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将有1076萬畢業生進入社會,這個史無前例的數字讓許多人對畢業生的就業産生些許擔憂,但憂愁并不屬于所有人。
據媒體報道,晶片行業今年照例掀起校招大戰,畢業生年薪被擡至45萬,在2020年,這個數字還是25萬。幾年前,類似的熱潮也曾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演,2018年,AI方向畢業生的年薪也曾經觸及30萬,且人才缺口依然十分大。
熱門行業之外,一些小衆職業的畢業生也很搶手,比如,乳品工程、烹饪與營養教育、食用菌科學與技術、草坪科學與工程、香料香精技術與工程、馬業、智慧農業等。
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去西部、東北地區的基層公共部門就業。西安交通大學2021屆畢業生中西部地區就業人數比例達49.61%;中國政法大學的畢業生則有271人選擇到西部和基層機關工作。
形勢、行業、區域三個就業次元描繪了一幅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圖景。與前輩相比,當代青年的職業選擇更加多元,其身後是正在不斷發展的經濟和愈加豐富的産業結構。
而年輕人們的去向,往往是行業興衰更替的指向。
農業“晶片”與牧場裡的年輕人
雖然不像AI行業那樣備受矚目,但中國的農牧業其實也面臨着自己的”晶片“問題,有問題就有機會,尤其對于那些選擇了牧場的年輕人。
在認養一頭牛自建的河北康宏牧場,2000年前後出生的吉文亞、程茂鑫、王曉昆已經成為身肩重任的牧場養牛人。
1999年出生的年輕女孩吉文亞喜歡小動物,是以念職高時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了冷門的畜牧業。畢業進入牧場工作後,發現牧場既不像廣告中“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樣詩情畫意,也不似長輩想象中的污水橫流、氣味沖天。
現代牧場是農業與工業的結合體,奶牛們生活在科學設計的牛舍裡,吃着動物營養學博士們調配的飼料,每天的健康名額都被智能系統記錄着。曾經的農業問題被細化為一個個科學流程:吉文亞所在的品控部門每天需要對牛飼料、牛群健康、以及即将發車的牛奶進行檢測,保證牧場裡運送出去的鮮牛奶一切達标;飼料部的程茂鑫要保證奶牛吃的每一口口糧都精粗比例穩定、營養濃度一緻;繁育部的王曉昆則肩負種源自主培育的重任。
牧場雖然遠離繁華都市,但吃住全包及足夠的成長空間,給予了年輕人們令人羨慕的自由:工作生活相平衡,不用憂心35歲危機。入職不到三年,吉文亞已經從不被家人了解的小白,變成了家族裡收入最穩定、可觀的年輕一代,在專業能力精進的同時,也在實踐中提升管理的藝術。
吉文亞們并非個例,伴随農業産業不斷發展,畜牧獸醫方向吸引了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
公開資料顯示,專科畢業生畜牧獸醫的就業率達到了100%。牧場的年輕人未必能獲得晶片行業年輕人們一樣關注的目光,但從崗位價值來看,并無本質差别。奮鬥在解決晶片卡脖子問題的青年人,在為國家的科技自主和資訊安全而努力;而專注于牧場工作間的青年人,則在為普通人餐桌上的牛奶負責。
實際上,聽上去了無新意的農業同樣蘊藏着諸多核心科技。
鮮少有人知道,大陸奶牛規模化牧場凍精的進口量在90%以上,使用國産凍精僅占10%。“試管奶牛”這項技術,在奶業發達國家的産業化應用長達10年,大陸目前還未跨越長達20餘年的研發期,而奶牛良種是奶業生産的根基,直接影響到行業的核心競争力,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曾表示,“在現代奶業發展政策中,抓好奶牛品種遺傳改良和種質資源創新利用是首要工作。”
要提高大陸奶牛育種的競争力,涉及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遺傳評估等一系列極具科技含量的事情,奶牛育種看似是一個農業問題,實質是一個科技問題。
奶牛育種隻是乳業系列鍊條中的一環,在牧草、飼養等産業鍊諸多環節,還有許多難題需要攻克,許多功課需要補齊。這些功課做得好不好,真正決定國内乳業的競争力和發展潛力,影響每一位消費者喝到的每一滴奶的品質和味道。
畜牧業也有令人追求的星辰與大海,養好一頭牛的價值,不比做産品、做晶片小,它事關中國農業的核心競争力,事關國人的糧食安全,大有可為,優秀人才加入農業事業同樣可以實作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養牛人,一個品牌的六年叙事
源于種種刻闆印象,農業很難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求職的首選——名校學生養豬屢被熱議便是展現。但最近,一場“全國招募養牛新青年”主題的活動卻吸引了諸多關注。
5月4日,認養一頭牛釋出了一組宣言海報,以養牛人的身份抛出了“養牛新青年”這一主題。随後又聯合新華社用戶端釋出《我們這一代》視訊,以回顧中國百年的進步和變化為線索,向公衆展示了中國農業的進步。
5月5日,認養一頭牛順勢聯合新青年和獵聘,推出了“全國招募養牛新青年” 專場直播,号召大家關注中國農業,并為牧場招募人才,在1個小時的直播中便收獲了近千份履歷,場觀人次更是達到了3萬多,同時還在微網誌發起話題,關聯了獵聘,海爾,釘釘,格力等20多個品牌參與讨論話題,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把牧業的種種細節做了呈現,吸引了大量關注。
認養一頭牛的這次籌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事件營銷。事實上,在過去的六年,它們始終在延續“養牛”這個不變的主題,而這次更是站在了中國農業的視角。
在官方推文中,認養一頭牛寫下,“希望借這個契機讓更多有志青年關注中國農業”、“彙聚一個又一個年輕的養牛人,推動中國農業一點一滴的新進步”。
人才是一個産業發展的基礎,當農業生産的技術水準提升之時,農業的人才儲備也需要比對增長。
然而,并不是每一個牧場都能如此幸運地集聚到足夠人才,農業整體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根據《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調研結果,截至2020年,全國不同規模的畜牧企業都存在人才缺口,未來幾年,高職專科以上人才缺口數約為28萬人,中職人才缺口數約為10萬人。
與熱度相比,推動大衆尤其是年輕人對中國農業的認知,才是認養一頭牛策劃此次活動的核心所在。
奶牛育種,是農業更是科技
盡管大衆對農業仍存刻闆印象,但實際上現代農業早已不是人們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苦兮兮從地裡刨食的樣子。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同樣需要足夠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在認養一頭牛位于河北的康宏牧場,繁育團隊應用OPU-IVP技術(奶牛體外胚胎移植技術),培育良種,實作擴大奶牛優質基因。通過與專業的檢測公司合作,采摘牛毛,采血樣,過去兩年裡持續給3600多頭奶牛做基因檢測,篩選出了高産的牧場頂級奶牛。這項工作不僅成本高昂(一頭奶牛的基因檢測費用高達360元),而且難度不小——優選之外,還要優配,從供體牛中盡量多采卵,與優質公牛的精液經體外受精,確定牛胚胎的優質。
00後年輕人王曉昆每天的工作是巡視牛群,将那些13月齡以上、身高體重都達标的發情母牛找出來,幫助它們人工授精。這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2021年,王曉昆配種了一千多頭牛,成功産下六七百頭牛。剛下完犢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打耳牌,他隻能通過毛色在3000多頭牛裡找出自己的小牛。
這些小牛決定着牧場未來牛群的産奶量和品質。
圍繞奶源育種的持續建設已經顯露成效:在2019年的奶牛年單産中,康宏牧場的單産已經突破了13噸,遠遠超過了國内的平均值(根據《2020中國奶業品質報告》,2019年全國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産7.8噸,同比增長0.4噸,其中規模化牧場的單産水準達到9.5噸)。其牛奶平均蛋白質含量高于3.3g/100g,體細胞數低于20萬/ML,細菌總數低于3萬/ML,微生物數低于2萬CFU/ML,不僅超過國家标準,也高于歐盟标準。
王曉昆們的工作,幫助中國牧業的“晶片”種源品質往前進了一大步。2021年12月,王曉昆所在的認養一頭牛的牧場,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繼續為培育中國人自己的核心優勢奶牛種源而默默耕耘。
投入資源呼籲大衆尤其是青年人關注農業的認養一頭牛,正是因為摸透了行業,洞悉了本質,是以了解人才、科技對牧業的重要性,而更新大衆對行業的認知,是幫助産業吸引人才的一種方式。
目前,認養一頭牛已經建成了7座牧場,6座通過了GAP一級認證。其中康宏牧場在2021年被評為國家核心奶牛育種場,在全國幾十萬牧場中隻有6座獲此殊榮。
将功夫下到産業鍊上,呼籲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農業事業,這是認養一頭牛擁有長期發展戰略眼光的展現,也是近幾年能在乳業站穩腳跟、獲得市場和消費者青睐的原因。
當産業踏實做事推動行業向前之後,農業将為更多人才提供施展的空間,大衆的刻闆印象将被糾正,更多年輕人将投身于此,他們将成為推動行業進步的主力,也将決定中國農業未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