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來自首師大附中的校園微調查:他們為啥喜歡國風音樂

3月26日,武漢歡樂谷國風次元節正式啟幕,百名古風少年全園布陣,演繹系列主題情景,開啟跨次元盛會。視覺中國供圖

編者按

國風音樂以其歌詞中優美的意象、清朗的意境、富有民族特色的韻律實作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得到越來越多中學校園中的年輕人的喜愛。國風音樂的魅力何在?到底有多少人喜歡國風音樂?帶着這些疑問,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記者團設計了一個小問卷在同學們中發放,回收100份左右有效問卷,并對部分同學進行深度訪談。調查中的資料也許并不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代表了部分同學的聲音。

---------------

國風音樂的魅力何在

調查中,絕大部分受訪同學認為,歌詞描繪的意境優美是自己喜愛國風音樂的原因。

國風音樂的言辭間蘊藏着的幾分詩情畫意,古與今一脈相承。往往幾句文字輕描淡寫,卻能使一番宏大的景象如卷展開,正是“亘古不變的春秋,美好從未被打破”。比如,“紅雨瓢潑泛起了回憶怎麼潛”,讓人流連在朦胧的江南水鄉;“西夏的眼淚 倒映着餘晖 剪影不破碎 百煉為精粹”,令聽者仿佛置身于閃着星光的沙漠之中;還有學生所熟知的“钿頭銀篦擊節碎 血色羅裙翻酒污”“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這些令青年學子馳騁想象,穿梭在千百年之前的風景與深情中,對經典文章的了解進一步加深。

問卷中,同學們填答了最喜歡的歌詞,結果發現,被同學們提及的那些歌詞71%是關于“愛”的。可見,國風音樂的魅力還在于能夠引起同學們的共情。

“亂世浮萍忍看烽火染山河,位卑未敢忘憂國,哪怕無人知我”,寫出了英雄的無聞與赤誠;“照耀天地萬物 夜如晝 純淨之心堅固 密不透”,透視着人的純淨與堅定。這些是血脈中流淌的家國情懷和尋根思想。“愛若執炬迎風,炙烈而哀恸,諸般滋味皆在其中”,描繪出那份熾烈與自在,是理想中愛情的模樣。

随着國風音韻,同學們與古人同呼吸、共心跳,一次次歡喜與感動、一個個小念頭随時間沉澱為強烈的情感共鳴。這些情感并不“高大上”,反而簡單純粹:對美的向往,對愛的探求,對羁絆的擺脫,對自由無憂無慮的向往……随着成長漸漸被稀釋的東西,音樂包容了它們,也讓年輕人有了情感的釋放。

共情之後便是沉思。不少受訪同學從精神上的觸動中迸發出熱愛的光芒。有同學從“休笑我休笑我命在朝暮之間,也敢隻手補天裂”想到稼軒“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油然産生敬意;“英雄過往,或斑駁在這朱漆的畫堂,但也在,這山高海闊天地蒼茫”,有同學以這一句歌詞縱觀中國古老的神話,将中華大地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的時空屬性交錯在獨特的思想坐标中,融會貫通;有同學了解到有些詩詞以吟誦的方式創作,其本身就是美妙的音樂;更有同學細細品味《萬象霜天》三段副歌三句詞三個層次,增添對大陸傳統哲學中的經典人生理論的感悟。

同學們對國風音樂的多元度熱愛最終指向了對自身的關懷。有人把它當作一把鑰匙,讓原本生疏的課文簡單易懂,拓展“同好者”的社交圈層;有人把它當作一扇窗,因為一首歌愛上一位古人,因為一支曲開始了解昆曲、學習國樂;有人把它當作一支話筒,叩問曆史的回聲;有人把它當作一個木匣,紀念不平凡的時光;有人把它當作一把鎖,守護内心逐漸迷失的初心。

在國風音樂中,少年在成長。

一名首都師大附中校友的留言令筆者感慨萬千:“‘将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當時一聽此歌,我就想到了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決絕,待故人再看我,料來此身已在燕園。終于不負所望,黃金台上,終得龍頭望,考上了北大,不負‘首師附’三字。”

國風音樂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化為當代年輕人的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風音樂的土壤

調查發現,同學們之是以喜歡國風音樂,最重要的原因是國風音樂的内容厚植于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古詩詞本身就是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詩歌本就是音樂。”一名同學在調查中說。當今世界連結為一個整體,彼此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都聯系非常緊密,是以國與國之間也出現了文化輸出與文化輸入的現象。“當身穿Lolita(一種服飾類型,主要風格為甜美,古典,哥特等——編者注)或cosplay(指扮裝遊戲,一般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遊戲及影視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編者注)的少年男女如潮水般湧上街頭,當大街小巷的電視裡都播着韓團打歌熱曲,歐美明星的唱片泛濫了整個市場,我們很難不感受到一種文化遭到侵蝕的危機感。”一位同學說,守護傳統文化的自覺在中學生心中蔓延開來,驕傲地投入到祖國優秀文化的懷抱,滋養内心深處的中國根。

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國家也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樹立人民文化自信。調查中,一部分同學表示自己是通過舞蹈、歌唱類綜藝節目了解到國風音樂的;有21%的同學因自己喜歡的音樂人和歌手而增進與國風音樂接觸。應該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風音樂的土壤,同學們期待有更多國家層面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推薦和推廣。

随着資訊時代的科技東風,國風音樂的傳播途徑也更多元更發達。

網絡為文化傳播搭建新平台,調查中,大多數受訪同學是從社交媒體和App推薦上了解到國風音樂的。不少同學表示,很多音樂軟體在首頁上加入了“國風音樂”這一獨特的版塊,随後,這些音樂被懷有中國傳統文化熱愛的粉絲刷上了“飙升榜”“熱歌榜”,這也讓國風音樂被更多的人聽到了。

同時,借助科技,國風音樂不隻拘泥于演唱,而是演變出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從加入電音、搖滾樂、戲腔元素等音樂自身的改變到開展虛拟歌手全息投影、AI歌手無參合成技術等音樂“演唱”形式的改變,這些無不吸引了追新求異的年輕人的眼球。有同學在談到國風音樂《囍》時說:“這首歌運用了十分反傳統的寫法卻營造出了類似大陸傳統戲劇特有的氛圍,傳統樂器和電音制作的結合恰到好處。”這些新技術讓中國5000多年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台上煥發了光彩,也讓人們意識到古老的文化和藝術形式并不古闆老套,反而曆久彌新。

調查中,很多同學們表示,國風音樂在新時代的奏響,是複古,亦是傳承,更是中華文明之血脈絲絲不斷的最好證明。它之是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既是時代潮流的必然性,也是千萬音樂人用熱愛和夢想澆灌的結果,這口氣不會斷、不能斷。

(指導老師:周璇)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記者團 鄧羽涵 劉子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