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忠康:學習書法的一生是修煉的一生。

問:書法怎麼學習?或者說在我們的書法學習之路上您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

答:這個問題有點大,你這個問題我在來上課前也在想,剛才坐在那邊聊天。感覺,我們這個班,年輕化,有一種我從來沒感覺過的氣息。剛才一幫年輕人過來聊了會。感覺到我們這個班特别有活力有生氣。

然後呢,剛才聽幾個同學說,最近這半個月的狀态,睡的少,吃的少,寫字上下功夫,這是好狀态。這個班時間是半個月時間,我可以肯定,這半個月時間對我們班裡面的同學的未來可能會産生很大的影響。

學書法呢,一般來說越年輕越好。剛才有個高一的同學,除了活力以外,他的思維更加靈活。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手感靈敏,因為書法本身是一個肌肉運動,年輕更有靈活性、更有可變性,可塑性。

從思想來說,年輕人更容易會從各個方面去改變。沒有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他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和觀念。這個是我剛才跟同學聊天以後的感受。

當然,你的問題是:對同學最想說的是什麼。

我覺得書法是個長遠的事業。

第一個就是說你要保持持久的興趣。

持久的興趣才會有動力,有的人是看書法的興趣

保持看,往往不大會動手,第二個方面就是保持動手的興趣。

但這兩個關系是連帶的,看東西和自己動手這兩個方面是連着的,互動的。

持續的興趣以後,才會有成功的基礎。

第二點就是保證你要有持續的時間去做這個事情。

但凡書法要想做出成就,沒有時間的投入是不可能的。當然跟你内心的要求,你的願力,你想做什麼事有關系。我經常跟我自己的學生說,尤其是書法專業的學生,因為他們是書法專業,是這個職業。每天起碼八小時。我們簡單的來說,任何人工作,你一定要上8個小時的班吧。等于我們是上書法的班,上書法的班最低要求上8個小時的班。

8個小時,書法專業要保持4小時動手,其他的時間用于思考、看書、吸收其他的養料。這個是書法專業來說,不是這個專業的,也沒關系。但是要有一種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要有爆發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半個月在這裡集訓就是你的一個爆發。什麼東西都抛開來,這幾天我可以肯定大家的狀态每天是24小時,因為除了白天寫以外,大家讨論,你晚上做夢可能都是書法。做夢字都會跳出來的,這種狀态,誰要是能夠保持兩年,你就抵得上社會上一般人的20年。這個是時間的保證。

第三點就是學習書法你要把它放到一個文化的背景裡面去看,書法不僅僅是書法,學習書法最後玩的是文化。那麼書法主要立足于中國文化,當然也可以參考西方文化。

以中國文化為坐标,通過對中國哲學、文學、美學、曆史的了解,包括對中國文人生活等等的了解,把書法放在這種大的背景裡面去看,那麼這時候人的眼光就會不一樣。不僅僅停留在寫字的層面,不僅僅停留在漂亮、不漂亮,不僅僅停留在普通人認為的字的好壞的那種審美觀念裡面。

很多人隻注重抄帖、臨摹,這叫字内功,是字内的功夫。要想發展的話,必須要注重字外功,也就是你的修養,你的文化品位。從外到内要進行一種自我的提升和改造。

具體的改造就說到學書法的目的。

書法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我自身的體驗來說,學習書法的一生是修煉的一生。書法隻是一個你日常的一個修煉方式。學好書法跟做好一個人是連在一起。做人要修哪些方面呢?比如說修身養性、思維方式的提高、格局的突破、人生觀等等。

實際上書法練好的話,這之間是會互相提高的。也就是說,你做人提高了,你的書法也會提高。反之書法進去了,你各方面文化修養上去了,你做人的品味、格調、見識、眼光、心态各種東西等等也都會提高的,這才是我們任何人學習藝術的根本目的,藝術是為人服務的。

為什麼人需要藝術?在儒家裡面講遊于藝,藝術化的人生。

從這點來說,練書法這樣一個活動,可以拔高到對你的人生産生更好的影響,在未來做一個更好的你,這才是根本的目的。如果失去這個方向,僅僅是為了寫字而寫字,這樣意義是不大。是以從這點來說,要學好書法。他肯定是個很系統的很全面的工程系統,自己和書法要同時看到。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體會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善自己。

書法中筆法、字法這些東西是基礎,是字内功,很重要。技後面這些文化修養要慢慢去悟,去補充,這個叫字外功。字内功叫技,後面這個叫做所謂的道,道理,也就是道路。或者這種高層次的問題看上去很玄虛,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是以這兩者,大家一定要把它打通。有的手頭的功夫很好,但是始終缺失道,那麼他這種功夫練的再好也沒用,因為他的技脫離了道。

問:您的創作和臨摹是如何轉換的?如何能夠做到高效的吸收和應用?

答:技是必須要修的,技就是這具體的方法。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東西。這幾天我相信大家接受到各種書體、各種筆法,從章法、字法各方面去訓練,以古人作為标準。中國的書法跟任何其他藝術都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依賴于古人。

大家要知道,幾乎所有的好字,古人真的都寫透了。好字,大部分古人都把它寫盡了,留給後人創造的餘地大不大呢?真正的創造當然是有的,但是書法不是憑空的,他是一個技藝,是一個手藝活。是以,就要傳承,要有工匠精神。書法某一方面講開始就是做工匠,需要傳承。就是學手藝,學手藝學什麼呢?向古人學,所有的好的手藝都在古人的字帖裡面,各門各派、都在古人那裡。從古人那裡學進去,臨摹古人學進去。

至于臨創轉換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現在學習書法的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以為學習書法是從臨摹到創作。一般社會上的老師由于他們教學生的都是你先學哪本字帖,學員學然後自己再用,或者學哪類行書。學兩年,先臨摹兩年,然後不怎麼自己寫,最後以為自己能寫,實際上寫不出來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學習書法的方式有問題。

土壤跟古代人已經産生了迥然不同的狀況。古代的人一開始寫字就拿着毛筆,不管寫的好壞,他就對毛筆的筆性有自然的親近,就知道字怎麼寫。我們現在同學呢,大部分用鋼筆、用鉛筆甚至電腦。不要說毛筆了,平時你們都用手機電腦打字,這個實用的東西沒有了,就造成了大家對書法的自然書寫原生态的開發沒有了。

古代的人是在沒有學習前人之前,他先自己會寫字。他是碰到問題,寫字寫不好我再去描摹古人再去臨摹古人,一邊臨摹一邊用在自己的寫字當中。這樣,他會有良性的從臨摹到所謂的創作,就是自己書寫的一種良性的關系。那麼,他就水漲船高,臨摹好了,自己的字也寫好了。因為他一邊臨摹一邊用,今天學了幾個字,明天就用,今天學了幾個筆畫,明天就用起來。

而我們現在人為什麼會碰到這個問題,就是每個人臨摹很多,好像都挺好,自己一寫,全不知道。這是因為你不是放在一個使用的範圍裡面。那你的記憶儲存量就會少,就用不出來,是以現在大部分人臨的好,自己不會用,這個是現在的狀态。那我覺得大家可以反過來去想,一定要先自己寫,我主張先創作後臨摹。

也就說,一個人寫字,你要保持寫字的日常書寫狀态,平時不管是鋼筆或者什麼,此時此刻大家拿着鋼筆的時候,你就要有意識的,我每一筆寫下去,我就要把這寫好,然後對自己寫的字,要有一個自我判斷,我寫的這個字哪裡不好,這個字哪裡醜,慢慢建立自己對自己寫的字的有一種問題意識一種判斷。

然後下一步去臨摹古人。那麼這時候,我們再去臨摹古人的字帖的時候是有一個出發點,是有意識的。比如,針對自己的字,去找喜歡的字帖,可以解決我什麼問題。

比如說我的字寫的太軟,那我就找一個硬朗的字,比如說像歐體這種硬朗的架構的字,去補我這個毛病。我的字流暢性不夠的,平時書寫流暢性不夠的,呆滞的,筆畫不夠流暢的,不會連帶的,我就去找一些流暢性的字帖。我的字太快的,拼命亂寫的,不動腦的,那麼就找一個慢的。我的字太慢的,我一定要找一個相反的,要快點的字帖去臨。這樣,就會變成一個從創作再到臨摹,這樣的話是幫你形成一個良好的系統。

書法裡面亂寫亂塗亂抹是重要的一個事,不要一寫書法就正而八經的,不要一寫書法,就臨摹,就一定要找一本字帖,沒有那麼回事,就是寫字嘛。

比如說像我還有肖老師,我們年輕的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就是自己喜歡塗塗抹抹,有一天有感覺了,或者别人誇我們幾句,你的字寫的不錯,就來興趣了。然後就去找個字帖,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國中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寫的好不好,就喜歡塗塗抹抹。忽然有一年,學校要進行毛筆字比賽,一比賽說我是第一名。我不知道自己寫的好,我還可以是第一名?

就在别人鼓勵,學校鼓勵下,我就拼命的去找字帖,買當時的中學生字帖,主動的,完全處于自發的去摸索。

但是落實到書法裡面,就是在寫的過程當中,要自我欺騙,自我欺騙才會自我心理滿足。通過自我滿足了以後,你才會有動力。現在很多人學習書法會有什麼狀況呢?長時間下去,他就喜歡臨摹不喜歡自己寫。因為他在臨摹當中依賴于别人,心裡會有依賴感安全感。自己寫他就會自卑就會嫌棄自己會受挫。

那這樣的話,人老是在這種挫敗當中,他怎麼行啊,太多的同學就是臨摹了多少年。自己不怎麼會寫。他的快感來源于臨摹,而不來源于自己創作。是以這種狀态是極其麻煩的,盡早的要回避這種狀态。而應該是臨創差不多,甚至是自己書寫不臨摹。比如說對古人的字帖有時候拿過來根本不用臨摹,看看就行。看看不行的話就臨摹一下,然後就扔掉了。

假設同學天天從臨摹當中得到快感,你麻煩了,你的麻煩大了(全場大笑)。

這就是臨摹和創作的這種心理上面的辯論。

是以很多人問從臨摹轉化到創作,其實這是個假命題。

那麼怎麼吸收?

一本字帖,很快的能把它背出來,從頭背到尾每個偏旁部首每個字法,每個結構看幾眼寫幾次都能背下來。每天一寫自己的字就把字帖上的字都背下來,這種是天才。他是學什麼像什麼,學什麼都能夠用起來。這種人,有,萬中挑出一兩個。有這樣的人,學什麼能像什麼,他手感、記憶特别強。這種人就怎麼學怎麼能創作,怎麼學都能用起來。

比如說我平時臨摹或者創作,這裡面有很多具體的不同的方法,比如說可以根據分析法,把字帖的一些特征,總結出來去分析,分析他的道理,用到自己的字裡面,這是一種。

然後每天拆碎了打亂了寫幾個字,每天就是學字帖裡面有感覺的幾個字。或者每天把注意力放到某個局部,比如說把它拆散了我今天就學他的某幾個偏旁,今天走之旁寫不好的,就先寫走之,草字頭寫不好的,我就寫草字頭,我一個點畫寫不好的,就寫一個點畫,把一本字帖拆散了去學每天就學一個點,不要學一個面。

太多的同學學一本字帖的時候,他喜歡通臨,學蘭亭序,他每天可以寫兩遍。但是他一年以後,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進步不大,因為他每天在做重複的勞動,他沒有重點,沒有分解沒有重點的記憶,沒有重點來解決問題,他隻是在抄書,這是很多社會上人臨帖的毛病。就是通臨,永遠在通臨他一寫字就這麼正而八經從頭寫到尾。

這個過程當中,他的腦子是沒有興奮,沒有激動,是被動的,是麻木的因為隻有麻木的人才會去麻木的通臨,我見過太多的人他們是這樣學習書法的。反過來,主動的臨摹,你帶着問題去學習。我今天在字帖裡面學一個招式,明天學一招半式,後天學一招半式,盡量的就把自己學的用出來。

如果從時間的劃分來說,一種情況,理想狀态,假設你一天八個小時,前半個小時就是浏覽各種資訊。比如說看看書法界今天有什麼新聞有什麼現象,了解一些資訊動态,了解這種資訊刺激你。然後呢,看看微信,學的最好的人他們怎麼學的,他們有什麼言論,他們都講了一些什麼話?肖老師最近發微信有什麼,杖藜書院有什麼文章?這個文章裡面怎麼樣,有什麼道理,你得研究。

前面是通過各種資訊刺激你大腦,進入氛圍。然後看到好的作品的時候,這時候,你的反應要激動。總之要開始熱身興奮。你的方法是要靈活多變的跟着感覺走。在80年代,當時有一首歌,就叫跟着感覺走。當時,所有搞藝術的人對這句話特别有共鳴——跟着感覺走。這時候就是有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感覺?感覺都沒有你怎麼走?

是以,要不斷的培養你的感覺。藝術就是感覺的藝術。除了感覺以外,還要增加自己的認識。2個小時開始熱身。在這兩個小時人會進入興奮狀态,你可以通臨,你這時候臨的東西都會在你腦子裡。然後,比如說再用兩個小時,字帖扔掉自己寫。

最後幾個小時進入消化狀态的時候,就是把今天臨的那些東西,離開字帖去背或者舉一反三或者從某一個字裡面聯想到其他字。或者從某種東西裡面總結出來的。比如說你學了一批左右結構的字。就要觀察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有哪些規律?左邊簡單右邊複雜,左邊複雜右邊簡單,你得去考慮,自己去總結,然後呢,你可以找左右結構的字去寫或者把某個字反複的寫,寫到自己滿意為止。

總之,就是無定法。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始終處于放松,充滿想象。而不是拘謹的正而八經的這種狀态。就像燒開水一樣,不斷的燒,前一個小時熱身,開始燒到10度,第二個小時燒到30度。

後面越燒越高,燒到七十度八十度,一直燒到100度,自己爆炸了,興奮了,睡不着覺了。這種狀态就是理想的狀态,出狀态才能寫好字。今天保持這樣的興奮的狀态的時候到第二天就會還想寫,一段時間這樣,就會導緻天天想寫字,你就離一名書法家不遠了。因為不寫字,你就會難受。隻要一個人達到每天不寫字就難受,心裡空落落,那就差不多已經是書法家了。

當然現在很多書法家是沒有這種狀态的,我也沒有,因為我們現在麻木了,年紀也大了,這是年輕的時候。現在我們要是還能保持這種狀态,那就是第二春。(全場大笑)

問:怎麼樣擁有一個學書法的信仰信念?

答:這個可以往高調來說也可以往低調來說,也可以往真實來說,你想聽哪一個角度?

高調來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我們要繼承它,它多麼的高尚,但這個答案是假的。大部分中國現在搞書法的書法家,甚至搞得特别傑出的書法家,他心裡從來沒有把書法當回事。

另一類從低調出發,表面上說你們搞什麼書法,書法沒意思的,不要寫。書法這碗飯不好吃。幹點别的事情吧,多好。

聽到這兩種情況,大家有什麼感覺呢?都是不同的态度,但這都很具有欺騙性的。唱高調的未必對書法有信仰,那個低調的,叫你不要學的,未必沒有野心。

這是不同人的反映,因為有的人就高調,有的人就是低調。有的人就愛把書法說的怎麼怎麼好,有的人就覺得書法就是這麼回事。

我可以告訴你,我對書法也沒有太高的理想信仰。書法現在變成了習慣,變成了職業。有時候麻木有時興奮有時激動有時候讨厭。交織着複雜的心理。不要以為我們樂在其中,沒有那麼回事。讨厭死了,也有的。就跟談戀愛搞對象一模一樣。這個婚姻沒辦法,我們跟書法結婚了,出于道德、責任我得搞下去。

搞不搞書法,最後就是個經濟學的邏輯。成為書法家是為了出名,出名為了什麼,為了掙錢,我要有錢,我要有名,這就是經濟學。沒有誰沒有名利,名利某方面也是動力。你想揚名立萬,你想全國展獲個獎,大家知道我,這很正常,沒什麼好回避的。但不要不擇手段,不要歪門邪道,靠實力。隻要是有實力,我靠實力說話,自然取得的結果都可以。然後其中最重要的是興趣。我就愛寫,最後就是不寫字不舒服,就喜歡這些東西,就是癡迷。如果能達到“癡”這種境界,其他問題都解決了。

現在這幾年書法有點不吃香了。如果是5年前,我一定勸你當個書法家,好處大得很。這幾年有點淡了,書法就是一個經濟學。你們學習書法的經濟學邏輯在哪裡?這你得想一想,不要以為自己有多高尚。背後有沒有個經濟學的邏輯在那裡,都有一個所謂的名利的邏輯。不需要回避,但是千萬要注意我們要做正的,不要搞歪門邪道,不要虛榮。不管怎麼學,書法肯定要有正氣純樸的東西。

問:我們現在面臨的誘惑太多,字帖太多,該如何去選取?在學一本帖的時候應該學點什麼、就是您也說是跟着感覺走,喜歡什麼就寫什麼。我就想,我有時候沒有感覺,或者對這本帖人人都說好,我就不知道好在哪。我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審美,拓展自己的視野?

答:這是一個好問題。這個問題呢,是這樣。我是這樣看,簡單的說就是博與精,博學和精取。

比如說杖藜書院學隸書、學楷書、學行書、學草書,什麼都學,這就叫博,這就是博取。一個人一輩子實際上都在做博和專這兩個字。

以前學英語讀大學的時候,我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有兩種教材,一本叫精讀一種叫泛讀。這個精讀就是說,你把它吃透了嚼碎了。這個裡面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把他仔細的研讀滾瓜爛熟,這個叫精讀。那麼泛讀就是随便看看。每個人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精和博。這是所有學書法或者做學問的人都是要建立的一個标準。

那書法裡面也是這樣,我們杖藜書院學這麼多,就是博,博就是開拓。開拓就是讓大家見識是各種東西,感受各種東西。博的時候呢,往往不一定都能夠吸收。但是,他能建立一個知識架構和未來的某一種可能性。現在大學教育也是這樣,大學四年,書法專業基本上進去就是五體也要學,篆刻也要學,國畫要學,古漢語要學。

第一個學期比如寫楷書寫篆書,第二年學行書,第三年學隸書,第四年學草書。四年下來,他基本上也都是在臨摹,東學一下西學一下,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泛泛的學,就是讓你的知識結構,不斷的提高。但是,在這種學的過程當中,也往往缺少一個東西——自己的根據地。

你在泛泛的學習的時候,還必須要建立自己的一個根據地,這個根據地就是你自己的字要怎麼寫,你自己最拿手的東西是什麼,你自己最拿手的那個字是什麼。你怎麼去從有限的這幾個帖裡面或者一家裡面兩家裡面,去建立你的書寫習慣。比如說,你最喜歡寫行書,那麼行書裡面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學,還是聽周邊的人說呢?

你可以在一個範圍裡面比如二王,有蘭亭、有尺牍,還有那些相近的唐人。要學會觸類旁通把自己跟古人跟時人放在一起穿插的去學。一本字帖學不深入是普遍存在的,像打一口井一樣,你有沒有深挖下去的能力,實際上依賴他的見識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學不下去,是因為麻木,是因為你找不到新感覺,這口井你就打不深。反之,你不斷的能夠從一本字帖裡面,找到新感覺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堅持過來肯定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本文來自網絡)

中國書法源流十講|陳忠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