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圖像高清、視訊講解還能無死角觀看,虛拟博物館會取代線下展覽嗎

原本計劃五一假期前往敦煌莫高窟的市民秦先生,因為疫情一個多月守在位于漕寶路上的家中,“好在文博資源數字化進展很快,在家裡也能找到不少文物資料,有些資源和服務比現場看還要周到。”

近年來,國内外各大博物館紛紛将館藏資源數字化轉化并向公衆開放。借助數字技術,一些文物和藝術品甚至能展示出背部、底部乃至内部等展出時不易被觀察到的細節,就連文創産品也由原先的冰箱貼、水壺或是雪糕朝虛拟數字藏品NFT邁進。

看起來優點多多的虛拟博物館,有朝一日會替代線下展覽嗎?

不到博物館亦能享受豐富文博資源

受疫情影響,上海博物館已于3月10日起臨時閉館至今。就在閉館之前,上海博物館為迎接今年建館70周年策劃的大展之一“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剛剛開幕。不過在上海博物館的網站上,參觀者依然可以看到這場展覽中的多件文物。

例如此次展出的南宋時期《王文公文集》,通過電腦螢幕能将文集頁面放大,觀看其中的細節。“紙制文物展覽的限制條件很多,燈光不可能太亮,展示角度也有限制。”秦先生說,通過網絡則将文物的細節完整呈現。

即使在博物館展廳看《王文公文集》實物,也很難比線上版更清晰(圖檔來源:上海博物館網站)

不光是高清圖檔。上海博物館還為其中100件文物制作了100集導覽視訊。在“學習強國”平台上,點開“景德鎮窯五彩雲龍紋罐”,就能聽到上海博物館講解員袁子儀娓娓道來這件文物的工藝和特色:“基本色調以紅黃藍綠紫五色為主”“花紋圖案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中低溫烘燒而成”。瓷器上的花紋也在變化,“元末明初較粗犷豪邁的龍紋形象,逐漸發展成俊俏灑脫的風格”“主要有戲珠龍、團龍等形式,多與祥雲、寶珠、花卉等圖案配合”。

将館藏文物數字化并線上公開展示,或将常設展覽、重要展覽以VR形式再現,正逐漸成為國内外各大博物館的“标配”。

在上海博物館網站上,“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隔扇畫展”“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侖”“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等此前曾吸引大批市民排隊欣賞的展覽,都得以複制保留。在三星堆博物館的VR展廳,參觀者可以感受獨自面對青銅神樹的神秘感。而在敦煌研究院的網站上,也能轉動滑鼠全景式漫遊整個窟内壁畫。在建國西路上擁有自己設計工作室的袁先生是博物館網站的常客:“除了動滑鼠不如腳走起來那麼順,這些線上展廳就是完整複制了線下展覽。”

線上展陳“角度”更刁鑽

雖然沒能前往敦煌,但秦先生還是陸續在家再次欣賞了敦煌莫高窟的諸多文物。“現場參觀受到光線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細節其實是看不到的,還有些地方出于保護遊客無法參觀。”秦先生坦言,從“觀賞文物”的角度,線上資源甚至比實際參觀感受更好,“比如洞窟壁畫,有些遊客會帶着望遠鏡看;但在網站上,這些數字化的壁畫可以放大,就連神像上的衣服褶皺線條都能看清楚。”

線上資源可以放大看到敦煌壁畫中人物衣服褶皺線條(圖檔來源:數字敦煌網站)

不光是敦煌壁畫上的衣服褶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數字化文物中,部分文物影像已經制作出3D版本,轉動滑鼠即可看到文物的各個角度:無論是口徑53.5厘米的镬鼎的足底,還是通高50.5厘米的長枚甬鐘内壁,這些在實物展覽中根本“不可能”看得到的角度與細節,都得以完整呈現。

而讓許多參觀者更津津樂道的,則是研究人員的專業導覽。去年開幕的“東西彙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雖已閉幕,但線上卻邀請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副研究館員陳潔,講述“把中國瓷器放到歐洲的環境下講述”的策展創意。上海博物館臨時閉館後不久,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也曾為觀衆線上導覽。而在2020年疫情期間,包括故宮、布達拉宮、大英博物館、凡爾賽宮和盧浮宮在内的國内外著名博物館,紛紛推出過“雲導覽”,專家們介紹了不少容易被參觀者忽略的細節。

“館長為你做導覽,多少博物館能常态化?”秦先生坦言,他關注的許多博物館雖然也推出過不少線下專業導覽或研究活動,但每次參加人數都限制在幾十人,名額基本都是“秒殺”。“但是線上導覽解決了一對多的問題,而且互動提問等環節從技術上來說也不是障礙。”

我們還需要進入博物館嗎?

既然虛拟博物館有這麼多優勢,那麼我們還需要走進真正的博物館嗎?記者走訪了多名文博愛好者,得到的回答全部是肯定的。

“無論電腦、手機上的資源多麼豐富,都無法替代實物呈現在眼前的震撼。”袁先生坦言,文物的尺寸等因素直接影響觀感:“就算線上的資料明确标注了三星堆的青銅神樹是3.96米高,我們做設計的也能想到大概比普通住宅層高再高一些,但對着螢幕永遠不會有看到實物時的萬千思緒。”

意大利龐貝古城遺址(圖檔來源:新華社)

“很多旅遊景點的明信片其實比實地好看,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旅遊?參觀博物館是同樣的道理。”曾在旅遊行業工作12年的施女士每次出遊必參觀當地文博機構,“這些文物是真實的曆史見證者,面對它們能勾起對曆史與未來的暢想,這是線上資源無法替代的。”施女士記得自己在意大利、希臘、高棉等地旅遊的感受,“文物放進博物館妥善保管,但遺址遺迹上會放回複制品。當這些文物的形象回歸所處環境,能再現曆史場景,給人沉浸式感受;在博物館中凝視實物,則會激發起對曆史的思考。”

秦先生則認為線上資源與線下參觀是“互為補充”:“我的經驗是第一次參觀往往十分震撼,回來後惋惜還有這麼多細節沒看到。如今能在網上看到很多細節,又讓我想再看看實物,和這些線上資源對照着看。”他坦言,等疫情結束,他依然會前往博物館實地“打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