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一帝(康熙)

作者:經典影視及千古曆史

第一章 8歲登帝位

順治十一年(1654年)的初春,江南又染新綠,本應充滿生機的季節,卻因連年戰火,仍是一派肅殺之氣。自元旦過後,傳入宮廷的消息更難令順治帝興奮。南明定西侯張名振,兵部侍郎張煌言率師自長江口溯江而上,入京口,登寶山,望江甯(今南京),逼祭明孝陵:在西南,水曆政權正謀發兵數十萬東出,以收複失地。順治帝深感各處清軍已疲于奔命,往來調動,難以應付新出現的逆轉形勢。他覺得這新的一年仍是吉兇難料。

就已得的地盤而言,素有天下糧倉之稱的長江三角洲,近年卻連遭水、旱之災。近京之地的直隸、河北、山東已一片汪洋澤國,饑民四處流散。要求漢人剃發易服,懲治八旗奴仆出逃的“逃人法”已是三令五申,但漢人的反抗和對立情緒卻是有增無減。甚至朝中漢臣也紛紛冒死谏言廢止“逃人法”,竟想留頭發,複衣冠……

順治帝已被這些惱人的天災人禍弄得心緒煩亂,若不是有母後皇太後坐鎮宮中,他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應付得了這亂如麻團的局面。

就在這世事多難,人心憂煩的時刻,一個高貴的小生命降臨人世,曆史把這當成大事記錄在案。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上午,紫禁城内景仁宮,宮女頻繁出入,腳步匆忙。庶妃佟氏十月懷胎,就要分娩了。随着一聲嬰兒嘹亮的哭聲,宣告順治帝又有一個皇兒來到人間。

皇帝又獲麟兒當然是大事,可人們從嬰兒那張粉嫩的小臉上又能看出什麼“驚人”的征象呢?按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這個皇兒既非嫡出,又非長子,有誰敢對他的降生大加吹捧呢?可史書上卻說:這個嬰兒尚未出生,他額娘佟妃的衣裙上便已有“龍繞”。而且說,他的祖母皇太後曾對佟妃身邊的宮女說:“我當年懷有皇上(指順治帝)時,身邊的人就曾看見我的衣服上有龍盤旋,紅光燦爛。後來,果然生下當今聖上。現在佟妃也有這樣的吉兆。”同時,在這小皇子誕生時,據說景仁宮滿室“異香,經時不散。又有五色光氣,充溢庭戶,與日并耀”。人們硬是看出這個嬰兒“天表奇偉,神采煥發,雙日懸,龍準嶽立,耳大聲洪,狗齊天縱”。

當然,這種可笑的文字,隻不過是那些捧臭腳的封建文人的尋常筆法和帝王家族愚弄人民的慣技。其實早在這個嬰兒降生的數十年以前,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家族崛起于中國東北時,便已在自己頭上罩起了神聖的光環。

在清朝皇室追述自己祖先的任何一本書中,人們首先看到的都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故事說愛新覺羅的始祖是下凡到長白山天池洗澡的一個仙女吞了喜鵲蛋後降生到人間的。從那以後,愛新覺羅家族便誕生了第一個超凡脫俗的英雄。以後更是英雄輩出。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始,清太宗皇太極及順治皇帝都莫不如此。努爾哈赤被說成是“孕十三月而生,龍須鳳目,偉軀大耳,聲若洪鐘”。皇太極則“天表奇偉,面如赤日,嚴寒不粟”。順治帝降生前,他的母後不僅紅光繞身,而且還夢有一神人抱着一個孩子遞給她,并對她說:“此統一天下之主也。”順治帝誕生時,“頂中發一縷聳然高起,與别發迥異,是日紅光耀照宮闱,香氣彌漫。”說來說去,隻有一點毫無疑問,全是鬼話連篇,荒唐無稽。

這種把人說得不像人的筆法在那個時代已成為傳統。當一個人物成為統治者後,“史書”中便會對他進行一番重新包裝,直到把他來到世間的形象改變得不同尋常、超凡脫俗。

其實,當時人們很難從順治帝這個新生的皇子臉上看出他未來的前途,甚至很難斷言他一定能活下來。因為在他降生前,順治帝的庶妃巴氏雖生了第一個兒子牛鈕,剛剛兩歲便夭折。第二個兒子福全,為庶妃董鄂氏所生,這時也僅僅兩歲,還有一隻眼睛莫名其妙地失明了。

如果按這個嬰兒的祖母,正在清廷幕後操持大權的順治帝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在他額娘身上看到的“吉兆”來推測的話,他和他的額娘自然都非凡人。他出生後,無疑應被當作一個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來對待:擁金堆玉,奉若神明,關懷将無微不至。他的童年将會是充滿愛意和溫馨,佟妃和皇父将自然将他視為掌上明珠并寄托着無限的希望。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從有限的文獻資料中證明,這個新生兒并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值得人們對他另眼相看。他是一個皇子,但隻是順治帝與那位他并不怎麼愛戀的佟妃一夜溫馨的副産品。正因如此,在他降生後,順治帝仍然忙于那些令他心煩的政務。三月十八日對于順治帝來說很快便失去了它的特殊意義,他沒有給佟氏母子以更多的關照和垂顧,以緻于在這個皇兒降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内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直到這個孩子8歲時,由于順治帝已自知難以掙脫死神之手,決定由這個皇兒來接管大清朝的江山,才由宮廷内的一番商量,匆忙地給他起了個名字:愛新覺羅·玄烨。從那時起,他的存在才從很少被人注意到被全中國人所關注;他的生命才像他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樣逐漸散射出熠熠光輝。從那以後,他的臣子們不僅編造出了他誕生時的種種神話,也把他在位長達61年的統治渲染得極具神秘聖明。因為他是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數百個皇帝中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他在位的年号“康熙”在那以後即被中國人家喻戶曉,也成為他的代名詞而傳遍世界。

兒子順利地降臨人世,佟妃如釋重負。景仁宮中的一切都顯得溫馨和順,這位15歲的小額娘第一次品嘗到了做母親的甜蜜。佟氏家族也是以在未來漫長的歲月中品嘗到了貴戚的權位。

佟氏是遼東大姓,世代居住在遼陽、開原、撫順三地。在明朝後期,經常在近邊一帶經商貿易,頗有家财,令鄉人向往羨慕。當順治帝的祖父努爾哈赤率滿洲貴族金戈鐵馬馳騁于遼東時,佟妃的祖父佟養真率族衆一千餘人投奔到努爾哈赤旗下,成為漢人中最早的歸順者。兩年後的天命六年七月(1621年9月),佟養真被明朝将領毛文龍殺于東江鎮(今遼甯丹東附近)。佟妃的叔祖佟養性因戰功,被努爾哈赤配以宗室女,成為“額驸”。以後在皇太極時期,佟養性成為新編漢軍的總統領。當崇德七年(1642年),漢軍分立八旗後,佟氏族人編了7個佐領,隸漢軍正藍旗。佟氏的許多兒男成為清朝開國的功臣。佟妃的父親佟圖賴是佟養真的次子,在與明朝争奪遼西走廊的多次大戰中屢立戰功,後任正藍旗漢軍固山額真。在清軍入山海關的最初8年中,由北向南征戰沙場,直到女兒入宮為妃,才從湖南返還京師。

盡管佟氏一門軍功卓著,按清朝“漢女不入宮”的規定,順治帝似不應納佟氏為妃的。但清初的皇室婚姻在民族沖突尖銳的形勢下更具政治色彩,且漢軍與一般漢人畢竟有所不同。或許是為了表示對漢軍旗人的優崇和信任,順治八年八月十二日(1651年9月26日),14歲的順治帝大婚,年僅12歲的佟氏入選宮掖,被封為妃。盡管她不受順治帝的寵愛,3年後,佟妃畢竟為順治帝生下這位皇三子。

然而,佟妃品嘗為人母的喜悅沒有幾天,她的兒子便在響亮的哭聲中被保姆抱出了景仁宮,移住别宮撫養。這倒并不是因為佟妃不受順治帝的寵愛所緻。有人說這是清宮的規定:親生母子不許同居一宮!就這位出生未久又沒有命名的小皇子當時所處的特殊情況看也許另有原因。

小皇子被移居的别宮在哪裡?正史均不見記載。或許因為後來康熙皇帝位居九王之尊,沒有人敢憶及并提起他為皇子時的難堪往事,這一史事幾成謎案。

在康熙帝死後一百多年中,較早記載此事的《恩福堂筆記》一書明确說:在紫禁城西華門外有一宮,“地為龍潛舊邸”,後殿供奉祖牌,正面寫有“聖祖仁皇大成功德佛”9個字,背面書聖制五律一首。隻因這個宮殿曾住過一個皇帝,他人不便居住,康熙年間便一直作為“潛龍邸”而閑置。康熙帝的兒子雍正帝繼位後,親筆書寫“澤流九有”門匾懸挂,改稱為“福佑寺”,成為一個祈福的寺廟。康熙帝的童年正是在這裡渡過。

就在小玄烨出生前後的順治十年、十一年、十二年,連續3年,京城正流行着一種令滿族人心驚膽戰的傳染病一一天花,吓得王公親貴人人自危,擾得皇宮中人心惶惶。正是因為這一點,出生不久的小玄烨也算是被關照,很快便被送出紫禁城避痘。

也許才知道正是因為皇子的高貴身份,才使周圍的人對自己關懷倍至,耐心恭敬。但他并不能随心所欲。因為在5歲以後,他每天都有課程,要規規矩矩地識字,不僅要跟一個叫蘇嘛喇姑的宮女學習彎彎曲曲的滿文,還要跟張太監和林太監學習方方正正的漢文。從他們的講述中,他才知道自己是“滿洲人”,此外還有“漢人”、“蒙古人”。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和父皇發号施令的紫禁城曾經是明朝的首都,而自己的祖先創立的大清朝,憑借英勇的騎射從很遠的東北到此,打敗漢人,将它據為己有。每一天仍有許多消息從南方傳到父皇那裡,在大清朝遙遠的南方,争奪江山的戰争仍在激烈地進行。

雖說到紫禁城外居住是為了避痘,但早已躲過痘神娘娘魔掌的小玄烨可能一直到順治帝臨終時才最後遷入清宮。不過在那8年中,他當然也會經常随保姆、太監等進宮,去給父皇、皇額娘(皇後)和額娘(生母佟氏)請安。當他看到紫禁城的莊嚴,看到一班班朝服翎頂的大臣對父皇頂禮膜拜,一隊隊威武的侍衛和太監對父皇唯唯諾諾,他才知道皇帝的尊貴崇高,權威無限。他6歲時,在一次入宮給父皇問安時,順治帝随口問及身邊的幾個兒子将來的志向時,當時隻有3歲的五皇子常甯尚不能了解父皇的問題:小玄烨的哥哥福全回答說:“願為賢王”;而小玄烨卻仰起滿是麻點兒的小臉,應聲回話說:“願效法父皇。”一語既出,不禁使順治帝大為驚異。當然這種回答是出自每個小皇子身邊施教者的授意,還是小皇子們天真随意的應對,已很難猜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當時順治帝正春秋鼎盛,才僅有20餘歲,将來囑意哪個兒子繼承帝位,還未曾打算。小玄烨的回答自然不會是對父皇意向的揣度。

但正是這種從小便立下的志向,促使小玄烨很能用功學習。盡管在啟蒙教育中,他所接觸和領會的知識是有限的,然而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卻養成了他在後來勤奮不懈的讀書習慣和勤奮自勉的為政作風。《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中說:小玄烨“稍長,舉止端肅,志量恢宏,語出至誠,切中事理”。這話固然不無誇張,但據他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指他的祖母博爾濟吉特氏)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秩,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這種較為嚴格的督責和教育對小玄烨一生的影響的确不能低估。他的許多良好的習慣和品格,除讀書和留心典籍外,諸如書法、騎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行走坐卧、言行舉止等都能不憚煩難、謹小慎微,深受臣民愛戴敬仰,均與幼年教育有關。正因如此,後來他不僅每每談起幼年行事深感自豪;且對護持自己多年的兩個保姆及祖母充滿深摯的感情。當後來兩個保姆去世後,他非常懷念,分别追封為奉聖夫人和保聖夫人。對他們的親故後人都給予重用和信任,視為家人。小玄烨對祖母的感情更是無比真摯并有着深深的依戀。也可以說他的祖母是對他的一生影響最重大、最關鍵的無可替代的一位特殊人物。

一說起祖母二字,人們總是容易在腦海中幻化出一個腰彎背駝,老态龍鐘的老婦人的形象。其實小玄烨出世那一年,他的祖母才剛剛42歲。數十年的宮廷生活,錦衣玉食,加上善于調養,這個雖已步人中年的當今皇帝的母親仍是風度翩翩,姿色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