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是當下汽車行業出現最高頻的詞彙之一。所有的汽車企業都知道,不轉型電動化,面對的就是被時代所淘汰。即使曾多次炮轟嘲諷“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的豐田掌門人豐田章男,也放下“抵抗”,完全擁抱電動汽車。
4月28日,豐田bZ純電動專屬系列首款車型bZ4X正式開啟預售,預售價為22-30萬元,新車将分别在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個銷售體系進行銷售。
bZ4X正是豐田打響電動化轉型之戰的第一槍。

豐田電動化的反攻
事實上,如果追溯豐田的“玩電史”,特斯拉在豐田面前都隻能算是一個弟弟。
豐田在1997年便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産混合動力車型“PRIUS 普銳斯”。而以普銳斯為起點,豐田混動技術曆經25年四代發展,具備非常完善的電動化技術和三電系統優勢。
有人說,豐田隻是在混電車型上有沉澱,但是在純電動車上依舊是“小白”。其實不然,早在1996年,豐田便釋出了第一代RAV4 EV,這款車的電池容量為27kWh,EPA額定續航約為95英裡(約合153公裡),最高時速約126公裡/時,從沒電到充滿電大概要用5個小時。
可以說,豐田是最早研究純電動汽車的企業之一。
然而,反觀如今本土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披荊斬棘,高歌猛進。作為傳統霸主的豐田,在電動車市場卻被行業認為發展滞後。而豐田在國内也有推出純電動車型,但不管是豐田C-HR EV,還是雷克薩斯UXe等等,在國内消費者心中實在沒有啥存在感。唯獨挂着廣汽LOGO,用着廣汽埃安技術的豐田iA5還收獲一些銷量。
那麼問題來了,起了個大早的豐田,為何最終卻趕了個“晚集”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原因一:抛棄純電動車路線,重點發展油電混動和氫能源。
在豐田的心中,氫能源才是汽車未來發展的“白月光”,是真正的終極能源。因為氫能源排放隻有水,真正做到0排放,0污染。而不像現在的純電動車,很多地方依舊是靠煤電、核電進行儲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保。是以,在放棄了純電之後,豐田就走上了混動和氫燃料電池共同發展的路子。
豐田的想法很好,通過混動車型實作汽油車向氫燃料電池汽車轉型的過度,中間就直接跳過純電動車的發展。而在此之間,豐田可以憑借技術優勢,依舊領先市場。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豐田低估了氫燃料電池的技術難度,也低估了氫能源的普及度。包括氫能儲存難,加氫站成本高等等,都極大限制了氫能源汽車的發展。
就這樣,面對全世界都在高舉電動化轉型,在氫能源汽車上失利的豐田,不得不再次撿回了純電動路線。但是,正是這一次錯誤的路線判斷,也讓豐田錯失了純電動汽車發展的絕佳機會和時間。
原因二:尾大不好調頭,豐田對内燃機難舍難分。
目前全球的燃油車,基本上由豐田和大衆兩家做大,中美車企在燃油車市場,難以和日系德系競争。況且,得益于優秀的成本控制,豐田汽車的毛利率也是大衆等其他傳統車企無法相比的。正因如此,豐田自然不想放棄手中巨大的蛋糕,與已經領先賽道的中美兩國拼刺刀。而這也是豐田不惜公開專利,執着于開辟氫能源賽場的重要原因。
諾基亞的隕落告訴我們:“當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在電動化轉型下,豐田深知:再不出手,就危險了。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經典的一幕。
前面還在炮轟純電動車時僞命題的豐田章男,在2021年年底,不僅宣布進軍電動汽車領域,更是宣布了未來10年的戰略規劃和産品布局。根據豐田的規劃,其将在2030年之前,在全球範圍内提供包括乘用車、商用車等各領域共導入30款純電動車型;到2030年,豐田純電動全球年銷量計劃達到350萬輛。
更誇張的是,豐田旗下的豪華品牌雷克薩斯則在2030年,實作所有車型均提供純電動版本的全方位産品陣容,在中國、北美、歐洲實作100% 純電動車型銷售,達到全球銷量100萬台的目标。而到2035年,雷克薩斯将成為100%的純電動品牌。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豐田表示到2030年将累計投入8萬億日元(約4457億人民币),用于技術研發和裝置投資,其中一半用來開發純電動車型。可以說,為了反攻純電動車市場,彌補過去在純電動車市場消失的25年,豐田也是拼了。
後知後覺的豐田已經開啟了電動化的轉型,作為豐田打響電動化反攻的第一槍,bZ4X又能否幫助豐田搶灘成功呢?
bZ4X差一點可以做到更好
bZ4X是豐田在純電動市場投放的重磅新車,不僅搭載了前沿的設計語言,同時也彙聚了豐田在新能源領域衆多科技。
在外觀上,bZ4X采用了有别于目前豐田車型的造型,整體相當科幻,可謂直接将概念車型量産。這樣的設計不僅時尚前衛,符合當下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設計審美,同時更展現了豐田ALL IN電動化的決心和勇氣。
車身尺寸上,新車的長寬高分别為4690/1860/1650mm,軸距達到了2850mm,在同級别車型中具有一定優勢,保證了優秀的乘坐空間。
内飾上,新車則繼續延續了外觀科技的設計,懸浮式的12.3英寸中控屏,配合懸浮式的不規則狀全液晶儀表,同樣是未來感十足。令人遺憾的是,此前公布的異性方向盤并沒有得到量産,可能還是考慮到大衆的可接受程度,這也展現了豐田造車務實的一面。此外,此前豐田高調宣傳的線控方向系統也并沒出現配置表中。根據官方資訊,豐田正在積極探讨導入OMG駕控套裝、賽手方向盤、線控轉向系統的事項。
動力方面,bZ4X兩驅版本和四驅版本搭載完全不同的電機。兩驅版本隻搭載一台最大功率為150kW的電機,而四驅版本則是前後都搭載了一台80kW電機,總功率達到160kW,整體動力表現隻能算得上中規中矩。不過,bZ4X配備了斯巴魯“看家”的X-MODE系統,配合“Grip-Control”智能多路況适應系統,能滿足一定的雨越野需求。
電池上,bZ4X搭載的三元锂電池有兩種容量規格,分别為50.3kWh和66.7kWh。在前驅版本車型上,官方最大續航資料為615km。bZ4X還支援選裝太陽能充電穹頂,官方資料表示該項配置一年的發電量可供行駛1750km。
作為豐田汽車在加速電動化後的首款産品,bZ4X無疑是一台有個性的可靠的電動車。在造型設計、續航裡程、駕乘質感、安全品質等多個次元,擁有不輸于主流競品的産品力。
然而,對于當下20-30萬級的純電動車市場而言,這樣的産品力就夠了嗎?大衆的ID系列似乎有一定的參考性。
和bZ4X一樣,大衆ID.4/ID.6在設計、續航、安全性和駕控品質上,都有不錯的競争力。而同樣作為大衆電動化轉型的重要車型,更有大衆光環的加持,但實際市場表現隻能說不愠不火。相較之下,大衆ID系列在歐洲市場卻有不錯的表現,ID.3更是一度超越特斯拉Model 3,霸占歐洲新能源市場NO.1。
對于這樣的“反差”,英國的研究機構普華永道曾在研報中稱:ID系列是優秀的電動車,但是不夠智能。中國市場受到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的帶動,已經進入電動車的第二階段:電動車+智能車。而歐洲還在第一階段,是以ID系列能在歐洲大賣,在中國則反應平平。
對此,大衆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智能(自動駕駛)汽車才是汽車行業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而不是電動汽車。”但是,我們看到,大衆最新的ID系列仍然以駕駛操控為主打标簽,而非在智能化。可以看到,大衆方面自己也承認,大衆ID系列的智能化做的并不夠好,這也是其在中國市場沒有取得預期成績的原因。
那麼,豐田bZ4X的智能化又如何呢?顯然,不管是與國内“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相比,還是與比亞迪、長城、廣汽埃安等傳統自主品牌相比,新車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并沒有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競争力。
就拿智能駕駛來說吧,根據官方的宣傳,豐田bZ4X搭載了更新版的“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輔助套裝,但是在功能方面,依舊是比較主流的L2級駕駛能力,不具備像小鵬NPG一樣,能夠實作主動過匝道、超車等高速領航功能,更别說更先進的城市領航輔助了。
不得不說,對于當下的新能源汽車而言,随着續航裡程不斷提升,智能化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核心競争力。而在智能化上,大衆與豐田等傳統海外車企相較于中國品牌,依舊處于落後的狀态。
不過,大衆已經察覺到這一問題。對此,大衆宣布,将以每年20-25億歐元的力度持續投入旗下軟體公司CARIAD,加快軟體業務的發展。與此同時,CARIAD在近日還成立了上海子公司,以此加強本土化的軟體研發實力。相較之下,在智能化方面,豐田并沒有公布詳細的規劃和布局。未來豐田想要加快在電動市場的步伐,不僅要造好一輛可靠的純電動車,更需要造好一輛智能的純電動車,提升智能化和軟體實力無疑重中之重。
不管怎麼說,bZ4X的到來,對于豐田乃至這個汽車行業而言,可謂是影響重大。一方面,對于豐田來說,這是其電動化由守轉攻的開始;另一方面,對于整個汽車行業來說,随着傳統燃油霸主下定決心ALL IN電動化,自主品牌是時候,加快“彎道超車”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