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壇|申平動物小小說:生态文學的樣本

作者:羊城派

文/沈 筆

惠州市小小說大課堂,創辦于2015年末,從2016年2月開始上課。除去春節假日,每月一課,現已堅持6年多時間,共計62課。

大課堂采取“教學相長”“走出去、請進來”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辦法,以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惠州本地培養了一大批小小說創作人才,形成了“惠州小小說現象”,惠州市惠城區是以成為“中國小小說之鄉”。

最近一課是作品讨論課,會員圍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申平的生态小小說作品集《馬語者》進行了熱烈的讨論。

論壇|申平動物小小說:生态文學的樣本

雪弟:當代動物小說中的一朵奇葩

從不自覺到自覺,申平第一個亮出動物小小說的旗号,這些年創作出了包括《頭羊》《紅鬃馬》《中國狼》《芒來的兒馬子》《城市上空的烏鴉》等在内的數百篇脍炙人口的動物小小說,成為當代動物小說中的一朵奇葩。

2021年11月,在申平創作小小說36年之際,他優中選優,精選了36篇動物小小說,編成《馬語者》一書出版,在小小說領域裡産生了強烈反響。

《中國狼》通過野狼最終消滅日軍的故事,準确、生動地展示了“狼”的面貌和精神:既英勇頑強,又足智多謀。故事撼人心魄,内涵寬廣渾厚。就藝術手法來說,作者非常擅長畫面感的制造,全文好像不是由一段段文字組合的,而是由一幅幅畫聯結而成。

可以說,“狼群勇戰日軍”的畫面,已經成為小小說場面描繪的經典。另外,“中國狼”從狼再到軍隊番号這一内涵的拓展,使得作品奇峰突起、境界高遠。

《芒來的兒馬子》從标題上就可看出,它的重點不是寫兒馬子,也不是寫芒來,而是在寫一種關系,一種“物我合一”的親密無間的關系。是以,在兒馬子離開之後,50多歲的芒來,“居然蒼老得像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這一點也不會令人驚訝,因為兒馬子是芒來的魂。魂沒了,芒來自然就蔫了。傳奇的情節讓此篇作品引人入勝,真摯、深沉的情感則讓這篇作品動人心弦,潸然淚下。

《城市上空的烏鴉》講述了烏鴉進城擾民,暴力驅趕無效,最後卻被國小生的一封信解決問題的故事。這似乎有些不可信,但細想卻又非常合理:一是某些動物充滿靈性,它們的所作所為有時真的難以用科學解釋;二是作者使用了“元叙述”的方法,多次用證人(朋友)證明了事件本身的确定性。

那麼,“這個故事的深刻含義”是什麼?很顯然,它依舊未離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宏大的主題。具體一點說,就是人們應以恰當的方式與動物相處,暴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申平秉持萬物平等的生命理念,經由人類與動物、人類自身之間的沖突沖突,表達了他對人類與自然、人類社會自身和諧相處的美好期盼。這些作品在情節叙述上充滿傳奇色彩,形象鮮明生動,凸現出濃郁的悲壯風格,為當代小小說創作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鄒雄彬:一部生态文學的動物樣本

申平善于寫動物小小說,将動物作為文學表現的主題或主角,探讨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對動物給予道德關懷和審美關照。以此來探尋人類所面臨的生态困局的思想根源,并試圖尋找破除這一困局的文化的、現實的路徑,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訴求。

他的生态小小說集《馬語者》,實際上就是一部有關動物的生态啟示錄。作品透露出一種敬畏自然的神聖感和神秘感,反映了人與自然生态之間的對應關系以及人的精神意志和自然生态之間的互應意識。

申平的絕大多數動物小小說中都表現出生态救贖的沖動,并借此挑戰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定式,賦予動物在自然界生态系統中的主體性。

作為以自然(動物)為取向的小說,《馬語者》一書具有明确的自然主義訴求。作者運用動物的視角,以敏銳的目光,使人身臨其境的文學描寫,将動物直接推到參與現實世界改造的行列之中,并通過動物的行為表現,來觀照人類世界沖突的、多重的生态倫理。

總之,申平的動物小小說既強調動物的自然屬性,也凸顯其精神性,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和複雜多元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凸顯了其生态文學創作的豐富性,多元性和深刻性。

伍世昭:癡迷動物小小說源于人文情懷

一個作家三十六年持續不斷地以動物為題材寫作小小說,足可看出他對文學這個行當的熱愛和對寫作生态小說的癡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其意義已超出了文學本身:一個人心無旁骛地做好一件有益的事,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價值的實作。

申平對生态小說的癡迷,源于他厚重的人文情懷。是以不論他寫什麼動物,其旨歸都在人本身,都是對人類處境及其出路的思考,都是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蕲求,也都是為了人性的提升與完善。《頭羊》《紅鬃馬》《中國狼》如此,《鹿銜角》《獵豹》《貓王》亦如此。

申平生态小說所呈示的動物世界常常是人類世界的投影,動物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同構則即先在地預示了其藝術追求。于是運用拟人化、陌生化、象征性、寓言性、隐喻、映襯等藝術手段,塑造動物形象,傳達隐含在動物世界中的“人”的價值追求和審美理想,乃是水到渠成的事。

寫小小說之于申平可以說就是一門“手藝”,而他對這門手藝的虔誠,對小小說文體的自覺,我們都可以在《馬語者》這本集子裡見到。

肖向明:充滿傳奇性的故事情節

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人們對來自民間的文學有一種自身的認同感。申平是一位來自民間的作家,他善于采集民間資源,将民間故事運用到動物小小說創作中。

這些故事中,人與動物的糾葛構成了有意味的主題,在人與動物的交鋒中突出了動物人性的一面,内涵深邃,讀起來發人深思。黃鼠狼的詭異(《通靈》),白鹿的報恩(《白鹿》),還有紅鬃馬的悲壯(《紅鬃馬》)……

在這些故事中動物們除了具有本來的生活習性外,還具有人類的複雜性格,他們既是動物又不是動物,既不是人又是人。作者運用拟人的手法,将具有人的情感、人的信仰的動物呈現在讀者眼前,在“形似”和“神似”之間施展藝術智慧。

申平的動物小小說充滿傳奇性的故事情節。作者将離奇有趣的民間故事運用到小小說情節的構造上,為動物小小說的傳奇色彩增添了光彩。申平的動物小小說中口語的數量居多,這些語言直接取自日常生活,具有世态人情的氣息。

這些口語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選取的寫作題材相得益彰。這些鄉野俚語,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跟着作者的叙述,感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體驗深刻的社會人情風貌。

鄧三君:“開口小”“鑽得深”

這部小小說集收錄了申平的36篇作品。他說,他來惠州36年,選編36篇,具有象征性的紀念意義。申平創作了大量的小小說作品,這次精編,果然是優中選優,精品中的精品。拜讀之後,我感覺申平在小小說創作方面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開口小,鑽得深。

所謂“開口小”,就是一個作品一個主題,不多枝叢生,也不添枝加葉。主題鮮明,叙述準确,文字幹淨;“鑽得深”就是立意高遠,要旨凸顯,由表及裡,直指事物的本質與核心。

像《頭羊》《尋找頭羊》《紅鬃馬》《杆子馬》都是圍繞“人才”這樣一個主題展開的,但是作品所關注的側面不同,是以其呈現給讀者的故事也不同,做到了每寫每新,不會給人囿于老套,千佛一面的感覺。

《頭羊》揭示的是本土人才與異地人才的沖突;《尋找頭羊》《紅鬃馬》揭示的是渴望人才與容納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沖突;《杆子馬》揭示的是傳統觀念與人才标準的沖突。

《駱駝追》《城市上空的烏鴉》《獵豹》《白百靈》都是講人與自然生态關系的故事,但是深挖細究的側面卻不同。他能從各種不同的故事中,挖掘、提煉出對人類具有普遍啟示意義與作用東西。是以他的故事總能滴水映日,以小見大,啟迪人心。

這也印證了申平在談小小說創作體會時的一句話:小小說創作就像考古隊員探古墓,既要開口小,又要鑽得深。還要把墓中的驚天秘密揭示出來。申平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相當成功。

海華:凸顯生态小小說藝術特色

申平的動物小小說,擅長以象征性和拟人化,而又頗具寓言色彩的寫法,通過叙述一個個精彩而感人的動物故事,深刻地表達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保護青山綠水、共建生态和諧世界的宏大主題。同時,申平的動物小小說,不僅立意深遠,而且無不生動、傳神,讀來令人動容,回味無窮。

曾獲首屆“鐘宣杯”全國優秀小小說雙刊獎的《芒來的兒馬子》,打破了動物小說的習慣寫法,生動地叙述了人與馬之間愛恨交織的故事。兒馬子是種公馬,率性懶散的牧馬人芒來把牧馬的任務交給了兒馬子,兒馬子雖有神性,但最終難逃衰老而慘遭殺害的命運,而牧馬人也從此衰老了。

正如頒獎評語所言:該作品“賦予一匹馬以性格、思想和命運,讓馬的一生與人的一生交相輝映,互為鏡像,進而傳達出深沉的人生況味和深遠的哲理意蘊”。

《野獸列車》,堪稱象征性寫作的佳作。有個人偶然間上了一輛載滿野獸的列車,他先是害怕極了,後來卻發現滿列車野獸都很怕他,便萌生了把這些野獸全殺死的念頭,結果引起野獸反抗,最終死亡的是他自己。

這一近似寓言的寫法,十分形象、生動而深刻地闡明了人類與動物原本就是一家人,是好朋友,不該互相傷害,理應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一重大主題,讀來讓人長久地咀嚼思考。

陳樹龍:頭羊的亮劍精神

讀完《頭羊》,我在感歎和惋惜頭羊和平命運的同時,對心胸狹窄的、排外的瘸羊倌的厭惡之情油然而生,恨不得立馬抓住瘸羊倌暴打一頓,以慰和平的在天之靈。

在反複閱讀中,我發現僅從排外的地方主義以及瘸羊倌兒的心胸狹窄的人性角度上看待《頭羊》,這将大大地降低它的内涵寬度和主題深度,作品要表達的,是一場強者弱者的較量與抗争。

首先,動物與動物的較量。外地頭羊和平一出場亮相,本地頭羊立即黯然失色,以至于“一見和平掉頭就跑,從此心甘情願讓出頭羊的‘寶座’”。如此一較量,高下立分,和平無疑是強者,本地頭羊是弱者。弱者的下場是“隊裡便忍痛把它殺掉了”,而強者和平“總是精神抖擻地走在羊群前面。”

其次,動物與人的較量,頭羊和平和瘸羊倌的較量。瘸羊倌雖然“瘸”,但畢竟是有思想的進階人類,頭羊和平畢竟是低級動物,一隻沒思想的低級動物注定要敗給有思想的進階動物。“眼看就要撞上瘸羊倌兒的當上,卻見瘸羊倌兒‘嗖’地向旁邊一閃……”弱者的下場是“這份寶貴的集體财産夭折了”,而強者“瘸羊倌兒卻振振有詞”。

在動物與動物的較量中,弱者本地頭羊沒有抗争,但在動物與人的較量中,瘸羊倌兒出于幫本地頭羊報仇也好,或者對本地頭羊的同病相憐也好,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強大,唯有對和平痛下狠手。但“誰也沒有想到和平會反抗。”弱者和平抗争了!弱者和平“竟将瘸羊倌兒裝個四腳朝天,”“吓得瘸羊倌兒鑽進羊圈屋裡不敢出來”。

在瘸羊倌兒的多次欺負中,和平并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奮起反抗,以至于“罵歸罵,他再也不敢輕易惹它”。描寫抗争的這些文字,莫名地讓我興奮讓我拍掌叫好。電視劇《亮劍》中有一句經典台詞,面對強大的敵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頭羊的抗争就是亮劍。要死也要死在沖鋒的路上。

林惠聰:傳達綠色生态理念

申平的動物小小說,動物隻是一個載體,通過動物反映人的世界,從動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美與醜。在《頭羊》《紅鬃馬》中,我們看到的是人的陰險狡詐與偏見;在《絕壁上的青羊》中,我們看到的是人的善良以及與青羊同屬弱勢的無奈;在《白鹿》《拾鹿角》中,我們看到的是知恩圖報這樣一種傳統美德……

這一切無不揭示一個深刻的主題: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息息相關,同樣需要抑惡揚善。申平把讀者的目光引向動物,實際是通過動物的各種際遇,讓人自然而然地産生思索,進而反思人類社會自身。《馬語者》,傳達的就是一種現代的綠色理念: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隻有和平共處、相親相愛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作為文學作品,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申平的動物小小說妙趣橫生,非常好看。(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西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