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10日電 熱播電視劇《親愛的小孩》因呈現許多現實生活的育兒情景而頻登熱搜,其揭露出的育兒觀念沖突、家人不了解等問題也引發了媽媽群體的共鳴。除了外界因素影響外,很多媽媽還不得不面對來自容貌與職場的壓力。
戲劇來源于生活,真實的育兒生活體驗往往更加直覺而深刻。在網絡平台上,許多部落客曬出自己育兒生活的記錄,僅在B站搜尋相關視訊,最高播放量能達到700多萬。
很多媽媽在網絡上這樣形容自己的帶娃體驗:帶娃就像考級,但沒人劃重點;購物車逐漸被玩具、奶粉和紙尿褲占據;全天24小時帶娃,育兒書買了一堆,但依然覺得準備不足……
此類現象引發大衆共鳴,受到廣泛關注的背後,折射出母嬰群體長久以來面臨的壓力。在育兒方面,媽媽們需要更多支援,這時候有一群人先站了出來。
她們有一個相同身份——營養顧問,同時她們也是一群熱心且專業的媽媽,分布在全國各個城市,為媽媽們持續提供育兒幫助和情感支援,幫助她們渡過育兒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關。
這群營養顧問,就是媽媽們在育兒生活中的有力後援。
沒有回頭路,也要堅持負責到底
“寶媽一打電話來,就顧不上休息的事了”。
趙恒芬是飛鶴華南區的營養顧問,從4月6日到現在,她已經獨自在上海靜安區的門店裡住了一個月。在這段期間,她一個人連軸轉,在不同的群裡回應着寶媽的疑問,安撫寶媽焦急的情緒,與寶媽們一起共渡難關。
追溯到3月下旬,上海疫情爆發時,趙恒芬的小區和工作門店陸續封控。到4月6日,解封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趙恒芬坐不住了,去找小區開通行證。因為好多寶媽發資訊表示孩子要斷糧了,趙恒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大人怎麼着都能過去,寶寶斷了糧就得餓着了,要盡快想辦法去門店把他們的‘口糧’送出去”。
按照規定,上海全面解除防控之前,她一旦走出小區大門,就不能再回來。趙恒芬毫不猶豫簽了字,背了一袋米、帶了幾件換洗衣服就匆匆出門了。
剛走出小區,趙恒芬就“傻眼了”,街上空蕩蕩的,公共交通停運。那天,她足足蹬了一個多小時共享單車,才趕到了門店。當天上海天氣炎熱,趙恒芬騎到門店時已經大汗淋漓,但是顧不得梳洗,她便一頭紮進門店庫房,立刻開始梳理庫房存貨,聯系寶媽商量送貨事宜。
“剛到門店的前兩天,寶媽們一個接一個地聯系我找奶粉、找紙尿褲,忙起來的時候,連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趙恒芬回憶道。
最初奶粉供應緊張,為了讓更多寶寶都能及時喝上奶粉,趙恒芬主動找一些訂貨量多的家庭協調:“您訂了一箱(6罐)奶粉,我先發兩罐給你,剩下的後面再補給你好不好?咱齊心協力把最難的時刻挺過去。”
讓趙恒芬感動的是,幾乎所有寶媽都沒有怨言,把奶粉暫時勻給其他家。
與此同時,忙得團團轉的她還時刻關注着寶媽們的其他需求。
在封控期,有位寶媽輾轉找到了趙恒芬表示:實在沒辦法了,寶寶馬上出生,但因為疫情待産物品一直買不齊。
趙恒芬立馬安慰她,不要着急,然後在門店裡一邊繼續梳理奶粉庫存,一邊尋找相對瑣碎的待産物品,最後一件不落地湊齊了。
在疫情大環境下,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在這場抗擊疫情的大戰役裡,營養顧問們同樣在經曆“保供應”的戰鬥。對于寶寶、對于新生命,每個人都有義務為孩子們的成長傾盡全力。父母如是,飛鶴營養顧問亦如是。

“讓每份期待和需求都有着落”
一百多公裡外的南通,也在經曆着“保供應”的戰鬥,在這裡工作的飛鶴營養顧問朱春紅,也在為保障奶粉供應而努力着。
隻不過,送貨隻是她忙碌工作的一部分,朱春紅要做的還有很多。在特殊時期,營養顧問往往會成為父母的首要求助對象,這些求助有些是奶粉需求,有些是情感支援的需求。
在多年的服務工作中,朱春紅見過寶媽深夜失眠,也見過寶媽因寶寶不小心感冒而自責不已,她也不止從一個寶媽口中聽到“迷茫”“力不從心”等類似的情緒。
看到淹沒在育兒焦慮裡的寶媽,朱春紅會給予最大的耐心和幫助,從傾聽者的視角,給予身處困境的寶媽一分了解和鼓勵。
朱春紅的出發點很簡單,“别人可能會忽略她們,但至少在我這裡,寶媽們不會孤軍奮戰,隻要有需求有期待,一定能得到回應。”
在北京工作的營養顧問張利,也在為了更好服務寶媽們而努力着。最初做營養顧問時,雖然接受過飛鶴非常細緻的系統教育訓練,但随着現實中接觸的寶媽越來越多,張利發現,她們的疑問和擔心也五花八門。
“上次買的奶粉為什麼顆粒粗,這次細一點?”
“寶寶最近厭奶是怎麼回事兒?”
“寶寶拉綠便是怎麼回事?”
這些問題需要很強的專業性才能解答,張利一下子也不明白怎麼回事,但她能了解寶媽們的擔心,“畢竟一家一個寶貝”。既然寶媽有疑惑,那無論如何都要幫她們解決。
張利把這些問題默默的記下來,尋找專業老師答疑解惑,并把自己的收獲在本子上記錄下來,反複學習。久而久之,再面對寶媽們求助的新問題時,張利處理起來就得心應手多了。
諸如此類的困難,在營養顧問的工作中其實很常見。寶媽在育兒過程中總會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或許是情感需求,或許是育兒知識需求,作為一名營養顧問,也必須要時刻關注寶媽需求,不斷自我提升,讓寶媽足夠放心,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
一群人,默默無聞但不可或缺
趙恒芬、朱春紅、張利隻是飛鶴衆多終端服務人員的縮影,她們中的每一個都構成了母嬰服務事業體系的重要一環。
随着精細化、科學化育兒觀念逐漸成為趨勢,育兒投入的時間成本、知識成本越來越高,沒親身經曆過的人,很難真正了解媽媽們的困頓和慌亂。
但同為媽媽的營養顧問,更能察覺并重視寶媽那些細微的情緒。這種情感支援或許隻是一段對話、一個擁抱,但對于寶媽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情緒出口,甚至能幫她們振作起來,重拾信心。
所幸,關愛媽媽,正越來越被重視。去年,國家陸續釋出《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等檔案,其中特别強調,要發揮社會力量拓展對婦女群體的關愛服務。
毫無疑問,飛鶴的營養顧問正成為社會力量的一環。
成立60年來,飛鶴一直深知為母嬰群體做好服務的重要性,秉承“使用者第一”的價值追求,憑借對母嬰人群需求更深一度的了解,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建構了專業、貼心的母嬰服務體系。
作為服務母嬰人群的“最後一公裡”,飛鶴對終端服務群體尤為重視。目前,飛鶴線上下已經建構覆寫全國的11萬個服務網點,線上也有包括星媽會、客服等線上服務團隊,為母嬰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務。并且自2013年起,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細緻的營養顧問教育訓練體系,對營養顧問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訓練,持續提升專業水準和服務能力。
近年來,飛鶴也身體力行通過籌建母嬰室,捐贈基金救助産後抑郁媽媽等方式持續為母嬰人群提供幫助。而飛鶴的營養顧問,有些在當地組織育兒活動,讓寶爸體驗宮縮陣痛,換位思考體會寶媽的不易;有些在四川大涼山科普營養知識,也有些因寶媽咨詢一句“沒有奶水怎麼辦”,便親自帶着自己煲的鲫魚湯去照顧她。
以飛鶴為代表的母嬰企業的不斷努力,推動着社會母嬰服務狀況的持續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育兒環境的優化。對企業,這隻是飛鶴的一小步;對社會,這或許是改變母嬰環境的一大步。(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