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作者:秦王不姓秦

1958年10月28日,天安門廣場西側,一座具有裡程碑式的建築物破土動工,僅十個月後,宏偉壯觀的人民大會堂正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毛主席得知後,欣然前來視察,當他看到恢弘氣魄的殿堂,忍不住地點頭贊歎,笑容灑滿整個大會堂。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人民大會堂

當他擡頭看到大會堂的天花闆時,更是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到了,他會心一笑:這是誰設計的?主意這麼好?

那麼,天花闆上到底有什麼東西?為何能讓主席開懷大笑?其設計者又是何人?

14年前的夙願

1959年8月,距離國慶十周年慶典時間已不足2個月,此時人民大會堂建造工程也進入尾期,不時有中央上司人前來視察,看看大會堂的廬山真面目。

8月28日,周總理和陳毅元帥視察大會堂的施工進展,并做出訓示;9月3日,劉少奇副主席也來到大會堂,從内到外看了一遍。

作為人民大會堂的主要發起人,毛主席自然也關注着這一偉大建築的施工進展。在大會堂建造的10個月裡,他全程監督,多次讓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前去彙報工作,每遇到一個重大難題,毛主席也都會親自參與讨論。

是以,當得知大會堂9月10日召開竣工表彰大會時,毛主席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并于9月9日淩晨2點30分,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等上司人一同參觀人民大會堂。

參觀之中,毛主席忍不住連連點頭,臉上寫滿了激動之情,他也頻頻向勞工們招手,露出滿意的微笑。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主席之是以按捺不住激動之意,還因為他14年前的夙願終于完成了。

早在1945年4月23日,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755名幹部齊聚楊家嶺中央大禮堂。

在黨中央進入楊家嶺前,這裡隻是一個貧窮落後的鄉村,村子裡隻有十多戶人家,百姓們生活困難,很難吃飽飯。

與此同時,當時日僞軍對我黨根據地燒殺掠奪,國民黨當局也長期對陝甘甯邊區抱以敵意,這使得延安生活困難。

到了楊家嶺後,毛主席再次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号,在全體共産黨人和八路軍的努力下,很快就解決了飲食問題。

中共七大召開前,為了能讓前來的代表們坐在一起,黨中央決定在楊家嶺建造大禮堂,并将這一艱巨任務交給傑出的建築學家楊作材。

楊作材是建築學高材生,主持設計了黨在延安時期的多個建築物,如中央辦公廳大樓、王家坪軍委機關禮堂。

楊作材臨危受命,積極進行大禮堂建造,盡管當時物資奇缺,想要建造标準化、現代化的禮堂并不現實,但楊作材還是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黨中央七大召開之時,朱老總激動地說道:“今天我們終于坐在自己建造的禮堂裡開會了。”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楊家嶺大禮堂

盡管是大禮堂,但在特殊時期禮堂内部的情況仍十分寒酸,桌椅很是簡陋,需要昏黃的煤油燈照明,代表們擠在長條木椅上,連伸懶腰的空間都沒有,部分代表更是隻能站着聽講。

毛主席見狀感慨不已,他用铿锵有力地聲音說道:“同志們,現如今我們的條件還很簡陋,等革命成功後,一定要建造一座可容納萬人的大禮堂,讓大家都能輕松入座。”

後來,黨中央在西柏坡小禮堂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主席看着簡陋的禮堂,内心更是深有感觸,建造萬人大禮堂的決心更盛。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各部門均彙集于中南海,使得中南海顯得十分擁擠。而後,人大常委會又落座于此,更是讓這裡顯得緊湊。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毛主席曾向建築工程部部長劉秀峰詢問:“用我們的力量,能不能建起一座萬人大禮堂?”

劉秀峰肯定地點了點頭。

隻不過,當時的新中國百廢俱興,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恢複元氣,暫時沒有錢建造人民大會堂。

直到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召開會議時,提到了對北京城的改建工作,明确指出要盡快建造萬人大禮堂。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主席觀看建造方案

此時,大陸已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開始富裕起來,百姓生活水準大大提高,有足夠的條件建造大禮堂。

為此,不久後北京市規劃局就積極響應,派人去莫斯科考察,準備建上一座可容納萬人的禮堂。

與此同時,為了慶祝建國十周年,中央設想在北京建造一批重大工程建築,包括萬人大禮堂、曆史博物館、科技館等“十大建築”,且需在1959年前投入使用。

就這樣,萬人大禮堂建造工程作為政治任務被提出,并很快落實下來,僅10個月後工期就結束。

正因如此,毛主席見到如此恢弘雄偉的建築物才會那麼激動。

隻不過,人民大會堂的建造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足以用千難萬險來形容。

從世界上來看,任何一個國家級标志性建築,其工程建造時間都需要數年。

如日内瓦“萬國宮”耗費8年之久;悉尼歌劇院花費了14年才完工;聯合國總部大廈用了七年。

别說“十大建築”了,單單是建造一座宏偉壯闊、品質極高的人民大會堂,隻用十個月時間完工這也是天方夜譚,設計師們和建築工程師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呢?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設計方案難敲定

根據中央訓示,周恩來擔任“十大建築”總指揮,時任北京副市長萬裡為副總指揮。

1958年9月,萬裡特意召開會議,傳達中央訓示,并要求同志們打起十二分精神,争取在十周年慶典前完工。

同時,還要保證建築有中國特色,能展現中華民族藝術文化。

可有些同志擔憂,距離十周年慶典隻剩不到400天,大會堂的籌劃準備工作一切為零,真的能如期完工嗎?

萬裡擲地有聲道:“總有一些國家不相信我們能建設為現代化國家,認為我們啥也不行,既然如此,我們就要争口氣,用事實打臉他們。”

為了盡快完成目标,北京市委發出“特急邀請函”,将全國各地優秀的建築學家召集起來,并讓大家出謀劃策,拿出最理想的方案。

當時,大會堂的建築用地規模已确定下來:長270米、寬140米,建築師、設計師們隻能在37800㎡的空間内想象設計。

不過,因建築學家沒有設計過如此龐大的大會堂,思路遲遲打不開,最初時上報的150多個設計方案,經過7輪評選還是被全部刷掉。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與此同時,梁思成、楊延寶等30多位頂級建築師也齊聚北京,為大會堂建設提供方案。這些專家們絞盡腦汁、集思廣益想出來的方案,還是一個個被拒絕。

至于為何,還因他們依舊沿襲老一套設計思路進行設計,遲遲打不開思路,且關于萬人大禮堂高度、屋頂設計、選址等分歧很大。

一直到10月份,建築大師們仍沒有拿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副總指揮萬裡心急如焚。

周總理得知後,提出“中國不古,西方不洋”設計理念,也就是中西方結合,取長補短。

随後幾天,周總理多次親臨現場,和建築學者親切交流,給出自己的建議。

他還說:“思維不能局限,你們可以多發動群衆,讓年輕建築學者參與設計中。還有那些機關機關,不能隻稽核,也可參與設計。”

有了周總理的發話後,北京市規劃局年輕的設計師也大膽提出了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米的設計方案,這套方案打破原有的禁锢,并參考西式結構,使得大會堂呈現“凸”字形。

然而,當時新中國最大建築才不過5萬平方米,萬人大禮堂的面積上限是7萬平方米,這套方案多出1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的建築面積之和,豈不是嚴重超标?且工期也要延長?

為了盡快确定方案,10月14日,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周總理,顧不上休息,将各方送來的設計方案拿到書桌面前。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周總理參與讨論

他通過反複對比思考,并征求了設計專家意見,最終拍闆采納規劃局的17.18萬平方米的設計方案。

原來,這套方案突出了大會堂的政治地位,設立了中央大廳,可讓與會人員休息,也可舉辦紀念活動。同時,中央大廳被放在東西、南北軸線交彙處,顯得大廳宏偉壯觀。

在這套方案中,除了注重藝術美感外,也考慮北京的氣候,在建築頂部做了防雷處理設計,這些都讓人眼前一亮。

十個月創造奇迹

該方案經過幾次修改後,最終被正式确立下來。10月28日時,距離十周年國慶慶典隻有10個月時,萬人大禮堂正式動工。

周總理曾語重心長地說:“人民大會堂是我們欠下北京人的債!”

總理為何要這麼說呢?

原來,萬人大會堂占地面積為13.73公頃,需拆遷4000多間房。

這些居民祖祖輩輩生活在紫禁城腳下,一旦拆遷,那就意味要從繁華地帶搬到尚未發展的郊區。

最初時,機關同志們已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他們認為拆遷不會那麼順利,可沒想從頭到尾都那麼順利。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大禮堂正式開工

涉及拆遷的百姓們,聽聞要建造萬人大禮堂時,紛紛支援這項工作,主動騰出地方。為了讓老百姓有地方住,機關機關也騰出大量房間。

不過一些人為了不給政府添麻煩,提出自己找房子。而那些生活富裕的居民,也為困難拆遷戶提供房間。

正是在北京市民萬衆一心的配合下,拆遷工作進展神速,原計劃一個月的拆遷任務,隻用了十天就已完成,為緊張的施工工期提供時間。

10月28日,天剛蒙蒙亮,大會堂施工團隊4000餘人就已就位,他們鏟起建造大會堂的第一鍬土,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

為了給政府省資金,很多人聽聞大會堂施工後,自發來到工地上義務工作,緩解了用工荒難題。

如鋼筋勞工張百發從報紙上看到大禮堂建造的消息,随即帶着兄弟們來到北京支援。福建鋪花崗岩的一批工匠、湖南做木工雕刻的木匠們...紛紛齊聚在北京,為大禮堂建造添磚加瓦。

因參與勞動的勞工、機關幹部太多,到最後需要排隊登記才能進入施工現場。

為了能義務勞動,很多人淩晨三四點起床,排隊等候,一旦來晚了就進不去。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因大會堂建造工程太大,施工項目多達一百多個,往往是施勞工員一邊幹活,設計人員一邊進行設計,遇到問題現場解決,那些工程師更是吃住在工地上。

不過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工地上急缺鋼筋,整個施工現場不足一噸鋼筋,一旦解決不了材料問題,那工程建設進度将受到影響。

但當時是計劃經濟,建築材料和裝置由國家統一發放,想要多發放就需要向上級申請。

很快周總理就得知此事,他立馬發出了求助号令,要求全國建材工廠加班加點生産鋼筋等建材。

各地紛紛響應,加大鋼筋生産規模,并及時運輸到北京。以至于一些接貨的勞工說:“這些鋼筋還熱乎着呢!”

12月份,北京市委有緻函一些省份,希望其能支援機電、水暖、通風、冷凍器材、裝飾裝置、金屬材料等。各地盡管庫存不多,但為了保證大禮堂工程進度,紛紛将庫存拿出來支援。

為了避免趕工期耽誤了品質,周總理也多次對萬裡同志強調:“不管進度快慢,一定要将品質問題放在首位,大會堂的結構設計、材料等都要注重安全。”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但周總理還是不放心,他也曾特别召集會議,對所有環節的負責人反複強調施工品質和材料品質,并定下要求:“大禮堂的壽命最少要比故宮長,不能低于350年。”

為此,北京市政府邀請梁思成、茅以升等著名建築學家,為工程品質把關。梁思成等人深入施工現場,對工程的安全問題給出自己的建議。

如建築結構專家蔡方蔭認為,依照現有的方案,挑梁延伸到牆内,必然影響大會堂的整體剛度。

蔡方蔭的這一提議引來了專家們的讨論,并在原方案基礎上提出改進措施,如将下層頂闆由2.7公尺改為3.4公尺,強化支撐;用鋼筋混凝土包裹鋼柱,以提其剛度;在條件準許的情況下,可在2層挑台梁前端加上一個型鋼橫梁。

就這樣,在衆人的齊心協作下,工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被逐一克服。

據統計,參與大會堂建造的勞動大軍共計30萬人次,23個省500多家工廠克服困難,為大會堂趕制出5000多項建設配件和裝置。

施工現場,上萬名建築人員晝夜苦幹,并開展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活動:

如張百發鋼筋工青年突擊隊,300多人奮戰9晝夜,完成正常工期1個半月的工程;李瑞環木工青年突擊隊負責鋪設地闆,他們研究出新式“推車式”地闆刨,使原來45天的工期縮減到8天完成。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彭真在工地視察

衆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面的共同奮戰下,1959年8月31日時工程結束,且經過了驗收,為期304天的戰役終于畫上圓滿句号。

“這是誰的主意?”

9月9日,毛主席在萬裡、齊燕銘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大會堂工地視察,隻見禮堂内外建築均大氣莊嚴、尊貴典雅,呈現出恢弘、高貴氣魄。

萬人大禮堂東西深為六十米,南北寬為為七十六米,高為三十三米,其頂層為穹窿頂、無立柱結構,設為三層座椅,可容納萬人,2、3層座椅上安裝喇叭,因而不必擔心聽不到講話。

盡管當時主體完工,可細節部分還在掃尾階段,當衆人聽聞毛主席到來,紛紛放下手裡的工作,激動圍在主席身邊。

毛主席見狀停下腳步,和勞工們一一握手。之後,主席又乘坐電梯來到大禮堂二層挑台,饒有興趣地坐在座椅上,看看能否看清主席台,座椅是否舒服。

主席十分滿意,問從業人員:“可以在這裡抽煙嗎?”

從業人員肯定回答:“當然可以,這裡已經完工,主席,你是不是檢查消防的?”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毛主席在視察

大家聽了後大笑一堂,主席也跟着笑了起來。随即,毛主席拿出煙,正準備點煙時,他注意到了大禮堂天花闆。

隻見大禮堂頂棚為穹隆形,和圓曲牆壁相接,500盞滿天星燈如同群星一樣圍在五角星燈周圍。遠遠看去,整個穹頂鑲嵌着葵花向陽燈,将燈光打開十分耀眼。

顯然這一設計很有深意,五角星燈和群燈交相輝映,象征着黨指引着全國百姓走向光明。

主席看了後會心一笑,說道:“這個設計很不錯,這是誰的主意?”

看到主席這麼說,衆人也将目光看向天花闆,大家被這“水天一色”的布局吸引住了。

萬裡同志連忙說道:“主席,這是周總理的建議,設計師在其原理上設計的。”

原來,整個大會堂17萬平方米,而萬人大禮堂就占了近一半面積,可以将整個天安門城樓裝下。

如此大的空間内,如何才能讓所有與會者都能聽得清、看得清、沒有回音,且不會太壓抑呢?

當時,設計師張鎛請教了很多建築學專家,大家都認為比較困難,畢竟大禮堂高為33米,再加上空間比較大,人站在裡面會顯得渺小而壓抑。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大禮堂作為有着政治象征的建築物,不僅要看上去恢弘大氣,且也要讓走進這裡的人民心情愉悅,如果在這裡顯得壓抑,那就不符合當初的設計理念。

無奈之下,設計師張鎛隻好請教周總理,周總理得知他的困惑後,也開始了思考。一旦不能消除壓抑感和空曠感,那大禮堂的設計終究是有瑕疵的。

但很快他靈光一現,并輕吟着“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文,立馬有了主意。

周總理笑着說:“人站在地上,并不會認為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會覺得大海有多遠。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以傳統方式安裝燈飾,為了讓大會堂協調,完全可以将穹頂按照‘水天一色’的理念設計,如此就可渾然一體。”

說着說着,周總理興緻大起,一邊用筆勾勒一邊講解:天花闆和牆面可改用圓角過渡,燈光也不需要太刺眼,可使用更溫和的淡青色,給人一種天體空間無邊無際的感覺,這樣就不會再有壓抑感。

正是在周總理的啟示下,張鎛有了設計靈感,在穹頂中心裝飾紅色玻璃制作的五角星燈,周圍再形成3圈水波形暗燈槽,和穹頂的淡青色塑膠闆呼應,進而形成了“星空頂”,再配上500盞滿天星燈,顯得大會堂天花闆大氣磅礴。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當然,在穹頂上也有着肉眼看不清的小“星孔”,其實它們有着吸聲作用,使得穹頂成為巨大的吸音闆,不會産生回升,且有“混響”功效,讓與會者不管坐在哪裡都能聽到台上人的講話。

馬大猷教授評價道:“人民大會堂大空間産生的一系列問題,又被水天一色的大空間自身解決,這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迹。”

毛主席得知是周恩來的想法後,滿意地點點頭。他和周總理共事數十年,自然了解對方的用意。

五角星燈象征黨中央,滿天星燈代表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三層水波象征着革命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在黨的指揮和上司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給萬人大禮堂起名字

離開二層挑台後,毛主席又趕往宴會廳,他咨詢了宴會廳的面積、高度、容納人數。當他看到這裡懸挂着以《沁園春·雪》為題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國畫時,停下腳步,若有所思,臉上露出了微笑。

随後,毛主席一行人又來到北京廳,坐下來休息。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閑聊中,毛主席風趣地對萬裡說道:“你果真是萬裡,日行萬裡,施工速度快,故宮可是用了10年才初步建成!”

萬裡謙遜道:“這是兩萬多職工們日夜操勞、勤勤懇懇努力以及全國23省大力支援的結果。”

話鋒一轉,萬裡又說道:“主席,這個工程一直沒有命名,我曾問過總理意思,他說要請一國領袖親自命名才行。”

毛主席點點頭,問平時叫什麼。萬裡稱:“勞工們都叫它大會堂工地,是以我們都叫人大會堂,也有人叫人民宮。”

主席沉思後說道:“‘宮’嘛,有點封建了,既然我們是為人民服務,那就叫它人民大會堂,這是人民建造的,應該屬于人民的!”

周圍的從業人員聽了後,全都拍手叫好。就此,這座10個月建起來的地标式建築物有了自己的名字。

9月24日,人民大會堂所有工程均已竣工,且正式傳遞使用,6天後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十周年國慶招待會。至此,萬人大禮堂迎來了第一批尊貴的客人。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當時,梅蘭芳年事已高,很少登台表演,但還是堅持來到大會堂,并表演了《貴妃醉酒》等經典國粹,将晚宴推向了高潮。

就此,人民大會堂肩負着時代重任,成為大陸政治、外交的重要場合,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地方,見證着無數曆史輝煌的時刻。

然而,人民大會堂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戒備森嚴,很少有人可以進入其中,普通人隻能遠遠觀望并拍照,不少老百姓問:“人民大會堂是否是人民的呢?”

一些黨内老同志對大會堂長期封閉的現象也不是太滿意,在多種場合提議應該向公衆開放。

1979年1月27日,春節聯歡晚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鄧穎超同志對外宣布:“人民大會堂将向社會開放。”

得知這一消息後,每個人都非常激動,大家都想親眼目睹如此宏偉的建築物是如何建造的。

7月15日人民大會堂正式對外開放,其門票價格是2毛錢,排隊的遊客可謂是摩肩接踵。

而後,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湧入大會堂。據資料顯示,不足半年時間,大會堂就迎來130萬人次的觀衆。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毛主席指着天花闆笑問:這是誰的主意

從1958年建立至今,人民大會堂已走過60餘年的風霜歲月,展現着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形象,每個中國人來到這裡都會感到自豪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