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周總理在去世前,曾給妻子鄧穎超交代了三個遺願,然而,時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的鄧小平在得知這三個遺願以後卻一個都不肯答應。最後,還是在毛主席的考量下,周總理的第三個遺願才被答應下來。

那麼,周總理的三個遺願到底是什麼?鄧小平為什麼一個都不肯答應?今天康叔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周總理晚年照

1976年1月8日上午9點57分,周總理在北京解放軍305醫院溘然長逝,享年78歲。噩耗傳出後,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常委的汪東興立刻就将這個消息悄悄報告給了正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鄧小平,聞訊,鄧小平立即就中止了會議,他猛地站了起來,準備前往醫院吊唁周總理。

可就在這時,卻有人将鄧小平攔了下來,因為大家都不明是以。這下,汪東興才将周總理逝世的噩耗告訴了大家,會場瞬間沉重了起來。

誰都不願相信,一向敬愛的周總理,就這麼永遠離開了大家。

片刻沉寂後,才有人向鄧小平詢問總理後事的相關事宜,鄧小平随即下達了三個指令:一、立即向毛主席彙報;二、以中央名義對外發訃告,通知各駐外大使館降半旗;三、通知沿海邊防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态。

簡單三個指令,足以看出鄧小平的考量全面,以及他作為主心骨的沉着。

指令下達後,鄧小平即刻向解放軍305醫院徑直趕去,11時左右,鄧小平、李先念等國家上司人相繼抵達。看着總理安詳地躺在病床上,大家都忍不住淌起了熱淚,一旁默默守護的鄧穎超更是已經哭成了淚人。

看到鄧、李等人後,鄧穎超強忍着悲痛和淚水,向他們盡了地主之誼。而後,鄧穎超告訴鄧小平,周總理在臨終前特意交代了三個遺願:

第一,後事不搞告别儀式,不給國家添麻煩;

第二,堅決不開追悼會,一切從簡;

第三,火化後不留骨灰,要将骨灰撒到祖國的土地上。

周總理一生為公,從來都将百姓放在第一位,可謂兢兢業業問心無愧。但彌留之際,他滿腦子想到的卻是如何安靜離開,如何不驚動百姓、不給國家添麻煩。縱使鄧小平半生戎馬起起落落都不曾落淚,此刻周總理最後的倔強,卻還是讓他再也控制不住,眼中噙滿了熱淚。

好一陣子後,鄧穎超才打破了悲傷的氛圍,她哽咽着告訴鄧小平等人:“恩來就是這樣的作風,你們都了解他,他走了,大家就尊重他的意思吧!”

然而,在經過考量後,在場的上司人都表示不贊成,雖然周總理的遺願如此,可他畢竟為人民服務了一生,無論如何都應該開追悼會,讓大家有一個好好送他的機會。對此李先念還表示:不給總理開追悼會,對群眾沒法交代!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人民紀念周總理

一陣讨論後,大家都将目光放在了鄧小平身上,想要看他如何抉擇。而鄧小平也完全同意其他上司人的看法,他表示:悼念、告别、追悼會都要搞,對于周總理的遺願一個也不答應。不過,一切還得請示毛主席,然後再做最後定奪!

那麼,得知周總理去世後的毛主席是怎樣一種狀态呢?他對周總理的遺願又持怎樣的看法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在聽到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後,毛主席一言未發,他隻點點頭表示自己知曉了,而後便繼續看起了公文。

轉過頭時,毛主席的眼眶已經濕潤。而後他閉上了雙眼,頃刻間,滾燙的淚水從緊閉的雙眼中緩緩流出,直直落下兩行。顯然,周總理去世的消息,讓毛主席痛徹心扉。

其實早在前一日周總理病發搶救時,毛主席就十分關心他的情況,醫院下達的病危通知、搶救方案以及治療方案全都被他親自過目,他深知自己這位老搭檔很可能挺不過這關。可是,盡管做好了準備,當親耳聽到老夥計病故的消息時,主席還是沒能忍住流淚,甚至還因悲傷過度陷入了短暫的語言障礙。

總理去世後的幾天裡,毛主席經常一個人躺在沙發上偷偷落淚,沒有人能體會,失去了至親戰友的他到底是怎樣一種心情。

之後,關于周總理遺願的函件被送到了毛主席手上,看到老搭檔最後的遺願,他再一次落下了眼淚。對于三個遺願,毛主席結合同志們的意見否決了不搞告别儀式和不開追悼會兩個遺願,至于最後一個不留骨灰的遺願,他則是含淚打上了一個圈,意味着答應下來。

其實在很早之前,周總理就對鄧穎超說過,人去世了還要占一塊土地,這是私有觀念的展現。對于畢生追求大公無私的周總理來說,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是以他多次囑托鄧穎超,等他去世了,就把骨灰灑在祖國的山川之上,進而繼續滋養萬物、為人民服務。

當中央上司人不同意周總理的遺願後,鄧穎超多次找到相關上司,表明前兩個遺願可以否決,但第三個一定要替總理實作。這個訴求如同鄧大姐的使命一般,被她牢牢記在了心上,甚至還為此不惜找上了毛主席。毛主席自然能夠體會老夥計的良苦用心,同時他也被鄧穎超的堅持感動。是以,在最後的審閱中,他決定幫助老戰友完成這個遺願,準許了将他的骨灰撒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中。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毛主席與周總理冒雨觀看軍隊體育比賽

1976年1月14日,周總理追悼會的前一天,當追悼大會上的悼詞稿被送到毛主席手上時,他再也忍不住自己悲傷的情緒,突然間放聲恸哭起來。那一幕,在毛主席的一生當中都是非常罕見的,在場的人無不是以動容。

次日下午兩點開始,毛主席便不停地追問總理追悼會的情況,大家都很清楚,他這是想去參加追悼會。可是,毛主席自己清楚,他的身體情況已經非常不容樂觀,雙腳浮腫得連鞋子都穿不進,更不用說走路了。是以,為了不給群衆添麻煩,他隻叫人送去一個花圈,而後孤零零地打聽追悼會的進展情況,并沒能去看自己這位老夥計最後一眼。

雖然沒能親自去現場送别周總理,毛主席卻特别關注了當天的電視,當他在畫面中看到老戰友安詳的遺容時,眼淚再一次奪眶而出。

當天晚上,當總理的骨灰将被送上飛機時,從全國各地自發趕來送别總理的群衆站滿了西長安街、西單到八寶山的街道,一路綿延十多公裡,構成了一幅“十裡長街送總理”的難忘畫面。

1月16日晚8點15分,一架運-5飛機在北京東郊通縣機場秘密起飛,在浩瀚的夜空中,鄧穎超親手将周總理的骨灰分别灑在了北京、密雲、天津和濱州黃河入海口四個地方的上空,徹底完成了周總理最後的遺願。

縱觀周總理的一切後事,毛主席都沒有親自參與,而是全部放心地交給了鄧小平同志。在他看來,鄧小平是他和周總理一起標明的扛大旗者,他有能力、也有魄力解決好一切問題。

在周總理的告别儀式、追悼會中,鄧小平一直都是默默主持的那個,在主持過程中,他幾度哽咽,幾度拭淚,無人不深切感受到他的悲痛。要知道,靈柩中躺着的人,不僅是他尊敬了一生、愛戴了一生的兄長和戰友,更是一直緻力于為人民服務的公之大者,是以,他說什麼都不願同意周總理試圖悄然離開這般“無理要求”。

要知道,對于鄧小平來說,周總理算得上是他最敬重的人之一,無論是早年他對自己的引領和幫助,還是後來自己三起三落時他給予的保護和信任。可以說,沒有周總理,就沒有他的今天。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鄧小平與周總理

正是出于這份私心,鄧小平不願看到周總理輝煌的一生卻以落寞結尾,是以他說什麼也不肯同意總理的遺願。當然,他清楚,不僅他不同意,所有蒙受了總理恩澤的萬千中國百姓也不會同意,他們一定想要送敬愛的總理最後一程。

而事實也正如鄧小平所料,當總理去世的消息被公開以後,全國上下一片哀哭,無數人不遠萬裡自發前往北京,隻為送總理最後一程。一時間,“人民的總理人民愛”一句被展現得淋漓盡緻,更流傳下了“十裡長街送總理”的美談。

可見,鄧小平懂人民,盡管他也懂得周總理,懂他最後遺願的那一腔赤誠。

鄧小平與周恩來認識很早,早在赴法留學熱潮期間,他們就在法國結識,兩人還一同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進而一同踏上了革命生涯。由于周恩來比鄧小平年長6歲,他一直都把其當成弟弟一樣來看待,給予了他不少照顧,他們也由此結下了非常深刻的友誼。

後來鄧小平投身軍隊,周恩來一直在後方,兩人雖然并沒有太多工作上的直接交集,可每次見面總是非常親切,私下關系也非常要好。

後來到了特殊時期,由于鄧小平的很多觀點不被主流所接受,他遭受了不少非議,其人生的三起三落也是在這時期經曆的。幸好,由于周總理一直保護着鄧小平,他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而後還得到了複出工作的機會。

1972年,周總理在一次例行體檢中被查出患上了膀胱癌,這個消息對于中央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可是,雖然患上了不治之症,但周總理并沒有表現出任何頹喪,反而是加大幹勁開展工作,似乎在和病魔賽跑一般。不過,周總理清楚,他的精力和生命終究有限,他必須要盡快找到一位接班人。

于是,次年,在周總理的力薦下,中央恢複了鄧小平的工作,他得以重新進入中央。

到了1974年,在國内形勢無比嚴峻的情況下,年邁的毛主席與病重的周總理在長沙秘密開展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談話,這就是著名的“長沙決策”。期間,兩人都對鄧小平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和信任,最後毛主席更是決議:讓鄧小平同志上。

從1975年1月開始,在周總理病情加重、不得不入院治療的情況下,鄧小平出任了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開始統籌國務院的大小事宜。從此時開始,鄧小平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周總理的接班人,并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認可和信任。

周總理去世前留下三個遺願,鄧小平卻一個都不答應,這是為何?

鄧小平與毛主席

可以說,鄧小平能夠走到扛旗者這一步,與周總理的力薦與毛主席的信任是分不開的,是以這兩位偉人都是他最敬佩的、最敬重的人。是以,他對兩人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對周總理則更多一分對兄長的敬重。

鄧小平與周總理相識多年,相處多年,他又何曾不清楚總理的想法。他知道,周總理的遺願,既是他内心低調簡單的真實寫照,更是出于對“正是神都有事時”的全盤考慮,他不願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可是,鄧小平不願屈服,他不怕困難,他要讓總理走得轟轟烈烈,他要向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宣戰。這是他的私心,也是他的公心,更是他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