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正常地貧基因檢測正常,卻生出罕見地貧患兒

随着出生缺陷幹預和重點人群孕前正常篩查地貧基因,廣東作為地貧大省,正在通過技術手段有效減少地貧新生兒的出現。可對于來自肇慶的小孫夫妻而言,他們産前明明已經通過了正常地貧基因檢測,卻還是生下了一名重度地貧女兒。

經過廣東省生殖醫院免費基因檢測,這才從夫妻倆各自攜帶的罕見基因中找出端倪。妻子攜帶的罕見基因和丈夫攜帶的罕見基因(與妻子的不同)都遺傳給孩子後,互相作用影響,随即讓子代成了重度地貧。“必要時,夫妻雙方需進行全面的地貧基因檢測。”醫院優生遺傳首席專家鄭立新教授表示。

什麼是地中海貧血?

據悉,地中海貧血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緻死、緻殘的遺傳性血液病。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廣東省戶籍人口地貧基因攜帶率約為16.8%,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1名攜帶者。另外,廣西、海南、四川、湖南等地也常見。

輕度的患者(也稱地中海貧血攜帶者)沒有臨床症狀,對自身的健康也不造成危害,要通過篩查才能被發現。中重度的患者有貧血症狀,臉色灰暗、渾身乏力,個體發育慢,肝脾腫大,大多數要靠輸血來維持生命。有些重症類型導緻胎兒水腫,往往胎死宮内或出生後死亡。

地中海貧血呈常染色體隐性遺傳。根據基因缺陷類型的不同,地貧主要分成α地貧或β地貧。若夫婦雙方為同一類型地貧基因攜帶者,則有25%機率生出中/重型地貧患兒,25%機率生出健康的孩子,50%機率生出地貧基因攜帶者。

媽媽正常地貧基因檢測正常

卻生出重度地貧兒

5月8日是第29個“世界地貧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關愛地貧兒,一起向未來”。為開展地中海貧血防治科普,提高公衆優生意識和健康素養,廣東省生殖醫院優生技術中心遇到的小孫夫妻案例就特被有科普意義。

小孫夫婦來自兄弟城市,2018年初自然懷孕生下了大女兒後,2019年小兒子又降生,兒女雙全,讓這個幸福的家庭更是喜上加喜。

然而,2020年開始,小孫夫婦發現2歲的女兒肚子越來越大,臉色晦暗,生長發育遲緩。帶到醫院檢測發現肝脾腫大,嚴重貧血。同時,夫妻倆發現小兒子肚子也開始變大,經檢測也有貧血。

“醫生說孩子貧血嚴重,每個月都得輸血一次。”看着孩子痛苦的樣子和以後即将面臨的困難,孩子的母親泣不成聲。

當地醫生懷疑孩子患有重症地中海貧血。經過常見地貧基因突變位點的檢測,小孫及兩個孩子均攜帶βIVS-Ⅱ-654緻病基因,小孫老婆基因型正常。

重度地貧患兒往往需要定期輸血、除鐵治療。

這就奇怪了,攜帶同樣的地貧緻病基因,為何小孫沒有任何症狀,兩個孩子卻表現如此嚴重呢?

于是,小孫夫婦帶孩子來到廣東省生殖醫院就診。醫院優生遺傳科設有廣東省優生技術中心,是全省優生技術指導機關,近期正開展優質服務,免費為罕見地貧患者提供地貧基因檢測服務。

優生遺傳科專家發現患兒有明顯地貧貌(長相),仔細檢視外院檢查結果後,覺得表型及基因型不相符。根據既往經驗判斷,考慮有可能為罕見地貧,于是免費為小孫一家進行全面的地貧基因檢測。

結果不出所料,小孫老婆基因測序後發現攜帶αααanti3.7基因。而兩個孩子則同時攜帶了βIVS-Ⅱ-654複合αααanti3.7,問題就出在這裡。

醫院優生遺傳首席專家鄭立新教授解釋:地中海貧血主要是由珠蛋白鍊不平衡所緻,正常成年人血紅蛋白分子是2條α鍊和2條β鍊組成,由4個α基因和2個β基因來控制生産。如果α和β基因突變或缺失會導緻基因表達異常,可使到α和β珠蛋白鍊生産數量不平衡,進而引起不同的臨床特征。

有一些家庭,夫婦雙方一個是α地貧攜帶,一個是β地貧攜帶,後代有可能是一個α合并β的雙重雜合子(輕型地貧),但是由于α和β珠蛋白鍊都同時減少,比例沒有失平衡,一般不會導緻重症地貧的發生。

這個家庭的特殊之處在于女方攜帶αααanti3.7基因和男方的βIVS-Ⅱ-654基因都遺傳給了孩子,也就是說,兩個孩子身上有5個α基因控制α珠蛋白鍊生産,1個β基因控制β珠蛋白鍊生産,α基因與β基因比例為5:1,這就使到α鍊與β鍊量的極度不平衡,紅細胞的形态和結構受到很大的影響,變形能力差,紅細胞存活時間短,容易在血管内破壞溶血,引起嚴重的臨床表現。

專家提醒:必要時進行全面的地貧基因檢測

地貧雖難治但可防,孕前及産前基因診斷才是預防的王道!在地貧高發地區開展婚前、孕前及産前優生檢查,通過醫學幹預措施阻止重型地貧兒出生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有效防控地貧的首要措施和重要政策。

廣東省生殖醫院優生遺傳首席專家鄭立新提醒,如果夫婦雙方攜帶同一類型地中海貧血基因,女方孕後必須接受絨毛采檢、羊膜腔穿刺或抽臍帶血等,取得胎兒的細胞行基因分析。

新華社照片

除了正常檢測外,必要時應該進行更全面的地貧基因檢測,警惕罕見地貧的存在。例如小孫的家庭,生育第一個孩子後,孩子有地貧相關的症狀體征,就需要到專業機構去進一步排查,完善罕見地貧的檢測,及時發現異常基因攜帶,才能更好地指導産前診斷,避免再發風險。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蔡佳琪 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