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愛芬(右)給王麥軍讀報
“你看,人家英雄軍人賈倫升的事迹感人,背後有一位好妻子的功勞。媳婦兒,你照顧我這麼多年,我也想讓你上上報紙。快,給《記者串門》打電話!”近日,受晚報報道的英雄軍人賈倫升的故事觸動,今年64歲、因病緻殘的王麥軍萌生了向照顧自己20多年的妻子常愛芬緻謝的想法。
“我們倆都是平凡人,也沒啥動人事迹,我覺着能把他照顧好,就是我的福氣。”5日,常愛芬告訴記者。
丈夫因病緻殘,妻子成了他的“腿”
5日,在洛龍區龍瑞A區,記者見到了卧病在床的王麥軍。
“我倆結婚41年了,其中有20年的光陰,我是在輪椅上度過的。媳婦兒一日三餐給我端到床邊,從沒吃過第一碗飯,我很想謝謝她。”王麥軍雖然不善言辭,但提起妻子,忍不住誇贊。
1981年,王麥軍退伍後,經人介紹認識了常愛芬,倆人一見鐘情。“我們都是農民家庭,為了生計他經常外出打工,賣過菜,也在廠裡幹過活,我在家幹農活,照顧兩個孩子。”今年66歲的常愛芬說。
平靜的日子在1999年起了波瀾。“那段時間,他經常說感覺腿沉,擡不起來,我倆都以為是累的。”常愛芬回憶,一次她去看腰時,順便向醫生說了丈夫的情況,在醫生建議下她帶丈夫去做了磁共振。“第二天,醫生告訴我要有個心理準備,因脊椎壓迫神經,他可能高位截癱,讓我們盡快商量是否手術。”常愛芬難以置信,“年紀輕輕的,咋突然就癱了?”當醫生說手術也隻能推遲癱瘓,并不能根治後,常愛芬一路哭回家。
當晚,常愛芬不知該怎麼把這個消息告訴丈夫,還特地睡到另一個房間,夜裡哭醒幾回。怕耽擱病情,常愛芬調整好情緒後告訴丈夫。“咱做手術吧,砸鍋賣鐵也得治,能推遲一年是一年。”常愛芬說。
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術後,從單拐到雙拐,王麥軍還是沒能站起來,他不得不坐上了輪椅,常愛芬從此成了他的“腿”。
外人說她命苦,她說夫妻相愛相伴就是幸福
“他倒了,但這個家不能倒。”常愛芬從此接過賺錢養家的擔子,賣過菜、賣過元宵、趕過集,幹着常人看來男人幹的活兒。
因為丈夫,常愛芬學會了按摩,為了幫助他排便,每天按摩他的肚子100多下;為他洗澡、穿衣、敷藥,數十年如一日。閑暇時,常愛芬推着丈夫到戶外透透氣,有人以為王麥軍是退休幹部,問他請保姆多少錢。“我們是兩口子!”常愛芬笑笑說。
有人說常愛芬命苦、日子苦,她擺擺手。“我能把他照顧好,沒有比現在更幸福的時候了。”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常愛芬15歲那年,母親去世,那時大姐在外工作,二姐嫁了人,排行老三的她早早當了“媽”,幫父親一起拉扯兩個弟弟長大,最小的弟弟當時才3歲。
“最苦的日子已經熬過來了,剩下的就都是甜了。”常愛芬說,外人看家裡有病人就言苦,但她認為夫妻相愛相伴就是幸福。“他現在是不能動了,沒法幫我,但剛生病還能活動那兩年,他主動幫我分擔家務,還學會了蒸馍、做飯。我在外面再苦再累,隻要想到他在家等着我,我就覺着知足。”常愛芬一邊說着,一邊給丈夫遞茶水。
老來有個伴兒,拌嘴也是甜
2018年年底,王麥軍因褥瘡住院治療一個月,從此輪椅也很少坐了。很快春節了,大年初一,外面很熱鬧,兩人卻躺在床上。
“你咋不出去轉轉?躺在床上幹啥?”王麥軍問妻子。
“外面有啥好看的?”常愛芬想了想說,“咱倆在家唱歌吧。”
常愛芬說,看到夫妻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她根本沒心思自己出去閑逛。每當想到丈夫自己在家孤孤單單的,她就想陪着他,哪怕說說話、唱唱歌也好。如今,她的活動半徑基本不超過3公裡,外出買個菜、買個藥也很快回家。
本來邀請記者來串門是王麥軍的主意,但聊着聊着,記者發現他話很少。常愛芬笑着說:“他呀,就是不愛說話,也不會說話,因為這我倆還生了不少閑氣哩。”她說,有時候拌拌嘴也是樂子。
“老伴兒老伴兒,就是老來有個伴兒。現在兒女成家立業,都很孝順,三代同堂,我挺知足的。”常愛芬說,在她心裡,“家”的分量有千斤重,有王麥軍在,就有家。
記者手記
常愛芬告訴記者,之是以同意丈夫邀請記者串門的主意,是因為她有點“私心”——不想說苦了,想說說他們的愛情。“但是說了半天,好像也沒啥浪漫的事兒。”常愛芬攤開手說。
記者問她聽過一首歌沒有,她問是啥歌,記者輕聲哼起那個旋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記者串門》欄目面向全市老年朋友征集線索:也許是您和老伴兒的“神仙愛情”,也許是您和老友的深厚友情,也許是一件令您終生難忘的小事,也許是過去一年的辛勞與收獲,也許您需要記者幫忙跑腿,也許您在生活中有了煩心事……歡迎您與我們聯系。
●記者 餘子愚 15194553610
●記者 謝娜娜 15637966566
(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謝娜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