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搞陣營對立式制裁是一廂情願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國際觀察】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兩個多月。其間,美西方國家不僅内部加緊抱團,還将手伸向世界各地,或拉攏或施壓亞非拉開發中國家與西方一道圍堵俄羅斯。自4月下旬以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成為西方上司人和利益集團接踵而至之地。他們或砸重金,或允諾各種優惠經貿條件,醉翁之意隻有一個——圍堵俄羅斯。

印度近期就突然間在西方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饽饽”。4月21日,英國首相約翰遜率先造訪印度,宣布與印度達成了價值超10億英鎊的投資和出口協定。約翰遜前腳剛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便接踵而來。分析人士指出,馮德萊恩的新德裡之行旨在進一步夯實歐盟與其“印太戰略重要支點”印度的戰略夥伴關系,并為印俄傳統友好關系“松綁”。在對新德裡為期兩天的通路中,馮德萊恩不僅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雙邊會談,還出席了号稱印度外交政策論壇天花闆的“瑞辛納對話”。馮德萊恩特别強調,俄烏沖突不僅将決定歐洲的未來,而且對“印太”和世界其他地區也将産生深遠的影響。她允諾增加對印軍售并重新開機雙邊自貿談判。歐盟與印度将成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以加強雙方之間的合作。

波蘭、立陶宛、斯洛文尼亞、葡萄牙、荷蘭、挪威和盧森堡等歐洲國家外長也紛紛假印度舉辦“瑞辛納對話”之機造訪印度。莫迪以訪歐作為“回禮”,會見北歐5國丹麥、芬蘭、冰島、瑞典和挪威政府首腦,并參加印度-北歐峰會。5月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會見了莫迪。據當地媒體報道,德國為了拉印度加入反俄陣營,允諾到2030年在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可回收能源領域為印度投資100億歐元,且放出風來,将支援歐盟與印度盡早達成自貿協定。朔爾茨還“順水推舟”地邀請莫迪出席将于下月在德國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此外,莫迪在巴黎愛麗舍宮會見了法國總統馬克龍,雙方讨論的核心問題還是俄烏沖突及印度對俄立場。

成為西方“香饽饽”的當然不隻是印度。近期,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進階代表博雷利出訪拉丁美洲,遊說東道國支援譴責和制裁俄羅斯。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拉美國家與西方保持着相當的距離。委内瑞拉、古巴、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和巴西采取了支援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委内瑞拉總統馬杜羅稱“俄有維護自身安全的權利”,古巴也要求美國和北約回應俄對安全的關切,宣稱“俄羅斯有權自衛”。其他拉美國家雖然沒有公開支援俄羅斯,但也沒有與西方國家一道譴責和制裁俄羅斯,基本上持中立态度。

同樣,盡管許多非洲國家與歐洲有着深遠的曆史淵源,但俄羅斯通過多年的經營,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馬裡、中非共和國及南非等非洲國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系。俄烏沖突爆發後,很多非洲國家并沒有選邊站隊、靠攏西方,而是采取了“中立”立場。

俄烏沖突爆發後,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地緣政治格局被打破。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将世界劃分為“反俄聯盟”和“中間聯盟”。前者以歐盟國家、“五眼聯盟”成員和日本等為主,并竭力拉攏世界其他所謂“民主國家”加盟,以擴大西方世界的影響力。他們主張在外交、經貿、能源、軍事乃至文化藝術等領域全面孤立和遏制俄羅斯,并在軍事上支援烏克蘭抵禦俄軍“入侵”。後者則以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為主,主張俄烏以和平談判方式早日實作停火,真正解決雙方的安全關切。

西方頻頻或拉或壓亞非拉國家,也是不得已。一方面,西方陣營在為烏克蘭輸送大量軍火和“志願人員”的同時,對俄采取了越來越嚴厲的制裁措施。歐盟委員會5月4日做出決定,歐盟将在6個月内逐漸淘汰俄原油,并在今年年底前逐漸淘汰俄成品油。這是歐盟對俄實施的第六輪制裁。另一方面,西方陣營制裁俄又不得不依靠外力,需要拉更多的“同盟軍”參與,才能釜底抽薪,達到圍剿和癱瘓俄經濟的最終目的。一位歐洲智庫研究人員承認,單靠烏克蘭無法戰勝俄羅斯,僅靠西方陣營也無法實作對俄制裁的目的。西方高官在拉美和非洲國家進行穿梭外交,就是為了“說服”更多的“第三方”國家站到西方陣營一邊,不要與俄進一步發展各領域關系、進而影響西方對俄制裁的效果。

西方這麼做,很難說不是一廂情願。以印度為例,此間媒體報道稱,俄烏沖突發生以來,印度不僅沒有“遵守”西方對俄采取的制裁措施,反而利用莫斯科給予的優惠價格大量購買俄石油和煤炭。不管是接待約翰遜、馮德萊恩,還是會見朔爾茨、馬克龍,莫迪都沒有表現出被西方說服的态度,也未作出任何反俄承諾。面對西方目标明确、咄咄逼人的“勸說”,莫迪顧左右而言他,并多次強調印度為烏克蘭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呼籲“戰争沒有赢家,應該盡快實作停火”。有分析認為,盡管西方對印度在非西方國家中“帶頭”支援制裁俄羅斯給予厚望,但莫迪卻有自己的打算。印俄關系密切多年,俄羅斯還是印度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放棄與俄軍事合作,印度的國防安全必将難以為繼。同時,印度為争取“印太地區霸主”地位,需要與美西方聯手;若放棄與美西方合作,印度就不可能從美國的“印太戰略”中得到實惠。是以,印度的最佳選擇是在俄和西方世界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除了印度,面對美西方在俄烏沖突中澆油拱火和進行“一邊倒”的反俄輿論攻勢,很多開發中國家都表達了強烈不滿,對接受西方“勸說”、跟進制裁俄羅斯自然也沒有什麼興趣。這也不奇怪。多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自由、民主、反恐之名,在世界各地煽風點火、制造悲劇。從伊拉克戰争到“顔色革命”,再到美軍“喀布爾時刻”,不僅沒有給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使其遭受了深重的戰亂和災難。世界已經越來越看清美西方藏在幌子後面的真實面目。

俄烏沖突自有其曆史經緯。一些西方有識之士表示,西方不應該,也無權站在所謂道德之巅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發号施令。頤指氣使、無理施壓,隻會适得其反,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劉 軍)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