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第八號當鋪

1、馬六甲海峽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馬六甲海峽地圖

馬六甲海峽:是緬甸海裡的東南狹長海域、連接配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所屬的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王國的南部,面積為65000㎞²。海峽長度為800千米,狀似漏鬥,其南口寬隻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度尼西亞的沙璜市和泰王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是緬甸海裡的東南狹長海域,東南端通過新加坡海峽連接配接中國南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配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的著名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是以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裡運往國内的。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它是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裡運出。由于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配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裡。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為25-27米。

航道最窄處在東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淺灘處,寬約5.4公裡。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可航吃水20米的巨輪。兩岸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海灘,淤積旺盛,東西海岸線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島,便于船隻停泊。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隻通過該海峽。

2、蘇伊士運河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蘇伊士運河地圖

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是亞洲與非洲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亞非與歐洲間最直接的水上通道(見區位圖)。運河西面是尼羅河低窪三角洲,東面較高,是高低不平且幹旱的西奈半島。在運河建造之前,毗鄰的唯一重要聚居區隻有蘇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鎮基本都在運河建成後才逐漸發展起來。

從地形上說,蘇伊士的地形并不相同,有三個是淺而充滿水的凹窪:曼劄拉湖和提姆薩赫湖和苦湖,後者雖然有大小之别卻形成一片不斷的水域。蘇伊士運河穿過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印度洋。地峽是由海洋沉積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時期積存的砂礫、尼羅河的沖積土(尤其在北部)和風吹來的沙等構成的。在地峽處開鑿運河,溝通洋或海,能節約海上航程。

蘇伊士運河是條無閘明渠,其全線基本為直,但也有8個主要彎道。運河自北向南貫穿四個湖泊:曼劄拉湖(Lake Manzala)、提姆薩赫湖(Lake Timsah)、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小苦湖(Little Bitter Lake)。兩端分别連接配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紅海邊的蘇伊士城。

從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燈塔:19.5千米;從等候區域到南入口:8.5千米;從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亞:78.5千米;從伊斯梅利亞到陶菲克港:83.75千米;提速區的長度:78.00千米。

水面寬度(北/南):345-280米;浮标之間的寬度(北/南):215-195米; 運河深度:22.5米;最大船舶吃水允許值:18.8976米;交叉區域:4800-4350平米;最大噸位:21萬噸;滿載油輪的限速:13千米/小時; 貨艙船限速:14千米/小時。

3、霍爾姆斯海峽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霍爾木茲海峽地圖

霍爾木茲海峽(Hormuz Strait)位于亞洲西南部,介于伊朗與阿拉伯半島的阿曼角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伊朗人稱之為波斯灣,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拉伯灣),形似人字型,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形似人字型,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霍爾木茲海峽,由于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結果增大了海峽内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于阿曼灣,産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重要交通樞紐。

霍爾木茲海峽,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裡,最狹處隻有38.9公裡;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 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海峽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幹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幹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隻300毫米,結果增大了海峽内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

4、台灣海峽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台灣海峽地圖

台灣海峽,是中國大陸與台灣島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西起福建省沿海,東至台灣島西岸;南北界線有多種說法,一般标準是:南起台灣南端貓鼻頭~廣東南澳島之間的連線,北至台灣北端富貴角~福建連江北茭的連線。

台灣海峽NE向縱向延伸,長約400公裡,面積約9萬平方公裡。南寬北窄,南口寬約400公裡,北口寬約200公裡,北部最窄處為130公裡。

台灣海峽,是貫通中國南北海運的要道,處于中國東海大陸架上,地形起伏不平,平均水深約60米。海峽位于亞熱帶、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受黑潮影響,海峽水溫較高,鹽度和透明度較大、風浪較大。

台灣海峽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漁場之一。鲯、鲔和鲨為這裡三大漁産。海峽底部富集油氣資源,還有钛鐵、磁鐵、金紅石、獨居石和锆石等礦,品位高,儲量大。

海峽兩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地。秦置閩中郡,三國時吳國設建安郡,并派兵到台灣,北宋置福建路,并開始對台灣編戶管轄,元設立福州、泉州2個行省。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增設台灣府,屬福建統轄。1885年,台灣府單獨設省。辛亥革命後,均置福建省。清光緒年間中日甲午戰争中戰敗,據中日《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及澎湖于日本,直到1945年台灣光複,台灣及澎湖列島重歸中國版圖。

由于台灣海峽兩岸都是中國領土,且海峽寬度在200海裡以下,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台灣海峽水域除了兩岸12海裡以内的“領海”外,大部分為中國的“專屬經濟區”。

5、直布羅陀海峽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直布羅陀地圖

直布羅陀海峽西端,在北部的特拉法加爾(Trafalgar)角與南部的斯帕特爾(Spartel)角之間,寬43千米;海峽東端,在北部的直布羅陀岩赫丘利斯柱與南部的休達(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飛地)正東的阿科(Acho)山之間,寬23千米。海峽是北非阿特拉斯山與西班牙高原之間所形成的弧狀構造帶的一個缺口,平均深度365米。海峽風向多為東風或西風,從北方進入西地中海的淺冷氣團,往往成為低層高速東風穿過,當地稱為累凡特(levanter)風。從大西洋有流速為2節的表面洋流向東經過海峽流入地中海,其流量大于在深約122米向西流動的較重、較冷的較鹹的洋流,是以海峽的存在使地中海避免成為一個萎縮的鹽湖。赫丘利斯柱是古代世界西端的象征。由于海峽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經濟價值,早期為大西洋航海家所利用,至今仍然是經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導航路。

直布羅陀海峽 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間。是連接配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該峽最窄處僅13千米,其西面入峽處最寬,達43千米;最淺處水深301米,最深處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約375米;自大西洋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為每小時4千米。早年它就被大西洋航海家們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探險船隊曾頻繁地通過這裡而到達大西洋。今日的直布羅陀海峽仍是大西洋通往南歐、北非和西亞的重要航道。

6、土耳其海峽

世界六大兵家必争之地

土耳其海峽地圖

東北端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端為達達尼爾海峽,兩海峽之間是土耳其内海馬爾馬拉海。兩岸主權均屬于土耳其。

冷戰時期,美蘇均将黑海海峽确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戰後,北約仍視黑海海峽為歐亞大陸的戰略要點之一。

土耳其海峽原是沿斷層線侵蝕的古河道,後地殼下陷、海水浸沒而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