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作者:子恒品曆史

最近的熱播大劇《風起隴西》漸漸進入了尾聲。同《長安十二時辰》類似的台詞風格和緊湊節奏,關注小人物在不經意間改變曆史程序的行動。

其實,這部劇有點像披着三國外衣的諜戰劇。上到諸葛丞相府的缜密謀算、布置,下到蜀魏兩國互相刺探的暗流湧動,精彩紛呈。

看到結尾,陳恭的結局令人唏噓,一對卧底夫妻,一生聚少離多。好不容易見到都是在接頭,相見卻不能相認。看到翟悅被捕,受遍酷刑,隻能裝作若無其事。這正是小人物的心酸,一生奔走在隐秘的戰線,犧牲了妻子和自己的性命,死後在墓碑上都不配寫上名字,變成孤魂野鬼,不留一點蹤迹,一切隻為了大業的複興。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墓碑名字都不配有的陳恭

而諸葛丞相一改畫風,處心積慮,将手下當做為北伐事業鋪路的棋子,鏟除了李嚴這個最大的政治對手,這樣的丞相多少讓人不适應。

古代帝王将相的功績下,隐藏着多少這樣的傳統,隻要能達到目的,不在乎什麼手段,就有多少看不見的“被犧牲”。

三國時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曹操讨伐袁術期間,天降暴雨,壽春城外戰場泥濘難行,曹操軍久攻不下,進入相持,糧草漸漸告急,士兵吃不飽飯,士氣低下。

這時曹操為了安撫軍心,想出一條妙計。他對糧草官王垕說,可以權且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王垕問,要是士兵有怨怎麼辦,曹操說我自有辦法。王垕隻好聽命。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不久士兵們都非常不滿,都說丞相欺衆。曹操叫來王垕說,吾欲借汝腦袋一用,以安衆心。王垕大呼自己無罪,都是按丞相的吩咐做的。曹操說,我知道無罪,但不殺汝軍心大亂,汝死後,妻子我養之,汝勿慮也!于是推出斬首告訴将士,糧官盜竊官糧,現已伏法,于是士兵們怨氣消解。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這個故事在《三國志》裴松之注裡有記載,演義更是描寫得繪聲繪色。

對于曹老闆來說,這筆買賣做得很劃算,一顆人頭,帶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勝利,結果是好的。但對于糧官,明知後果還要去做,因為上司的誘騙,毫無理由地成了背鍋俠。無疑曆史是由強者主導,弱者的疑惑是沒有人會在乎的。 

曹老闆在曆史上,是個多謀善變的枭雄形象,做這樣的事不意外,不過這種“借頭”的事還有一個看來很正派的人也做過。馮夢龍《智囊》一書記載說,北宋末年時,金人南侵,形勢危急,宗澤做了開封府的長官。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當時,戰火紛飛,物價飛漲,宗澤打算平抑物價。他派人買了很多面粉讓廚子做和市場上販賣一樣大小輕重的面餅。成本為一籠6錢,但是市場上的卻賣20錢。

于是宗澤把賣面餅的師傅叫來,斥責他,說三十年前,他也來過開封,那時面餅不過7錢一籠,現在已經到20錢一籠,什麼道理?

面餅師傅說,我們也沒辦法,戰亂不休,米麥價格不定,也沒有統一的價。現在都賣這個價,我也不好獨自降低。

宗澤說,我也做了一批餅,和你賣得輕重大小一樣,成本不過6錢,賣8錢就有2錢的利潤。現在我要下令,每籠面餅隻能賣8錢,誰敢擅自哄擡物價,罪應處斬,然後說“且借汝頭以行吾令也”,不由分說,将面餅師傅的頭砍了下來。

到了第二天,商販被嚴令震懾,面餅價格跌了下來,也沒有人敢關門閉市。

宗澤又用同樣的方法把釀酒的叫來訓話,不過這次沒有當場處刑,而是威脅“且寄汝頭頸上”,并且釋出指令說“敢私造曲酒者,捕至不問多寡,并行處斬”。

宗澤是宋金之際一代名将,對嶽飛多有提攜。這樣的大人物,在開封府的也不免做一回屠夫。所謂鐵血手腕,正是如此。如果已經有嚴令在先,面餅師傅明知故犯,拒不降價,那沒有一點問題。然而在百姓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去處罰他們,按照孔子曰,這叫“不教而誅”,是濫施淫威。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但是在亂世,這好像都不叫事。脖子上之是以還冒着熱氣,那是因為長官開恩,允許腦袋暫時寄存在脖子上的緣故,想拿腦袋來搞點事情,可以随時借走。

馮夢龍評價,宗澤的做法“權以濟難”,效果很好。事急可以權變,可以為了正當目的,最後史書記載還能記一筆平抑物價的功勞。

但是這個正當目的标準是變化的,在法制崩壞的時代,人隻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就很難說了。明末崇祯五年,山西官兵追剿農民起義軍到河南,領兵将領要求當地縣令替自己上報軍功,縣令問,沒有敵人的首級怎麼報?

汝妻子吾養之,汝勿慮也!不擇手段下那些小人物的“被犧牲”

沒想到将領卻說這個好辦,很快便送來一千多個人頭。縣令清點後竟然發現多數是眼熟的鄉親百姓,甚至還有八十多個縣學生的腦袋!

當時袁崇煥曾在上報的信中說,百姓中流傳“賊來如梳,兵來如蓖,官來如剃”,就說盜匪過境,就像梳子梳過,兵來了像被用蓖篩過一樣,但多少還能剩點,官來了最過分,就像剃刀刮過一樣,一根毛都不給剩下。

殺良冒功這種事情非常惡劣,影響極壞,但在古代還挺常見,因為古代社會,百姓的個人财産和生命保障不夠,随時有被侵占和霸淩的風險。官、兵為了自身目的,當百姓如草芥一般。清朝毛隆保的《見聞雜記》中說,“鄉親,我苦甚,無錢用,願借爾頭,可領五十兩賞格”,可見一斑。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優劣。相比之下,今天的人有掌握自己生命和人生的權力,而在古時,這種權力被極少數的人掌握。更多的小人物沒有選擇,僅僅為了生存而如履薄冰地活着,害怕随時腦袋就被為了什麼“正當目的”而借走,悄悄地“被犧牲”,連個說法都不會留下。是以生活在法制健全,有法可依的時代是很安心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