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教育部規定孩子必須學會做飯說起:“好好生活”也是一種核心競争力

文 | 米飯

據@新華網 5月5日消息,近日,教育部釋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其中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等學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另據@中國新聞網 消息,教育部釋出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中提到,在5~6年級,烹饪與營養方面,學生要用簡單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蕃茄炒雞蛋、煎雞蛋、炖骨頭湯等,參與從擇菜、洗菜到燒菜、裝盤的完整過程。能根據家人需求設計一頓午餐或晚餐的營養食譜,了解不同烹饪方法與食物營養的關系。

(摘自《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

其實,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一直是全球父母及學校,非常重視的孩子的一種核心競争力。

一份可參照的生活能力清單

孩子1歲就可以參與做家務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系更好,心态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廣州釋出的這項教育新規,也跟哈佛大學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們根據新規内容,與您分享适合各年齡段孩子的實踐活動課程:

12-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訓示,比如讓孩子自己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裡。

2-3歲:在家長的訓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裡,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幹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

4-5歲:獨立到信箱裡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餐具開始),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幹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教給孩子如何正确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幫忙擦桌子,換床單,自己準備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能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掃地拖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幹機。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擦玻璃、清理冰箱、爐台和烤箱,做飯前列出食物清單、掌握洗衣服的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幹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家裡的植物。

早當家的孩子更獨立

是的,做家務隻是一件小事,但它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日本孩子從幼稚園起,就要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闆,學期末還得為地闆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饪、縫紉、洗衣服等。

全球教育強國——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系統訓練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著有《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陳之華老師,也曾分享過芬蘭羅亞市(Lohja)一所中學七年級的課表:

課表裡的“家事經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家政課”。不少中國家長一聽,可能會認為,孩子上學,又不是為了做家務活或當保姆,為什麼要上這種課?也就是覺得家政課太“土”!

但芬蘭人卻極為重視這門課。他們認為,這是一堂“生活教育課”,要從做飯、做家務、家庭理财這三個方面教學,目标是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夠生活得經濟适用,讓生活環境可持續化。

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蘭學校,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着,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着食譜開火做飯。

家政課還重點訓練學生的另外兩項技能——做家務、參與家庭消費。

它會教孩子養成及時清理廚具的好習慣,比如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怎麼給垃圾分類更環保,甚至還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機——這些事情,很多大人都不會。

它會讓孩子盡早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消費中。課上,學生要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練習如何用适當的錢,購買既實用又有美感的物品,等等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技能。

一言以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确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能隻負責讀書,他還需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孩子不僅是他們自己,同時還是一個家庭裡的成員。通過學習家政課,他們才能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并懂得照顧其他人,以後,也才有能力把生活過得溫暖舒适。

其實我們一直呼籲孩子課後三點半應該學家政課,再看芬蘭家政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家庭經濟課才是核心,不是單純體力活。

想讓孩子動起來

爸爸的表率作用最強大

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主動、甚至樂意做家務呢?關鍵在于父母的态度。如果我們都能賦予家務更積極的内涵,不是把它當作苦差事,而是一種照顧家人的方式——尤其是爸爸們,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強。

不妨看看美國富豪爸爸們怎麼做。

2016年,比爾·蓋茨夫婦釋出的年度公開信裡,特意讨論了爸爸媽媽應該在家庭中承擔什麼角色。

這封公開信裡,分享了這麼一組資料,關于世界各地男性(陰影部分)和女性(非陰影部分)每天在“無薪工作”(即家務)上花費的時間:

将這組資料做更系統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國女性平均每天花費在家務上的時間是4.3個小時,而男性平均是1.8個小時,差距足足有2.5小時。

是以,爸爸們無論在事業上多忙,也要重視家庭、回歸家庭,而這一切,都可以從做簡單的家務活開始。

有不少的父母開始改變觀念。比如演員黃磊,就是愛做家務的暖男典範,總是變着花樣給妻子兒女做飯。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讓孩子們也成為了家務小達人,女兒多多自幼就進廚房,最近還跟年僅4歲的妹妹一起做甜甜圈:

少年商學院也非常提倡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我們曾發起“教孩子做一道菜”的倡議,讓孩子提升動手能力之餘,更增進親子關系。

欣慰的是,非常多的家長朋友真的拉着孩子行動了起來,一開始,這些家長也特别焦慮,譬如:“孩子這麼小,動刀動叉不會太危險嗎?”但真的下決心手把手教孩子的時候,又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得強大——

其中一位媽媽就在孩子完成任務後,給我們留言:“吃着孩子做的菜,味道勉勉強強吧,但真的很感動,孩子長大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是的,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希望他們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是以,比起一手包辦、呵護備至,我們也許需要學會“殘忍”一點,不斷思考和實踐這三件事:

1、政策性地放手。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适齡适性地還給孩子,哪怕是從做一道菜、買一次東西開始。

2、真誠地放心。當孩子勇敢地擔起責任時,給予客觀的鼓勵和贊美,永遠相信他能做到。

3、幽默地放輕松。學會忍受孩子的混亂期,不要擔心他做不好,适度降低期望與标準,讓孩子從犯錯中成長。

說到底,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當整個社會都大談創新、大談教育的時候,我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想想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能力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擔當、會生活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