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緻敬平凡的你#在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魂牽夢萦的核武器研制歲月

中國的核武是國家智慧和衆多科學技術人員集體奉獻的結晶,它的研發成功其中個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僅僅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如同勞工做工和農民種地一樣。我的弟弟衛奇(玉屏)多次鼓動我寫回憶錄,講講我在這項事業中作過什麼工作,因為他們一直對我的工作感到很神秘。現在,有關方面的故事逐漸解密,公開報道的已經有很多。現在,将我親身經曆的一些事情作一簡單口述,以告慰家人和鄉親們。

中國的核武器研究院開始叫核工業部九院,後來叫做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1960年正式開展科研。我是1961年大學畢業配置設定來這個機關的。

核武器研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專業。我從事的是爆轟實體專業。原子彈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設計精巧的起爆裝置,通過聚合爆轟作用,将核裂變材料瞬間壓縮到超臨界狀态,實作裂變材料的鍊式反應,我參加的課題組承擔了這項任務。當時,我們在北京,在長城外的一個小山丘旁建了一個小型爆轟實驗場地。當時正值三年大饑荒,為了祖國的強盛,我們忍着饑餓加班加點努力工作。白天做實驗,晚上分析資料,有時還會幹一個通宵。這個實驗場叫十七号,地處風口,冬天刮大風時風沙撲面,口鼻裡都是沙土。我們經兩年苦戰,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後來,有人把此地稱為原子彈搖籃。有一本書《親曆者說,原子彈搖籃》就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退休後,回憶此段經曆,我在老同僚微信群裡發文:長城外,十七号,攻關研聚爆。日夜苦戰,饑腸咕咕叫。

1963年九院搬到青海高原,在海拔三千多米高寒少氧的環境條件下,我們懷着盡早搞出壯國威尖端武器的熱情,争分奪秒地奮力拼搏,一絲不苟地認真工作。在一年多時間内,作了一系列模拟核材料的大型爆轟實驗,由于工作精細,每次實驗都取得了圓滿成功,為下一步核試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8月,我們從青海乘專列來到新疆戈壁荒漠。工程兵已經建起了100米高的鐵塔,頂部就是放置第一顆試爆原子彈的爆室。鐵塔北面大約100多米的地方是裝配原子彈的地下室,我就在那裡工作,負責原子彈總裝配精确度的控制與檢測。我和裝配組的成員盡心盡責,精準地完成了裝配。在地下裝配室花費了很長時間用模拟試件作演練,以便正式裝配時能更熟練操作,做到萬無一失。10月初,正式試驗用的原子彈零部件空運到試驗場。我們便細心開箱檢驗和進行細緻的裝配工作。10月14日,按計劃将核材料部件裝配到總體結構,進而順利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根據氣象條件,經中央審批,決定10月16日15時為“零時”,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10月14日晚,夜幕降臨。這個經過不知多少人辛苦養育的“胖小子”,裝入一個不冷不熱的鐵皮大保溫筒内,緩緩從地下室吊裝到地上的一個平闆車上,由幾個人沿着專用軌道推到鐵塔下,再由升降機拉到起爆室。我望着遠去的胖小子,默默地祝他一鳴驚人。

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人民日報号外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我們在距爆心幾十公裡之外的一個小山包後,看到遠方出現一個火球,蘑菇雲漸漸升起。大家都不禁一躍而起,人們歡呼跳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多年的辛苦沒有白費,我感到自己為祖國的強大做出了貢獻,深深感到欣慰!

那段時間的一些小插曲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1964年,雖然建國已有十五年,但普通人生活條件仍是艱苦的。作業隊在戈璧灘裝配第一顆試爆原子彈時,需要在一個正規的編号記錄本上記錄裝配過程中每個工序,包括過程的檢測資料,發生什麼問題,如何處理的,還需要記載這些工作是什麼時間開始的,曆時多長時間。可是當時我們七八個人卻沒有一個有手表的,是以,我在出發時帶了一個小鬧鐘,于是就用它看時間。在裝配演練時,有位上司來到地下裝配室,看到我用鬧鐘記時,就摘下他的手表給我用,上司無微不至的細心令人十分感激。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我們回到青海。

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五台縣善文村

不久我回老家探親,才買了第一塊手表,是國産上海手表。我興沖沖帶着這塊閃亮的手表,又去有名的稻香村買了幾斤進階點心,回到山西省五台縣的善文村探望多年不見的父母。當時保密工作很嚴格,不允許對任何人包括親人透露自己的工作性質。故鄉的父母和在太原市當中學教師的妻子都不知道我兩年沒回家在做什麼事情。他們還對我說,聽廣播說大陸成功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我點點頭說:“是的,我也聽說了”。他們哪裡知道,我就是搞這個工作的。

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是1964年10月16日,此後不到三年,又研制出了氫彈,大陸戰略核武器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後來我們由青海高原搬遷到四川的深山密林,在另一種艱苦的環境中做着更為精細的工作,對氫彈的性能做了大幅的改進。1996年,大陸成功進行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實作了大陸氫彈設計技術的新突破。這次試驗涉及的有關研究工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是這個獎項十多名獲獎者中的第二名。1996年12月28日,是我60歲生日,這一天我榮幸獲得第一屆鄧稼先科技獎。鄧稼先是兩彈元勳,已于1986年去世。當我從中物院院長手中接過獲獎證書時,我以傳承鄧稼先的事業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做了應有的貢獻而深感欣慰!

開拓進取,銳意創新,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兩彈精神永遠鼓舞着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努力為祖國的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現在,九院散落在四川不同山溝裡的各個研究所,集中到綿陽市北郊的涪江畔,建成了美麗宜居的科學城,科硏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

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首顆氫彈爆炸騰起的巨大蘑菇雲

鬥轉星移,幾十年過去了,我和當年同甘共苦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奮鬥的老同僚都先後成為耄耋老人。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5周年時,我在老同僚微信群發了《歲月記》:塞外朔風,蒼茫高原,戈璧煙雲,深山密林。似水流年,往事如煙。蓦然回首,韶華歲月遠去,已是夕陽殘年。滔滔涪江水,悠悠歲月夢。

核武器事業奮鬥幾十年的五台耄耋老人衛玉章

一家人在五台舊居合影

(2020年11月03日衛奇根據衛玉章口述整理成文,圖文編輯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