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鼈淡水池塘高效生态混養試驗

作者:吉山花瑤

中華鼈淡水池塘高效生态混養試驗

_王素芬

中華鼈肌肉蛋白質含量高、微量元素豐富、味道鮮美,還可增加人體免疫力,深受消費者喜愛。筆者在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鑫祥養殖家庭農場實施了中華鼈池塘高效生态混養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現将經驗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

試驗場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電力條件良好。養殖池塘3口,共25畝,水深1~2.5米,水質良好,排灌水友善,進排水設施分開。池底不滲漏,保水、保肥性能較好,底泥深度保持在10~15厘米。為防止中華鼈逃跑,進排水管孔用鐵絲網堵住,并在池塘四周設定50厘米以上的防逃牆。

2.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清塘消毒。春季修整池塘結束後,在苗種放養前2~3周用漂白粉5~10千克/畝進行清塘。首先将池水排至5~10厘米,在池底四周挖幾個小坑,在坑内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後立即全池潑灑,然後用鐵耙将塘泥耙動一遍,使淤泥與漂白粉充分混合;待殘毒消失後(3~5 天)放水洗池,7~10天排幹,在陽光下曝曬5~7天,徹底殺滅敵害生物和魚類寄生蟲、病原菌。

(2)搭建餌料台與人工鼈島。餌料台用水泥闆搭建而成,每畝2~3個,固定在鼈池四周。餌料台露出水面30厘米,有一定的坡度,便于鼈爬到上面攝食。為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環境,池塘内搭建了人工鼈島,一是便于中華鼈爬上曬背和休息,二是周圍移植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總覆寫面積占水面的40%左右。

(3)品種選擇。選擇規格整齊、無傷殘、體質健壯、裙邊寬厚、腹部白中帶黃、背甲黃綠色的稚鼈,規格為300~500克/隻;選擇體形正常、溯水性強、鱗鳍完整、無疫病的魚種放養,規格為200~300克/尾,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時間一般為 5~20 分鐘。放養時間為 4 月中旬,放養前後的水溫差不得超過3℃。

(4)放養數量。放苗選擇晴好天氣進行,畝放養 幼 鼈 300~500 隻 、 鲢 鳙 等 濾 食 性 魚 100~200尾、草魚80~100尾,另外在3-4月,每畝投放活螺蛳100~200千克、抱卵青蝦或仔蝦5~8千克,為中華鼈提供喜食的天然活性餌料。苗種放養情況見表1。

表1 苗種放養情況

中華鼈淡水池塘高效生态混養試驗

二、養成管理

1.水質調控

科學控制水位,保持水質清新,要定期注水、換水,使池水透明度維持在30厘米左右。高溫季節及時控制藻類過量生長,防止水草老化和死亡。定期潑灑生石灰10~15千克/畝進行消毒,每月潑灑1~2次,也補充了中華鼈健康生長所需要的鈣質。池水pH高時,不要使用生石灰。養殖中後期,随着池塘負載量的增加,特别是高溫季節耗氧較多,合理開啟增氧機,做到“三開兩不開”,防止泛池。7月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水質逐漸變肥,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細菌可交替使用,光合細菌每8~10天潑灑1次,枯草芽孢杆菌每12~14天遍灑1次。水體透明度大于50厘米時,應及時進行施肥,少量多次,通常每8~10天施用1次,促進浮遊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改善鼈的隐蔽栖息條件,減少互相撕咬。

2.餌料投喂

魚飼料投喂量為吃食性存塘魚體重的 3%~5%,以1~2小時吃完為宜。每天投喂2~3次,投食時間為上午9時、下午3-4時。螺蛳、青蝦為中華鼈提供了天然的高蛋白質餌料,同時要投喂高蛋白質和較高鈣質的全價配合飼料,投喂量為存塘鼈體重的 8%,傍晚投喂量要占日投喂量的60%~70%;養成稚鼈定時、定點攝食的習慣,但中華鼈喜歡夜間活動,每天傍晚一定要投喂1次。4-5月和10月,每天投喂1~2次;6-9月,水溫适宜,中華鼈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大增強,每天投喂2~3次,使其快速生長。投喂量以投喂後2小時吃完為宜,但應根據當時的天氣、水溫、水質、中華鼈的攝食、有無疾病等情況靈活掌握。

3.病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于治”的原則,每月用生石灰 10~15 千克/畝化漿全池潑灑,進行消毒、殺菌、調水。在飼料中拌入維生素、礦物質、光合細菌,制成藥餌投喂,每月1次,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病害。在養殖過程中,合理用藥、科學用藥、不濫用藥,優先采用中草藥及健康、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藥物治療病害,嚴格控制化學藥品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數,減少化學藥物對水體的污染。

4.日常管理

養殖巡查是一項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一般每天早、中、晚巡塘,檢視天氣、水質、魚鼈活動和防逃設施是否損壞等情況,特别是黎明時水溫低,水中含氧量最少,檢查有無浮頭、病魚、死魚等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好生産記錄。同時要注意防病、防大風、防暴雨逃鼈。另外,根據中華鼈的生活習性,必須保持安靜的周圍環境,尤其要減少池中拉網次數,防止對鼈的驚擾。

三、養殖效益

經過兩年的實施,試驗取得了較好的養殖結果,收獲情況見表2。

表2 試驗收獲情況

中華鼈淡水池塘高效生态混養試驗

魚鼈高效生态混養池共起捕優質生态商品鼈8 087千克,産值646 960元;鲢魚2 973千克,産值32 703元;鳙魚2 955千克,産值41 370元;草魚3 716千克,産值52 024元;中華鼈平均單産為323千克/畝,魚平均單産為386千克/畝。總産量達到17 731千克,産值合計773 057元,機關産值30 922元/畝。成本434 300元(苗種147 050元、飼料 240 580 元、塘租 25 000 元、其他 21 670 元)。

總效益為338 757元,畝均效益達到了13 550元。

四、分析與讨論

1.池塘多品種立體混養

利用不同水産養殖動物的栖息空間、生活習性、食性等不同的特點,中華鼈以底栖生活為主,鲢鳙魚、草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在不同水層進行立體綜合混養,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餌料資源。中華鼈用肺呼吸,經常在水的底層和上層活動,促進了上下水體的循環,增加了水體的含氧量。中華鼈殘餌、糞便的氮、磷、鉀等含量較高,可培肥水質,為浮遊生物繁殖提供養料,被鲢鳙等濾食性魚所利用,轉變成魚肉産品。池塘中投放螺類等底栖動物,不僅能濾食底層有機質、改善底質與水質,而且還是中華鼈适口的活體天然餌料。中華鼈不會傷害健康的魚,能吃掉病魚或死魚,是以魚鼈混養還可以起到防止病原體傳播和減少魚病的作用。

2.搭建了人工鼈島,合理移植水生植物

人工鼈島便于中華鼈在風和日麗的天氣爬出水面“曬背”。“曬背”時太陽紫外線不但可以直接殺滅中華鼈體表病原體,還可加速體内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抗病力;池塘中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有機物質和氨氮、硫化氫等,起到水體淨化作用,減少了中華鼈和魚蝦病害的發生,減少了藥物投入,提高了水産品品質;種植的水生植物還為草魚提供了鮮嫩的蔬菜,減少草魚配合飼料的投喂量,節約了養殖成本。

3.微生物制劑的合理使用技術

微生态制劑中的微生物将池塘養殖水體底部積累的殘餌、排洩廢物和動植物殘體以及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提高水中溶氧量。池塘每15天使用1次微生态制劑,對于池塘水質起到了顯著的改善作用,養殖池塘水色變得更加嫩爽,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減少了魚的發病率和養殖用水排放量。使用微生态制劑不僅能淨化水質,還能為單胞藻類的繁殖提供營養,有利于藻類的繁殖、生長,進而促進濾食性魚的生長,增加了池塘産量。

4.綜合生态防病技術

在養殖過程中,以生态防病為重點(合理的多品種放養模式,種植水生植物,合理投喂與專用配合飼料應用,科學施用微生物制劑等),将病害防治和養殖池水體生态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有利于養殖動物健康生長、增強養殖動物抗病能力、控制病原滋生蔓延的生态環境,控制或減少了病害發生。

總之,中華鼈淡水池塘高效生态混養模式,最大化地發揮了池塘的潛力,充分利用了水域生态空間和水域生态系統内的物質和能量,養殖産量有了顯著提高,還大大改善了養殖水環境,減少了疾病發生,降低了養殖用水排放量,達到了節能減排、增加産量和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