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屆媽媽,太能打了

作者:恺哥

這屆媽媽,太能打了。/《瞬息全宇宙》劇照

今年母親節的片單,你準備好了嗎?

4月16日,即将邁入花甲之年的楊紫瓊,在做客脫口秀節目時,回憶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到《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劇本時的感受——

她沒有想到,劇本中設定的這位“超級英雄”主角,竟然是一位“平凡的、年長的亞裔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普普通通的一位中年母親,每天都會出現在超市、唐人街的各個角落,但從來沒有一位擦肩而過的行人,會留意到不起眼的她們。

被這份劇本深深打動的楊紫瓊哽咽道,這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角色”——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她接到的角色都是祖母、阿姨等不那麼“中心”的鑲邊配角。而“終于等到這個角色”的女演員,不止楊紫瓊一位:

回顧一下近半年來的熱門電影,其中不少精彩的女性角色,不論是3月新片《瞬息全宇宙》中的楊紫瓊、超級英雄裡的“猩紅女巫”伊麗莎白·奧爾森,還是憑借《瀑布》拿下影後的賈靜雯,無一例外,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媽媽。

這一次,聚光燈重新投射在她們身上,屬于媽媽們的“當打之年”,正在到來。

這屆媽媽,太能打了

不得不說,這屆電影中的“媽媽”,太能打了。

首先,是字面意義上的能打——别誤會,這裡說的不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的打,而是媽媽們在電影中的另一種打法:

在《瞬息全宇宙》中,身為“中年loser”的秀蓮,終日在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中忙得團團轉,有一天忽然被告知世上存在“多重宇宙”,并被委以重任,要想盡辦法阻止“反派”毀滅宇宙。

于是秀蓮開始穿梭于不同的宇宙,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多種可能性,并開始學着掌控自己的特殊能力。知名“打星”出身的楊紫瓊,也在電影中貢獻了不少精彩的打戲,将一個堅韌頑強、充滿力量感的母親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

多重宇宙的設定,在近年來的電影中并不罕見,然而不論是從可看性還是市場的角度考慮,都很少會有編劇将這樣的超能力,放在一位看上去再平凡不過的媽媽身上。

而今年的電影不僅做到了,還做到了兩次:

在豆瓣9.0分的科幻劇集《旺達幻視》(WandaVision)中,作為“超級英雄”之一的猩紅女巫,曾經用自己的超能力打造幻境結界,與丈夫和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如今随着結界的打破,幻境也煙消雲散,傷心欲絕的猩紅女巫展現出超強的破壞力量,希望從衆多不同的宇宙中找到自己“失去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媽媽們在電影中開始駕馭強大的力量、變得“超級能打”,都與自己的孩子有關。電影或多或少都在刻畫這些媽媽與孩子的家庭關系,通過結合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特效,讓“虎媽”這一詞彙得到了實體化的诠釋:

在皮克斯新片《青春變形記》中,美美的媽媽在面臨女兒的“反抗”時,便直接化身一隻巨型紅色小熊貓,幾乎将女兒偶像的演唱會現場夷為平地;即使沒有穿越時空、變身的超能力,媽媽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在現實題材電影《媽媽!》的預告中,吳彥姝所飾演的母親,為了捍衛女兒的尊嚴,便實打實地扇了路人一巴掌。

電影也借吳彥姝之口,說出了母親力量的來源:“每個媽媽都是母狼,保護幼崽是天性。”

而這些以媽媽為主角的電影,并沒有淪為“自嗨式”的小打小鬧。從電影票房到口碑,媽媽們都在證明自己是“真的能打”,她們不僅可以在文藝片中遊刃有餘,商業大片也能有她們的一席之地:

光是一部《瞬息全宇宙》,在IMDB和豆瓣上就分别獲得了8.8和8.7的高分,這部耗資2500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上映不到兩個月便收獲了超過4000萬美元的票房;飾演“猩紅女巫”的伊麗莎白·奧爾森,也喜提萬千影迷送給她的“媽咪”愛稱——

是以說,千萬不要小看媽媽們扛票房的能力,别忘了,2021年在國内大爆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講的就是媽媽的故事。

“媽媽”的時代,來了

說是“媽媽”的當打之年,并不單單是指相關電影在數量上有所增長。近年來,越來越多聚焦母女關系的電影,不僅僅在題材和叙事手法上更加多元化,還打破了“單一刻闆”的母女關系:

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的學者張印蓉,曾經總結過近年來中國電影銀幕上的母女關系,發現《柔情史》《春潮》《送我上青雲》等電影,分别呈現了母女之間共生、倒置、對抗等不同的相處狀态——

以電影《春潮》為例,不少探讨母女關系的影視作品都像它一樣,以呈現“對抗”式的關系為主:在電影臨近尾聲時,郝蕾飾演的記者郭建波到病房探望母親,在望向窗外時,玻璃上反射出母親的身影,凸出了母女之間“相愛相殺”的鏡像關系。

這一幕也讓不少觀衆産生共鳴,“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想拼命擺脫母親在自己身上的痕迹,就像意大利高分劇集《我的天才女友》中的萊農害怕像母親一樣跛腳,但最後又不可避免地‘繼承’了母親身上的特性”。

但大多數時候,一個家庭中的母女關系并非處于一成不變的狀态。在2021年末上映的電影《瀑布》中,主創團隊則呈現出了一段“前後反轉”的母女關系:

賈靜雯飾演的單身母親,一開始展示出對女兒的強烈控制欲,與正在上中學、具有自我意識的女兒,一直處于劍拔弩張的對立狀态;但當母親患上思覺失調症之後,這對母女的關系似乎又對倒了過來,女兒反倒成為了照顧母親的角色,家裡的氣氛也開始緩和。

近年來,也有很多講述母女關系的電影,開始嘗試對電影主題和叙事手法做出進一步的延伸:

另一部今年于北美上映的電影《美國女孩》,則講述了在2003年非典的大背景下,發生在一個移民家庭中的故事。而影片中母女難以打破的溝通壁壘、僵持不下的母女關系,不僅是因為兩代人由于年齡而産生的代際差異,也關于不同生長環境所導緻的文化沖突;

2021大熱電影《你好,李煥英》中,導演賈玲嘗試了“穿越”的叙事手法,為母親的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講法;而在《媽媽!》中也有一個“反轉”式的設定,那就是患上阿爾茲海默症的不是85歲的母親,而是65歲的女兒。

而相關影視作品的多元化,不僅意味着戲裡的母親角色多樣化,也代表着戲外的中年女演員,能拿到更好的劇本,得到更多的演出機會:

觀衆既可以在《親愛的小孩》中看到初為人母的女性經曆,也可以在《瀑布》裡看到單身媽媽兼顧事業的模樣,還可以在《媽媽!》裡看到垂垂老矣的母親形象。

除了大火的楊紫瓊,今年47歲的演員賈靜雯,近年來也通過《我們與惡的距離》《瀑布》中的母親角色,成功從大衆眼中的“偶像派”轉型,還憑借二者分别拿下了中國台灣的金鐘影後、金馬影後,而她接下來的待播作品《媽,别鬧了!》,講述的也是媽媽的故事——

屬于“媽媽”的時代,真的來了。

嘗試了解媽媽,

但不要試圖 “讀懂”媽媽

從“媽系”影視作品的收視和口碑中不難看出,這屆觀衆對于“媽媽”、母女關系的故事,都展現出了極大的認可與包容度,也有不少人試圖從中尋求某種意義、得到關于生活的解法。

得益于紮實的劇本和真實的人物原型,觀衆在這些影視作品中能夠看到和自己經曆相似的母女關系,進而産生共鳴;

而電影多方位的叙事角度,又讓觀衆得以從未曾設想過的另一個視角,去嘗試了解自己的母親:

在《我的天才女友》中,女主之一的萊農,一直試圖逃離小鎮、極力避免“成為下一個母親”的命運,但在長大後對母親生活的觀察,以及母親臨終前吐露的真心話,也讓她和母親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共情和了解。

但嘗試去“了解”媽媽,并不意味着我們能“讀懂”媽媽。

不少導演在采訪中多次表示,電影絕不可能為人們的家庭沖突提供一個“标準解法”——

因為媽媽就像我們一樣,是一個獨立而具體的人,哪怕是看似平凡的一生,也可能暗藏着波瀾壯闊的内心活動,絕不可能被幾部電影所囊括、“解讀”完全。

在未來,我們或許也應該好好思考另一種可能:母親的故事,不一定非要圍着孩子轉。意大利作家莫蘭黛寫下的名句,至今仍然讓人印象深刻:“沒有任何人,包括母親的裁縫,記得母親本有一具‘女性的身體’。”

二十世紀初,演員陳沖在電影《面子》裡相親,發出了一個母親角色的疑慮:“誰要看一個50歲的老太婆性感?”而2021年,《愛情神話》則擺脫了母性神話的“隐形框框”,帶着孩子的李小姐(馬伊琍),照樣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第二春。

在豆瓣9.2分的電視劇《俗女養成記》裡,奶奶躺在床上對女主說過這樣一番話:

“阿嫲(奶奶)有時也很羨慕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雖然你阿公(爺爺)對我很不錯,可是我做了60年的陳李月英了,現在我也做到累了。

我記得小時候,我爸媽都叫我阿月,朋友都叫我月英,結婚以後,外面的人都叫我陳太太,要不然就是叫我老闆娘、媽媽、阿嫲,我也好久沒聽到我自己的名字了,我想再做一次李月英。”

在李月英之外,還有無數個張月英、王月英、卓月英,她們渴望自己的故事能被聽見、被看見、被記住。希望未來,我們能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更多的媽媽,以及她們在“媽媽”之外的故事——

畢竟,在成為一個母親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

參考文章

[1]母性神話”的消解與重構:近年中國女性電影中的母女關系表述|張印蓉

[2] 從《春潮》看女性電影的母女鏡像叙事|張貞

[3] It’s Michelle Yeoh’s Universe. We’re All Just Living In It. |MAX GA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