙遜純樸的智慧。

要說誰是最可愛的人,那些如同李玉安一般的英雄前輩們,便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的真實寫照。他們走過的曆程,見證了國家與人們一次次的進步,這些為人們默默付出的英雄前輩們,便是人民心中最可愛的人。

編輯: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