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露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分場導演,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跨學科課程“以身體為媒介”講師,美國 Dia Art Foundation當代藝術博物館藝術教育客座講師。
VOL.5
青春的賽道
跨媒介編舞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分場導演,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跨學科課程講師……各個身份綜合在一起,成就一個橫跨多個領域的能力者戴露。
她的願景是做一名藝術工作者,一切的嘗試,都是在享受跨界帶來的可能性。
2022年,戴露做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分場導演,她協助總導演張藝謀對接國際藝術家團隊,還在開幕式當天擔任暖場環節的英文主持……她像雀躍的鴿子一樣與北京冬奧會共襄盛舉。
從開始進入2022北京冬奧會的項目到冬殘奧會結束,曆經了兩年多的時間,對于戴露來說,好像是一場社會實踐,或者是真正敲開這個社會的大門。
一直以來,戴露的作品通過研究藝術史和哲學的理論思想,結合身體、影像、文字、空間等媒介,探究藝術的當代性與社會性。
熱衷于自己做的事情,獨立自省,積極又進取,努力又堅韌,這便是當下年輕人應該擁有的面貌。“我像水一樣,永遠是可以包羅萬象。不管是經曆多少縫隙和棱角,循着自己的目标前進。”戴露說。
當漆黑的寂夜褪去,朦亮的日光正在緩緩升起,準備繼續一如既往地,照耀着大地。
她最新的作品是一個人在世界公園裡面舞蹈,惶惑的大眼睛,流暢的身體姿态,音樂的一個音符都像是敲打在人的心上,《世界公園幻想曲2020》,提出了那亘古不變的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美國脫口秀演員Dave Chappelle說過的一句話對戴露影響很深,“Sometimes you gotta be a lion so you can be the lamb you really are”。要想做一隻羔羊,首先你得成為獅子,意思是你需要獅子一樣的勇氣投入到遊戲中。戴露身邊集結着很多這樣充滿勇氣的青年,他們針砭時弊——對女性的生存狀态的關注,對谷愛淩現象的讨論,俄烏戰争……
她希望時刻保持思想上的清晰,能夠實時找到自己在周遭環境當中的位置和态度,她很滿意自己現在正處在一個積極思考的狀态當中。她閱讀,然後寫下這些盎然的句子,“我還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未來對我來說充滿了很多未知,我覺得特别好。”
Q -《北京青年》周刊
A -戴露
Q分享一下 2022 北京冬奧會給你帶來的成長與收獲吧?
A剛開始我是以導演助理的身份跟國外藝術家團隊、國際奧委會的從業人員對接,後來我開始做分場導演,再後來做整個開幕式熱場的英文主持。我開玩笑說除了沒有學習怎麼點火炬,其他都參與了。能夠以年輕人的身份和思維加入到這個團隊當中,我有幸看到張藝謀、蔡國強這些大藝術家們為北京冬奧會這個命題集思廣益,延展出更多的空間。這個過程給予我太多新的知識,也帶給我新的希望。
Q你怎樣看東西方教育的融合?怎樣看多元文化對你的影響?
A反思式的思考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紐約非常強調多元文化,喬布斯曾經說過,“回過頭來,會發現你經曆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後因果關系的”。我從小做主持人,辯論、跳舞、藝術……是興趣主導我的選擇。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喜歡通過創作來表達自己的聲音,這種思考能力便是國外學習給予我的。接觸到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時候,我經常會抽離出兩米之外,看到自己的糾結、掙紮、困惑的狀态,在這種遠近之間實作對自己的審視和反思。
同時我又是“東方”的,我的導師評價我的作品,“你在試着說很先鋒的東西,但其中也有儒家的那種退讓。”
Q什麼能夠激發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A閱讀和生活經驗都是我的靈感源泉,我目前的作品是關注日常生活中人的姿态行為,比如,織布技術,龐大的織布機重複運轉;景德鎮手藝人做陶瓷也是在重複機械工作,我對從身體發出的這種動作和姿态特别好奇。
Q藝術教育、導演、跨媒介編舞,你怎麼看發生在你身上的這些跨界?
A跨界要有極強的組織能力和行動力,同時還要跟目前已有的架構系統去磨合。另辟蹊徑是跨界的一種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固定職業給予的踏實感,在刺激的同時要找尋這種平衡是挺難的。但是就好像是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新芽,破土生長碰石頭碰牆壁,也要探索自己的生長的路徑。
文張娜
攝影李英武
新媒體編輯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