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廠中年人新流行:精準逃頂,下場創業

王龍剛出來創業,就在短短半年内拿到了兩輪來自一線機構的融資。

但回過頭看,一方面是因為他自己精準地抓住了資料庫當下這個熱門的細分賽道,另一方面,還是因為他離開的時機,正好是騰訊雲增長乏力的開始。

為什麼這麼說?王龍提及,“我離職時騰訊的股價還是780,很多人說我精确逃頂,但我其實沒有想那麼多。任何公司都會有自己的起起伏伏,公司待我也不錯,我隻是感覺自己面臨着天花闆,需要做出改變才能實作自我成長和自己的夢想,是以選擇了離開。”

在創辦矩陣起源之前,王龍曾騰訊雲原副總裁,負責管理大資料和 AI 相關的産品和服務。他具有多年中、德、美三國工作經驗,曾就職于eBay、西門子、VMware等跨國公司。

這或許是一位連續創業者的直覺。但更多的投資人也發現了這一事實,“我今年差不多已經見了近三十個大廠背景的創業者,至少是P8plus以上,位元組3-1以上職級的人。”雲啟資本執行董事韓義如此說道。

另一位企服行業的早期投資人王涵也告訴我,“現在确實出現了一個增多的情況,相比于我自己做投資的前幾年,最顯性的是國家反壟斷後大廠發展不如預期,包括裁員、在二級市場的股價的表現不理想等等,那麼大家就會覺得還不如出來做點事情。”

主動出走

“現在從大廠出來創業的,我覺得分為兩種人,一類是偏職業經理人,他們目标比較清晰,在大廠裡看中高title,高收入;另一類确實是有夢想,要實作一個夢想,創造一些價值的人。”一位投資人總結稱。

“雖然是剛開始出來創業,但很久之前這個想法就已經醞釀了,整個時間持續了半年到一年。”矩陣起源創始人王龍談到。除了個人原因,在王龍看來,時機也已經到了。

選擇這個時間點出來創業,在王龍看來核心原因有兩個:錢和時間都準備好了,甚至可能就一個問題:錢。

首先,基礎軟體的成長周期很長,要做出一個好的産品,并在市場上展現價值,再回報到投資人和創業者這裡,都是以十年計算的。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在國内有很好的C端市場時,很多人是不太願意做B端或者基礎軟體市場的,因為投資回報周期太長,投資人沒有動力,市場也充斥着拿來主義,久而久之,基礎軟體的受重視程度受到了限制,也沒有發展的土壤。

最近幾年因為各種原因,大家對基礎軟體關注和重視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并且在行業和技術發展的趨勢上,也出現了不少新的機會,市場和使用者對基礎軟體的價值也有了更多的認可,進而願意做長期投入的資金也變得多了起來。

作為第一波從大廠出來做資料庫的創業者,矩陣起源也拿到了不錯的融資和估值。先後拿到了由五源資本領投,險峰長青、源來資本和微光創投跟投的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以及由鐘鼎資本領投,五源資本,險峰長青和基石資本跟投的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同樣,從阿裡出來的Rocky也選擇在去年加入創業大軍,創辦了未斯科技。

作為一個早期就看準了RPA賽道的人,Rocky認為國内第一批RPA廠商已經完成了對市場的教育過程,在新的IT架構下,現在是一個不錯的創業時機。另外,阿裡雲的RPA産品在0~1階段也是由他主導的,隻不過在阿裡内部隻是一個小團隊在做,各方面的資源也比較有限,一些想法和業務很難展開。

在賽道的選擇上,Rocky選了一個目前玩家較少,比較冷門的國際物流領域。在他看來,做大而全的東西并不适合未斯科技的規劃,他們更傾向于做切入口小,更加貼近行業和使用者的,能夠帶來更大價值的細分行業。

或許正是因為切口夠小,是以未斯的産品已經在物流領域快速完成了商業模式的驗證。據悉未斯的注冊使用者已經突破3000個,有了幾百家的客戶,并于去年底獲得了由元璟資本領投,良倉基金跟投的千萬人民币天使輪融資,在今年更是獲得了位元組跳動的投資。

雖然王龍和Rocky都在強調是由于自身遇到發展瓶頸才選擇的離開,但一個事實是,我們看到,阿裡、騰訊這些大廠在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上漸漸慢了下來。

談及這場創業風潮背後的原因,不少從業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廠經濟并不是像前兩年那麼好,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第二,網際網路大廠也到了青壯年轉型期,就像2005年的微軟一樣。大廠裡級别比較高的管理層,也從前些年的“想幹嘛幹嘛”變成了“想幹嘛幹不了啥”的情況。而這之中有些人與其躺平,不如選擇出來創業,畢竟外面的錢也不難拿,還能有成就感。第三,最近幾年上市的開放程度比較高,容易讓創業者産生上市太容易的錯覺。

另一個阿裡系的創業者就告訴我,“我當初去阿裡的時候,就是想做數字化轉型,如今在阿裡推不動了,發現了瓶頸。而這個瓶頸,其實是跟中國數字化的産業能力相關的,我們需要承認跟美國全社會的數字化産業能力還有差距。”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也談到,“平台型的大廠在早期走得很快,因為它主要服務網際網路公司,這些公司在使用數字化技術時,是無屏障,自然獲得的,其商業模式跟數字化之間也是無縫連接配接的。其實,在中國産業裡的大企業都還沒有實作跟數字化技術的無縫對接,大企業在使用這些技術時是有門檻的,同時在業務層面也面對很大的挑戰。”

在一些創業者看來,目前中國的數字化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需要到産業裡去推動數字化,而不是隻依靠平台來推動數字化。那麼就需要之前坐在平台型公司裡讨論數字化轉型的人,走出來。

是以在他們選擇時,首先會尋找一個在數字化重塑方面能夠有巨大價值回報的産業;其次這個産業的數字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有重塑和提升的空間;第三,希望這個産業的數字化趨勢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共識和支援。

另外,由于在大廠的曆練和積累,這些管理層能夠比絕大多數創業者在産業環境、政策引導和行業影響方面更具優勢,能夠有更深層的了解,同時不至于大方向出錯。

當然,他們的這種背景也不全是優勢,這之中很多人其實并不具備或者不擅長做0~1,因為在之前的企業中,他們更多是帶大團隊作戰。

另一個衆所周知的原因是,如今資本市場的寒冷。對此,不止一位創業者談到選擇了大衆認為的危機時刻,往往隻需要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到機會。這個時候創業成本也是很低的,機會成本也是很低的。

誰是投資人眼中的稀缺物種

從投資人的直覺感受來看:“今年的話,位元組出來的人比較多,去年是阿裡出來的人比較多,在創業市場,阿裡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們自己有一個圈子。騰訊系中遊戲業務跟廣告業務出來的人完全不一樣,騰訊雲的人身上沒有騰訊的烙印,反而是咨詢公司的色彩會多一些。而飛書出來的人的特點就是比較年輕,做的事情也比較産品思維。”

王龍坦言,作為一個在數字化領域從事工作二十年之久的人,他經曆過很多大公司的起起伏伏,經曆過很多行業的周期變化。其實每一個行業上升下降,大浪淘沙時,都會有這種從大廠出來的創業熱潮,美國是經曆過很多輪的,這不足為奇,也是正常的。中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了二十幾年,大廠聚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再遇到這幾年的大趨勢,機會多變化多,選擇創業的人自然也會多。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當下的資本環境中,真正的高層從大廠裡出來創業,依然是不差錢的。

一位不願具名的創業者談到,當投資人知道他要出來創業,很多人主動找上門來,願意給錢。王龍也表示:“至少前兩輪的投資人都是主動來找到我們進行溝通,然後選擇投我們的。”

但對于投資人來講,其實最關注的并非是創業者的背景,而是更關注這個産品和業務的天花闆到底有多高。

談及大廠背景帶來的利弊,Rocky說,很明顯的一個感覺是投資人不會擔心在産品和技術方面的事,畢竟之前的經驗已經證明了團隊在産品化上0~1的能力。不過投資人會特别關注産品是否能夠快速落地,跑通模式,這是很多大廠創業者之前的經曆空白。

據悉,現在市面上最稀缺的創始人是他身上兼顧了技術跟跟市場,他既懂技術又有商業化的思考跟能力。

在頭部機構,雙方基本上聊個一輪到兩輪,就能确定投資意願,而且天使輪的價格也不會特别便宜,美元基本要奔到一個億到兩個億美金往上,如果是人民币的案子,基本上也要奔到三個億人民币。

飛輪科技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日前飛輪科技宣布完成超3億元的天使輪和天使+ 輪融資,投資方中不乏IDG資本、紅杉中國這樣的頂級VC 。我們通過跟創始團隊交流發現,其創始人連林江在百度期間不僅負責技術和産品,他還深入多個行業進行了商業化探索。

王涵告訴我們:“我們并不是會單純的看好,一個技術極客或者是行業内的大牛,大多數這樣的技術創業者走到商業上的時候往往是不成熟的,反而他覺得自己某個單點的技術特别牛。”

相反,雖然現在大廠有些勢微,但它還是為中國整個數字化行業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比如做實時分析引擎的,從盒馬出來做供應鍊排程的,這些都是在大廠業務場景裡曆練過的,這樣的技術是最有生命力的。

此外,她還談到,他們的特點是非常了解業務跟技術的結合點,因為像阿裡雲的很多中間件,或者資料庫産品,都是要對外進行商業化的,是以他們自己也是要去跑客戶。

在選擇時,投資人心中早已對創業者有了清晰的畫像,不止一位投資人談到,他們會更喜歡這樣的人:自己從前是個很優秀的技術人才,帶領團隊從0到1到n,又經過了市場上商業化的洗禮,非常了解客戶的需求,雖然現在可能不在技術一線,但在整個産品方向的把握上,客戶需求的分析,或者說對于客戶需求的結構,能夠很好地把握節奏。

大廠到底香不香?

除了上述提到幾家公司,更多的人也确實在源源不斷拿到更多的融資。

這其中,随手一列,2021年5月由螞蟻集團原高管周衛林帶隊,創立Aloudata大應科技,并在3個月後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獨家投資;2021年6月,釘釘創始人陳航從阿裡離職創立了兩氫一氧。兩氫一氧是一家跨境電商領域的技術創業企業,目前已完成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元璟資本。

不過,這些高管創業的項目,都不是一兩年内可以看到市場化效果的賽道。他們往往都是拿了天使輪或者天使+輪融資後,便開始消失在大衆的視線,然後在各自領域,可能是開源社群,可能是細分賽道,逐漸嶄露頭角,并期待在市場上立足。

然而,這兩年并不是每個有大廠背景的創業者,都能像王龍和Rocky這樣得到資本的青睐。

對于創業者來講,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時機的選擇往往決定了創業的終局。說到底,創業是一門需要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的藝術。

目前環境并不好,隻是很多基金還是在瘋狂的投,也是被情緒帶動了,這就給這些創業者造成了錯誤的認識。

韓義就補充道,“這輪見的很多人在一些本質問題上還沒想清楚,可能也是時間比較短,這是我的一個直覺感覺。”

有投資人指出:現在很多這樣背景的創業者,都把創業這件事想得很簡單,甚至有點趕鴨子上架似的,有些人可能是被優化掉的,覺得創業是個新出路,融不到錢可能就不幹了,再繼續去找工作。

其中還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可能隻去大廠待了兩年,去的時候公司發展比較好,處在舒适區,職級也比較高,但也沒有打過仗。

他們有一個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會把交易、流量都給加進去,當然他們的缺點也很明顯,是沒有商業化的邊界認知,他們原來可能不承擔這樣的職責。

這些人創業項目的切入點也是五花八門,一種是跟自己之前的業務有相關性的,比如本地生活或者餓了麼出來的人,會做一些偏品牌供應鍊、門店數字化管理的項目;比如盒馬出來的人可能做新品牌的數字化營運等等;

比如從雲業務裡出來的人,有的會做一些資料庫、數倉,湖倉一體的項目,有的會做一些協作工具。因為去年美國的幾家創業公司估值都到了百億美元,是以也帶動着中國VC的情緒,當然還有一些特立獨行的人做的業務跟他的背景沒有關系,這些人更有特色一點。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做工具類産品的公司,創業成本比較低,不過,如果是一些數倉的項目,成本還是挺高的,不是誰都敢做的。

那麼,這樣一來,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面對這樣的創業者,多少會有些沒底。

一位投資人更是直言:“我覺得這兩年的創業者過于投機,有的時候創業可能要堅持很多年,他們沒有這種心理預期,覺得自己三五年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可能三五年剛剛開始,是以感覺還是不太踏實。”

雖然見了很多大廠背景的創業者,但能夠讓投資人出手的還是少數。“去年投過兩三個就這種大廠出來的,今年還有兩個在交割的過程中。”

(文中的王涵為化名,文/張雪 編輯/張麗娟 來源/投中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