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專家組在烏幹達勘察鐵路線時,先後有十幾名從業人員身上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鮮紅的唇印,随後便上吐下瀉。更為離奇的是,身上出現唇印者每隔兩小時便會洩精一次,眼看生命垂危、命懸一刻。據當地的巫婆說唇印是叢林女魔維麗為了懲罰那些打擾她靈魂的人,先在打擾者身上留下唇印作記号,讓其排盡“穢物”,最終成為她的美食。詭異的說法讓人不寒而顫,事實的真相又是什麼……
印證傳說
2014年4月,俄羅斯遠東鐵路公司一行46人的專家組,在總工程師尤裡金的帶領下,到東非國家烏幹達援助該國勘探設計長度超過620英裡的烏剛鐵路。這條鐵路将烏幹達和肯亞的邊界與盧旺達以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相連,直通印度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到達目的地後,尤裡金才發現,這裡河溝縱橫,遍地沼澤,氣候氤氲,完全就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熱帶叢林。這對來自寒帶的專家組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尤裡金風趣地對身後的隊員喊道:“我們在樹蔭下工作一定非常涼爽!”他帶頭鑽入叢林。
誰知工作還沒展開,就有幾十名當地人攔住了專家組,不讓他們動工。領頭的是個滿臉皺紋、畫着白粉、手搖轉鈴、身披七彩怪裝的巫婆。她通過翻譯告訴尤裡金,她叫普安娜,是神的女兒。這片密林是女魔維麗的靈魂住所,誰要是打擾了維麗的靈魂,便會受到嚴重的懲罰,是以請專家組趕快離開這裡。普安娜還告訴尤裡金,女魔維麗是幾百年前當地有名的一個處女巫婆,因為年輕貌美,國王想把她搶去做妃子,但維麗誓死不從,在争執中被國王的衛兵失手打死。由于維麗還沒修成正果,死後就成了孤魂野鬼,寄居在這片密林裡。
有膽大者不相信這樣的傳說進入過這片老林,但出來後他們的臉上、胳膊上、手上都印有多少不一的唇印,随後便不停地排洩、排精,直至死亡。是以現在這片密林也被當地人稱作“維麗林”,成為了禁地。
這時,當地警察趕到了。警察将普安娜等人趕走後,尤裡金帶領着隊員們開始勘探工作。專家組在林中工作了一天,除了看到幾條三四米長的巨蟒,沒再看到過任何生物。當天晚上,專家組就宿營在林中。
奇怪的是,第二天一早,先後有十幾名年輕的隊員皮膚奇癢難忍,用手去撓,越撓越癢,最後皮膚都抓破了,旁人發現撓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個酷似女人唇印的痕迹。尤裡金連忙叫來隊醫,然而消炎、抗生素、疥癬膏甚至抗過敏,能用的藥都用遍了,也沒法為隊員們止住那鑽心的刺癢。
當天中午,那十幾個人居然都發起了高燒,嘴裡開始說着胡話,接下來是上吐下瀉到連褲子都沒力提住。更令人難以啟齒的是,那十幾個小夥子每隔一兩個小時便會不由自主地洩一次精,根本沒法控制,眼看着就要一命嗚呼。
負責保護專家組的警察隊長對尤裡金說:“我是當地人,知道維麗林中什麼怪事都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我也是不止一次地聽說和遇到了,得趕快救他們,不然就來不及了。”尤裡金雖然不相信這是女魔在作怪,但又實在弄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苦着臉說:“這三名隊醫都是專家級的,你們烏幹達全國可能也找不到比他們水準更高的醫生了。”隊長說:“看來我們隻有死馬當成活馬醫,趕緊去找普安娜,或許她有辦法。”在警察隊長的帶領下,尤裡金隻得硬着頭皮帶上厚禮去找巫婆普安娜。
再三求助
普安娜就住在附近一個寨子裡,可能是看在尤裡金帶去的厚禮分上,她責怪了幾句,讓尤裡金他們先回,她随後就到。
一盞茶工夫,普安娜來到了專家組的駐地,她焚起了香,念起了經,開始作法。普安娜告訴尤裡金,果真是專家組的勘探惹惱了女魔維麗。普安娜還說,由于她跟維麗在“另一個世界”是好朋友,維麗答應看在她的面子上這次放專家組一馬。随後,普安娜取出一隻刻有魚頭神的泥瓦罐,交給尤裡金,說這是女魔維麗恩賜給她的“神藥”,讓尤裡金把罐中膏藥抹在受傷者的唇印處。臨走時,普安娜再三叮囑專家組千萬别再打擾女魔維麗,不然誰也救不了他們的命。
尤裡金讓隊醫打開泥瓦罐,裡面是搗成泥狀、散發着刺鼻怪味的藥膏。隊醫将信将疑地把藥膏抹在那十幾個隊員身上,他們驚奇地發現,不一會兒,那麼幾個隊員先是止住了上吐下瀉的情況,兩個小時後也沒有再洩精,當天夜裡他們身上的唇印基本慢慢消失了。
第二天早晨,有隊員急匆匆地跑來向尤裡金報道,又發現有另外隊員的身上出現了唇印。無計可施的尤裡金隻好再去請普安娜。普安娜嚴肅地說,你們昨晚沒有離開維麗林,再次惹惱了女魔維麗,是以維麗又給予他們新的懲罰。在尤裡金的百般懇請、再次捧上厚禮後,普安娜才答應稍後再過去看看。
這次尤裡金長了個心眼,他讓兩個年輕隊員偷偷盯着普安娜。
見尤裡金走後,普安娜身背一隻泥瓦藥罐悄悄地上了山,在一個山崖上采了幾株草藥後,直接在泥瓦罐中搗碎。随後普安娜下山,将藥交給了隊醫。
讓尤裡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幾個人剛治好,已經康複了的那十幾個隊員居然再次發病了,并且病情更嚴重了。他再次去求普安娜,這一次,無論尤裡金怎麼懇求,普安娜都置之不理:“誰讓你們一再惹怒女魔維麗?現在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們了,你還是趕快回去給他們準備後事吧!”
人命關天,尤裡金隻得向國内求援。在等待國内醫生的時候,有三名隊員先後痛苦死去。
根據尤裡金對隊員病情的描述,國内給他們派來了7名軍方醫療專家,其中包括微生物學教授李斯特。李斯特教授帶着顯微鏡和微生物分析儀等專用工具,經過觀察分析,他發現,導緻專家組隊員身上出現唇印的,竟然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粉紅色毒虱,這種微生物連李斯特教授都沒見過。通過實驗,李斯特教授發現,普安娜藥罐中的草藥膏中有一種特殊的生物堿,毒虱對這種生物堿很敏感,但這種生物堿隻能對毒虱産生一種抑制,并不能消滅它們。
尤裡金跟李斯特教授是老朋友了,他說:“我對這個結果還是将信将疑,因為就算禍害我們的是毒虱,那麼為什麼會在隊員的皮膚上留下唇印、還讓他們洩精而死?難道真是女魔維麗在作怪?”
李斯特經過仔細觀察和查找資料認真研究,他終于發現了尤裡金說的那幾個謎底:“這種毒虱隻有在交配時才混在一起,平時喜歡雌雄分開,但又不會離得太遠,是以往往雌雄兩個群體分開來叮在人的皮膚上,人感覺皮膚瘙癢,然後伸手去抓。但這種微生物在人的皮膚上叮得非常牢,有的甚至順着汗毛孔鑽進人的皮膚,是以越抓越癢,直到把皮膚抓破,正好被抓破的地方是雌雄兩個群體毒虱,看起來就像是唇印一樣。”
尤裡金問:“那它們為什麼不叮我和其他人呢?”李斯特說:“這就更不奇怪了,就像有人喜歡招蚊子,有人卻不太招蚊子是一個道理,人的血型不同,對微生物們來說,味道也不同,它們不喜歡你們的皮膚味道,是以沒有叮你們。”
尤裡金這才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它們怎麼會讓小夥子們上吐下瀉,特别是洩精而死呢?”李斯特說:“這也不難解釋,跟我以前研究過的一些微生物類似:雄性毒虱會分泌一種類似大腸杆菌的細菌,這種細菌會刺激人的消化系統,是以人會上吐下瀉。我在觀察雌性毒虱時,發現它們會分泌一種酶,這種酶的分子結構跟磷酸二酯酶非常接近,但又有所不同。磷酸二酯酶就是‘偉哥’的主要成分,它能夠刺激人的性反應,還能讓人産生性幻想,而小夥子們上吐下瀉已經身體很虛弱了,他們沒法控制自己,是以洩精不止。當然,一般而言它們不至于這麼猛烈,這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尤裡金這下服了,但他要的不僅僅是這個:“老朋友,請你趕快想辦法找到懲治這種毒虱的辦法,不然就會影響到我的工程進度了!”
專家解密
李斯特帶來幾十種國内最好的抗微生物藥,他當場作起了實驗,實驗結果讓他驚呆了:這些毒虱沾到這些藥物就會“死去”,但七八個小時後,藥性一過,它們又會活過來,原來是假死。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那天晚上,李斯特通過衛星網絡查閱資料時,無意中在資料庫中發現1970年,英國科學家曾在非洲巨蟒的鱗片下,發現一種毒虱,并将這種毒虱命名為庫卡蟒虱,“庫卡”是當地土語“吸血鬼”的意思,說明這種蟒虱喜歡吸血。
通過網上圖檔比對,李斯特發現留下唇印的正是庫卡蟒虱。他一拍大腿:“既然毒虱寄生在巨蟒身上,那麼它們必然愛吸巨蟒的血液,這說明巨蟒的身體中有抗體,不然的話巨蟒還不雷射了?”尤裡金也明白了過來:“怪不得我們在老林中除了不時看到巨蟒,幾乎沒看到其他生物,原來其他生物都被這種毒虱吓跑了!”他連忙讓人去捉蟒。在當地土著向導的幫助下,他們很快就從一個大石縫裡捉來了一條四米多長的岩蟒。
李斯特教授撬開巨蟒的幾塊鱗片,果然在鱗片下面,發現有密密麻麻的庫卡蟒虱。然後李斯特教授從巨蟒身上抽出一些血,把蟒虱放入蟒血中,想試試蟒血中有沒有抗體。沒想到蟒血中的庫卡蟒虱很快就雷射了,這說明蟒虱平時并不靠吸食蟒血生存,換句話說,蟒血對毒虱來說,不是食物而是毒藥,當然也談不上有什麼抗體了。
尤裡金也糊塗了:“既然蟒血可以殺死毒虱,毒虱為什麼會寄生在巨蟒的身上?”李斯特也覺得有些奇怪,因為這明顯不符合寄生蟲的寄生規律。再說,如果毒虱不吸巨蟒的血,它們是怎麼成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李斯特教授被窗外的嗡嗡聲驚醒,隔着窗紗往外一看,隻見裝着那條巨蟒的袋子上密密麻麻地叮滿了東西,好奇的他連忙從帳篷裡走出來。
誰知他剛走到巨蟒跟前,隻聽“嗡”的一聲,從袋子上飛起幾百隻小動物,仔細一看,那是一種比蜜蜂大不了多少的蜂鳥,它們已經将巨蟒的身上啄出了血,但它們為什麼要啄巨蟒?李斯特仔細觀察後,眼前一亮,連忙對帳篷裡喊道:“尤裡金,快出來,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李斯特告訴尤裡金,庫卡蟒虱并不是靠吸食巨蟒的血生活的,而是靠吸食蜂鳥的血生存的,而蜂鳥也以毒虱為食。換句話說,毒虱本來并不是巨蟒身上的寄生蟲,而是蜂鳥身上的寄生蟲。由于巨蟒行動緩慢,需要動物将它們的身體啄出點血來吸引獵物,而蜂鳥以毒虱為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們發現巨蟒身上有毒虱,就撲上去啄食,結果把巨蟒啄得出了血。也就是說,是蜂鳥把毒虱“傳染”到巨蟒的身上的,而由于毒虱是蜂鳥身上的寄生蟲,是以蜂鳥的身上很可能就有這種抗體。
尤裡金将信将疑,捉來幾隻蜂鳥後,李斯特教授拔了根鳥毛放在顯微鏡下一看,隻見上面果然爬滿了毒虱,在蜂鳥的糞便中也發現大量的毒虱屍體。經過化學分析,果然在蜂鳥的口涎中找到了毒虱的抗體。
李斯特很快就通過蜂鳥身上的抗體分解出對毒虱有特效的藥物,有關“維麗林”的種種傳說,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