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群裡有位寶媽說,帶娃去超市,結完賬出來,發現孩子衣兜鼓鼓的。她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一袋糖。

很明顯,這袋糖并沒有付款,是孩子偷偷藏起來的。她當下隻覺得很震驚:孩子什麼時候學會偷東西了?

面對這種行為,寶媽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群裡有人支招說,小時偷針大來偷金,這種行為可不能縱容,以後孩子染上壞毛病怎麼辦?

也有人不同意,說小孩子哪知道偷啊,既然拿了就拿了,下次注意就行了。

不過,也有提出中肯意見的,說寶媽應帶着娃回超市說明情況,并且補上錢。

孩子拿商店的東西,這事我也遇到過。

有一次帶布妞去買東西,所有東西都掃了條形碼,我準備付錢。這時收銀員提醒說,孩子手裡是不是有東西?

我仔細一看,她手心攥着一顆巧克力,也不知道啥時候順手拿的。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孩子在不告知大人的情況下,偷偷拿超市的東西,這要怎麼辦?

一:别輕易說“偷”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倆孩子偷拿了父母的100元錢。小的買了零食,大的則是去同學家玩不好意思空手去,便拿着錢買了些吃的。

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并且以後不再犯,家長便将他們揪進派出所,讓警察叔叔教育他們,還吓唬說偷竊要坐牢。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處理方式,布谷媽實在不贊同。

《兒童行為心理學》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偷拿别人的東西,并不屬于“偷”,真正的偷竊行為,是發生在6歲以後。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6歲以前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占有”心理比較強,認為隻要是“我喜歡”“我想要”的東西,就能占有它。

即便父母有教過,未經允許不能私自拿别人的東西,但他們沒有很強的自控力,有時候實在喜歡,仍然會偷偷想辦法得到它(就像布妞拿巧克力)。

而6歲以後的孩子,我們也盡量不要給孩子安上“偷竊”的标簽。這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可能讓他将“偷竊”這一标簽内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并且,父母過激的反應,會讓孩子産生過分的内疚心理,可能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厭惡”中,進而影響未來人格的發展。

二:孩子為什麼要偷拿?

孩子偷偷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們除了擔憂和生氣,更應該做的,是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簡單地想擁有

這種心理,一般出現在低齡孩子身上。他們不會覺得,這件物品是你的還是我的,隻要我喜歡,那通通都是我的。

不管是幼稚園的東西還是夥伴的玩具,又或者是超市的零食,你不給我?那我就偷偷拿回家,總之,先占有再說。

小一點的孩子,并不知道“偷”的概念,他隻是簡單地想擁有而已。

●滿足情感需求

大齡一點的孩子,雖然知道偷拿東西不對,但他仍然會做,是因為他想用這種行為,喚起父母的注意。

有時候,父母太忙,或者即便在孩子身邊,也隻顧忙自己的事,忽略孩子的需求。這時候,孩子會故意偷拿東西,以吸引父母對他的關注。

畢竟,挨罵總比父母完全不理會要強。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逆反心理

有些孩子偷拿東西,除了沒有強烈的是非感外,還有可能,是逆反心理作祟。他用這種行為向父母發起挑戰。

父母平時管控太嚴,孩子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都是父母說了算,這會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孩子會用自己的辦法去擁有,并且用行動告訴父母:我能自己說了算。

●發洩不滿

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喜歡把夥伴的玩具帶回家,或者偷偷藏起來。

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玩耍時,玩具配置設定“不公平”。比如孩子很喜歡對方的玩具,但人家就是不給他玩,或者還沒玩夠就拿回去了。

又或者孩子們在一起發生了争執,而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便用偷拿對方東西的方式進行“報複”。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孩子拿别人的東西,都是不正确的。父母需要用恰當的方式,合理地引導。讓孩子既能知錯,養成良好的習慣,又不會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一生的發展。

三:父母的反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寶媽,面對孩子偷偷藏了糖,該如何處理呢?

對孩子大喊大叫,口口聲聲說他是“小偷”,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可取。一旦後果超過孩子能忍受的範圍,他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進而産生敵意和逆反心理。

而認為隻是一袋糖,沒什麼大不了的,将這忽略過去。那孩子就能學會:下次我有喜歡的,直接拿就好了。這會讓孩子形成“偷拿”的習慣。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我們要正确處理孩子這一行為,可以參考下以下的方法。

鼓勵孩子說出事實

面對孩子“偷拿”的行為,特别是當着衆人面時,父母很容易失控,情緒一上來就開始咆哮:

誰讓你拿的?

這麼小就偷東西,羞不羞恥?

這樣的質問和指責,會讓孩子産生退縮心理,甚至為了避免承擔後果而說謊。

我們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相信孩子是善良純真的,平靜地問一問:“可不可以告訴媽媽,你手上怎麼會有一包糖呢?”

鼓勵孩子說出事實和他的想法,這樣,我們才能了解他的内心動态,并且妥善地解決問題。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專注于怎麼把東西還回去

《正面管教》一書指出:相對于孩子偷拿的行為結果,我們更應該專注于怎麼把東西還回去。

事情已經發生,問題已經擺在眼前,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正确地處理這個問題。

可以問問孩子,當别人發現這個東西丢失時,他會是什麼感受?讓孩子換位思考,激發起同理心。

再接着引導,那我們現在該怎麼把東西還回去呢?

在歸還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害怕和尴尬,但這是他必須承擔的自然後果。我們可以給予鼓勵和支援,陪同他一起去。

孩子如果想買下來,那就得用他自己的零花錢。

孩子能從這一過程中汲取經驗教訓,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順利度過“危機”。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讓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孩子在2歲時,就會發展自我意識,喜歡占有又不願意分享。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要強迫。當不管你怎麼說,孩子還是不願意讓出玩具時,我們要尊重他的物權意識:這是你的東西,你有權決定怎麼配置設定。

當孩子想要占有别人的東西時,我們也需要教導:那是别人的東西,我們隻有征得同意,才可以拿。

當孩子能厘清楚“你的”“我的”,并且有明顯的物權意識時,他才知道用正确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偷偷占有。

超市結完賬,發現孩子偷拿了一袋糖,媽媽不同的反應,決定娃不同的人生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媽媽不同的反應,會決定他不同的人生。孩子是向善還是向惡,他的人生,也許就藏在這一次次“危機”中。

你有遇到過孩子“偷拿”的情況嗎?

【圖檔來自網絡,侵立删】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注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松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