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作者:澎湃新聞

葉榕 整理

《法華經》是佛教大乘初期的典籍,約成立于公元1世紀前後的印度。公元3世紀,《法華經》經中亞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逐漸受到推崇,之後更普及南韓、日本。《法華經》推崇寫刻佛經與造像,是以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美術遺存。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佛教典籍而言,《法華經》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部。

澎湃新聞獲悉,“《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對外展出,展覽分為三大單元,試圖透過典籍與美術,呈現這部千餘年來激勵、感染東亞人心的佛典及其在美術上的成就。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宋刊蘇寫本 《妙法蓮華經·卷二》扉畫(局部) 姚秦 鸠摩羅什譯

《法華經》是佛教大乘初期的典籍,約成立于公元1世紀前後的印度。在《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透過不同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并要衆人相信自己有這樣的潛力。

經中亞絲綢之路,《法華經》自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逐漸受到推崇,之後更普及南韓、日本。法華信仰可說是東亞佛教文化圈的一大特色。而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更被東亞佛教徒日常念誦,對觀音信仰在東亞的盛行,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再者,《法華經》推崇寫刻佛經與造像,也是以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美術遺存。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佛教典籍而言,《法華經》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部。

曆來解析一部佛典,常将經文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以幫助大衆了解。“序分”說明該經宣講的地點、參與人物等背景,“正宗分”闡明該經教義或細說修行途徑,“流通分”頌揚修行這部經典的助益,并鼓勵信衆廣為流傳。

據主辦方資料介紹,此次展覽借此傳統亦分為三大單元,“序分”介紹《法華經》這部典籍,“正宗分”介紹《法華經》在美術表現上的幾個重要主題與類型,“流通分”則呈現《法華經》曆來的宏揚與流傳,試圖透過典籍與美術,呈現這部千餘年來激勵、感染東亞人心的佛典及其在美術上的成就。

序分

《法華經》曆經多次漢譯,現存竺法護(約230—307年)、鸠摩羅什(344—413,或350—409)、阇那崛多(523—605)等翻譯的三種全譯本。其中鸠摩羅什本文辭簡練優美,流傳最廣。經文内容可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可達到跟佛陀一樣的境界;第二部分宣說佛陀壽命無限,以及鼓勵衆人效法菩薩的精神,積極地在現世弘揚《法華經》,把救濟衆生視為修行的場域;第三部分講述藥王、觀音等幾位大菩薩與《法華經》的聯系、或以不同方式救濟衆生的故事,作為衆人效法的典範。

針對釋迦牟尼所說的經典,後代祖師常予以解說開演,或闡明大義、或随文注解,即為各種佛典之論疏。《法華經》在印度即受到諸多重視;傳到中國,曆代許多佛教祖師鑽研此經、提出論說。特别是隋代釋智顗(538—597,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宗,将《法華經》推升至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所有經典中的最高位置,不僅提出精細的疏解,更開展出禅修、拜忏的實踐方法。

宗教美術圖像多是依據經典而創作。對于《法華經》文本的認識,有助于了解其美術圖像。第一大單元主要展示各版本《法華經》,刊本、寫本兼具,一方面介紹《法華經》的内容,一方面呈現其書法、版式等特色。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敦煌唐人寫本 《妙法蓮華經·卷一》 十六國 鸠摩羅什譯

此件唐人寫經發現于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用筆勁健富有彈性,結體四方,即便抄者姓名不詳,仍可從其書藝表現觀察出熟練高超的書法水準。

正宗分

第二大單元主要介紹法華美術的幾個重要面向,包括最早出現的“二佛并坐”、經塔信仰、著名的“法華七喻”等主題、以及搜羅各品的法華變相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佛并坐”是《法華經》最早出現的美術圖像,典故出自《法華經․見寶塔品》:當釋迦牟尼佛宣說《法華經》到一半時,多寶佛乘坐七寶塔從地下湧現,證明此經所說皆是真實。之後,七寶塔開啟,多寶佛邀請釋迦牟尼佛入坐,二佛遂并坐于塔中。“二佛并坐”代表了過去世與現在世的佛陀共同許諾了《法華經》所宣說教理的真實,成為《法華經》堅定信仰的表征。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河北 北魏 太和元年(477) 釋迦牟尼佛

此次展出的北魏釋迦牟尼佛,盤腿坐在束腰方形台座(須彌座)上,鵝蛋臉,面貌秀雅,衣紋緊密流暢;背光環繞熊熊火焰,配以座前束腰上的兩隻健挺獅子,顯得活潑有氣勢。台座背後具有北魏“太和元年”的供養銘文,背光的背面更是精巧,分别表現釋迦牟尼佛誕生(下層)、初轉法輪(中層)、維摩诘與文殊菩薩對坐、以及多寶佛與釋迦牟尼佛“二佛并坐”(上層)。

由于制作精美、圖像義理豐富、具有清楚制作年款、尺寸大、儲存完整,此件被核定為國寶。背光背面上方正中央的“二佛并坐”,展現了北朝時期《法華經》信仰的特殊位置。

承繼着之前的佛教傳統,《法華經》強調建造佛塔的功德,但認為塔内應以《法華經》的供養來替代佛陀舍利的供養,是以除了造塔外,還産生經塔類的作品。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陝西西安 天寶11年(752) 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拓本) 唐岑勳撰、顔真卿書

唐代有一位楚金禅師在夜裡頌讀《法華經》,至《見寶塔品》時,忽然見多寶塔出現眼前,于是發願建塔供養,當時的皇帝唐玄宗(712—756年在位)還做了多次布施。楚金禅師之後每年春秋做“法華三昧”的拜忏儀式,并抄寫千部《法華經》為皇帝與衆生祈福。

此碑立于天寶11年(752),現存西安碑林,内容記述了前述建塔緣由。由于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顔真卿(709—785)早期楷書代表作,曆來備受學書者重視;其内容也呈現了唐代法華信仰的盛行。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傳)元人書 《法華經》塔

在《法華經·法師品》,釋迦牟尼佛宣說:凡有《法華經》的地方都應該建塔。此幅作品将《法華經》的經文,書寫、排列成佛塔的外型,推測跟這個思想有關。

佛塔内外用朱線打欄位,全文用蠅頭小楷書寫。佛塔有七層,每層中龛選畫《法華經》各品出現的諸佛,例如第一層畫《序品》中的釋迦牟尼佛,第二、第四層畫《見寶塔品》中的“二佛并坐”與七寶塔,第五層畫《從地湧出品》中的釋迦牟尼各分身佛。畫風近似明代,應該是明代法華信仰風行下的作品。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傳)元人書 《法華經》塔(局部)

釋迦牟尼佛說法善用譬喻,《法華經》更以衆多譬喻故事聞名,其中以“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系珠喻”“髻珠喻”“良醫喻”等所謂的“法華七喻”最為著名。“法華七喻”的說法,現存最早出自印度祖師世親(Vasubandhu,4—5世紀)所着的《法華論》(漢譯《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論中提到這七種譬喻故事乃針對七種煩惱衆生的心病。

“二佛并坐”主要展現《法華經》的堅定信仰;“法華七喻”則更具體地傳達《法華經》教說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佛陀過去所說的僅是權宜之計的“友善法”,并鼓舞衆人往到達佛陀的智慧境界邁進。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宋刊蘇寫本 《妙法蓮華經·卷二》扉畫 姚秦 鸠摩羅什譯

如此次展出的宋元版七卷本《法華經》的相關扉畫,一方面介紹法華七喻的故事内容,一方面展示藝術家用圖繪說故事的功力及其風格演變。

七卷本《法華經·卷二》扉畫左側“火宅喻”(左上)與“窮子喻”(左下)兩個故事。“火宅喻”畫四合院大宅着火,除了小孩外,宅内還有張牙舞爪的鬼怪、蛇蠍,表示朽宅藏污納垢;右側宅外則為長者及羊、鹿、牛馱負的小、中、大三種車。“窮子喻”則在左下角,選取“窮子昏倒在地”、“住草菴”、“長者宣布一切财物(以滿地珍寶表示)皆為子有”三個情節來表現整個故事。

火宅喻(法華七喻之一,譬喻以括号表示):

有位富有的長者(佛陀)有許多小孩(衆生),住在老舊的大宅院中。有一天,大宅院突然失火了,年幼的孩子卻玩得渾然忘我,不知危險(沉迷于感官),即使長者叫小孩快點離開也不理會。長者急中生智,牽來了小、中、大的羊車、鹿車、牛車(三乘,代表所有“友善法”)以引誘小孩,小孩便高興地跑出火宅。最後,長者送給每個小孩更大、更華麗的大白牛車(一佛乗),小孩們皆大歡喜。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宋刊蘇寫本 《妙法蓮華經·卷二》扉畫(局部) 姚秦 鸠摩羅什譯

窮子喻(法華七喻之二,譬喻以括号表示):

有個人(窮子,譬喻聲聞弟子)自幼因故與富有的父親(長者,譬喻佛陀)失散,窮困潦倒。有一天,他無意間流浪到長者所在的城市,還經過他的豪宅前。長者馬上認出了他,并派人攔住,但他卻因無故被攔而吓得昏倒在地(無法信受佛法)。長者見狀隻好先放了窮子,并雇用他做除糞的卑賤工作,住在草廬内(友善法)。經過長年累月,長者慢慢讓他成為家裡的總管,窮子的心态不再像原來那樣卑微(漸漸接受大乘法)。就在臨終前,長者當衆宣布窮子原來是他的兒子,而他的财産(佛陀的智慧境界)都将由窮子所繼承。

随着隋唐經變畫的發展,藝術家更着力于将經文内容轉變為視覺圖像。“觀音菩薩救難”、前述的“法華七喻”、“無數菩薩從地踴出”、“藥王菩薩以身供養”等具有豐富叙事情節的主題逐漸被加入《法華經》的美術表現中,先在敦煌壁畫中發展出縱軸式構圖,之後在七卷本《法華經》扉畫中大放異彩。

如展覽中呈現的以敦煌莫高窟第61窟數位投影、以及院藏宋元明各版本《法華經》,呈現其美術表現的多種類型。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甘肅敦煌 歸義軍政權(五代) 莫高窟第61窟法華經變(數位投影)

佛教自印度經絲綢之路東傳,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石窟,可說是佛教藝術的最大寶庫。在敦煌石窟的不同洞窟中,可看到《法華經》的美術圖像的發展,初發于隋、初唐,發展于盛、中唐,而成熟于晚唐、五代。

為了讓觀衆有更豐富的體驗,此次展覽以投影方式,介紹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及其中的《法華經變》。此窟是敦煌歸義軍曹氏政權第四代節度使曹元忠(944—974在位,相當于中原的五代時期)與夫人翟氏出資開鑿,其中的《法華經變》描繪了《法華經》28品中的22品内容,可說是單鋪法華中軸式構圖的集大成之作。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宋泥銀寫繪本(原标明泥銀寫本) 《妙法蓮華經》 姚秦 鸠摩羅什譯

這部《法華經》每卷(冊)的木質封面刻寫“明人書”,是以原本被認為是明代制作的。

然而,經文的書法,從字的結構、以及起筆多用尖鋒、橫畫的收筆重按等特征,比較接近唐宋時期抄寫佛經的書體。再者,每一卷卷首都配有扉畫,但七幅的構圖,釋迦牟尼佛有些在畫幅中央,有些在畫幅右側,不像南宋初年的版本都統一在右側;扉畫的選題、構圖,也幾乎沒有南宋初年版本的影響;佛菩薩的臉形肥碩,比較接近唐代(618—907)、遼代(916—1125)佛菩薩的臉形,一些扉畫上方裝飾有一排網狀垂簾、釋迦牟尼佛頭光後有棕梠樹叢,也隻出現在五代、北宋的佛經扉畫中。從這些特征,這件作品年代可被往前推為北宋中期左右的作品。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明宣德7年(1432)内府泥金寫繪本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 長行:姚秦鸠摩羅什譯;偈頌:譯者不詳

這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明代宮廷所制作,經牌贊有“宣德七年”的年款。經文采明初書法家沈度(1357—1434)書風,溫潤秀媚;并以右文左圖的方式圖解經文,連同卷首扉畫《佛說法圖》與卷末拖尾畫《韋馱天》,多達42幅配圖。

經文分三大段,配圖模式也依此分三段:第一段主要為觀音聞聲救苦,每幅配圖上方畫各種變化身的觀音,下方畫各種火、水、鬼怪(夜叉羅刹)等危難;第二段是觀音在世間顯現佛、諸天、王者、婆羅門、僧俗、女人等各種變化身,這是畫幅下方是觀音各種化現,但上方還各有一尊觀音的“本尊”;第三段以韻文再講觀音救12種危難,這時觀音再次在畫幅上方,下方是各種危難。許多救難的場景可在宋元版畫中找到淵源。

流通分

宣揚教說是宗教經典的重要任務。展覽第三大單元,一方面将進一步介紹《法華經》在宣揚教說上的重要美術主題,特别是獨立流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及相關的觀音變相;另一方面則陳述曆史上《法華經》于亞洲各地不同語言的翻譯與流傳。

在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可達到跟佛陀一樣的境界之後,《法華經》一方面以戲劇性的“二佛并坐”證明經典的真實可信,另一方面鼓勵衆人弘揚,并特别講述常不輕、藥王、妙莊嚴王等于過去世宣說、供養、修持《法華經》、以及觀音于現在世救度衆生、普賢誓願于未來守護《法華經》信衆等故事。這些事迹呈現了作為大乘佛教典範的菩薩的各種弘願,其精彩的情節亦觸動人心,而成為藝術家的表現題材。

這一單元繼續以宋元版七卷本《法華經》的相關扉畫介紹這些誓願故事,另從經典、圖繪,介紹《法華經》美術圖像中作為釋迦牟尼佛兩大脅侍菩薩之一的普賢菩薩、以及在經典弘傳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靈驗故事。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觀音普門品》或《普門品》,出自《法華經》第25品。釋迦牟尼佛于此品宣說觀音“聞聲救苦”“普門示現”。由于形象感染人心,此品最遲在南朝蕭梁時(6世紀初)已有獨立單行本,又稱為《觀世音經》。此品為《法華經》最著名的一品,也是東亞佛教徒日常念誦的經典。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對東亞觀音信仰的盛行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更進一步衍生出魚籃觀音等新圖像,并先後與出自《華嚴經》的善财童子、與出自《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的龍女結合為三尊像。這些在顯示《法華經》對中國晚期佛教的影響力。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明 吳彬畫 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傳說與《法華經》有關。依據《觀音感應傳》記載:唐元和12年,陜西金沙灘上有一美貌女子攜籃賣魚,人人都想娶她。女子發願要嫁給能背誦整部《法華經》的男子,而隻有姓馬的男子可以做到,于是兩人成婚;但剛娶入門,女子就死了。後來有高僧跟姓馬的男子說:此女子實際上是觀音的化現!是以又稱為“馬郎婦觀音”。

這件是明末畫家吳彬(活動于1591—1643)的作品,他的佛像人物形狀奇特,自成一格。這件作品描繪觀音大士手捧經卷,垂發髻、着長袍,身旁立有童子手持魚籃。相較于晚明時候流行的女相觀音,此幅觀音顯得比較中性。

釋智顗(538—597)所創立的天台宗将《法華經》視為該宗最主要的經典。随着佛教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傳播,《法華經》及該宗的學說先後被傳播到北韓半島與日本;之後更随着日本僧人最澄(767—822)與高麗僧人義天(1055—1101)先後到中國學習,回國後融入其他各宗學說,分别創立日本與高麗的天台宗,提升《法華經》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随着佛教在中世紀于亞洲各民族間的傳播,《法華經》陸續被翻譯為藏文、西夏文、蒙文,最後在清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的時候被翻譯為滿文。

如這一單元展出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高麗時期《法華經》泥金寫繪本、以及《法華經》相關經典的藏、滿文譯本。

用展覽解析佛典:台北故宮呈現《法華經》及其美術

南韓高麗時期 泥金寫繪本(原标清無款泥金寫本) 《妙法蓮華經》 姚秦 鸠摩羅什譯

這部泥金寫繪本整體布局跟院藏南宋初期的《法華經》刊本的扉畫有所關聯;但全幅多以密麻的細線與點填滿,結跏趺坐的尊像膝蓋處喜用渦卷紋來表現,它的封面則主要用泥銀畫寶相花,重點處再用金勾勒。這樣的風格跟許多南韓高麗時候的作品很接近。

高麗(918—1392)是北韓半島古代的一個王朝,佛教相當興盛。11世紀末,也就是相當于北宋的時候,高麗王朝有位王子義天(1055—1101)出家為僧,到中國去學習佛法,他回國後開創了南韓的天台宗。由于義天特别重視《華嚴經》與《法華經》,是以在高麗時期這兩部經典寫經非常流行。

展覽名稱:《法華經》及其美術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展期:2022年1月29—2022年7月17日

(本文整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