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我們眼神變化遵循的路徑是:

外界刺激——>本能/内在的精神、思想反應——>眼睛做出光學調整、呈現出眼神。

那麼這就意味着,訓練眼神,需要在外界刺激和内在的精神、思想反應,這兩個地方下功夫。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外界刺激-->身體記憶

這一點我們已經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過。

比如把約會選在晚上,會提高成功率。原因在于昏暗的光照條件,會迫使人們瞳孔放大,呈現出與“我喜歡你”類似的眼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談判崩潰、激烈的争吵,會更容易發生在光照強烈的地方。則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強光下,會呈現出與“懷疑、質疑”類似的眼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這些在外界刺激下所做出的本能反應,提示我們,可以通過刻意訓練與眼神有關的肌肉、神經等,去形成我們想要的眼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六小齡童眼神訓練法”。

關掉燈、長時間盯着香頭看,或者去乒乓球館盯着乒乓球看幾個小時,目的就在于形成瞳孔放大的身體記憶,以及通過長時間的注視活動提高上下眼睑肌的穩定性。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至于日出之時盯着太陽看且盡量做到不閉眼,則是為了訓練額腹肌和降眉間肌,來為整個眼部提供緊繃上提的感覺。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既注視又緊繃上提、瞳孔還會放大,整個眼睛就會看上去非常有精神,也即“火眼金睛”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戲曲演員中流傳的“白紙黑灰點眼神訓練法”,也遵循同樣的邏輯。

目不轉睛地聚焦于白紙上的黑點,直至把周圍的灰點看到消失,目的依舊是提高上下眼睑肌的穩定性,進而形成非常有力且聚焦的注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一般意義上的“有神”,其實指得就是這樣焦點明确、有穿透力的眼神。

如果不聚焦、不用力、眼部肌肉的強度不夠,那麼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精神思想反應-->心理情境

除了外界刺激,内在精神和思想反應也會促使我們改變眼神。

具體的操作方式為:

根據你想要的眼神特質,建立相應的心理情境、心理暗示,并用思想強化它。

比如你想要的眼神特質是堅定,那麼就需要在内心模拟“堅定”的心理感受。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神奇地發現,眼睛周圍的肌肉開始自主收緊、眼睛會看得更用力、更聚焦。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如果你想要的眼神特質是多情,那就需要模拟出多情的心理體驗。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接着你會感受到,眼睛的視覺焦點開始逐漸變得模糊,眨眼更加頻繁,眼球會下意識地進行幅度微小的運動。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眼睛周圍肌肉的用力程度,比起“堅定”的心理情境大大降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原因。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我們的頭腦和精神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早在我們意識到之前,眼神就已經會做出反映。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是以如果想要把一種眼神調性固定在臉上,隻是模拟心理情境是不夠的,而是要通過思想活動,把那些被模拟的心理情境變成我們觀念世界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你要真的變成那個堅定/多情/冷靜的人,去思考、去實踐。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至于很多人苦惱的拍照無神。

一般情況下,都不是因為眼睛真的無神,而是我們在望向一個冰冷的鏡頭時,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與它建立心理和情感連接配接,比如這樣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一旦我們把鏡頭當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嘗試與它交流,眼睛就會立即變得有神起來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眼部條件對于眼神訓練的影響

眼神雖然是可以訓練的,但訓練成果的好壞,與我們眼部的條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關聯,這一點是無法回避的。

所謂眼部條件,一方面是指肌肉條件,另一方面則是指眼睛的功能、形狀和位置。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良好的肌肉條件,指的是眼睛周圍的肌肉緊緻且擁有良好的伸縮性。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反之,則是眼睑下垂,上眼睑提肌無力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或者因為不恰當的填充、濫用肉毒杆菌注射,所導緻的眼輪匝肌、額腹肌僵化。

前兩者會影響瞳孔的暴露程度和眼睛的開度,使得眼神變化的幅度相對較小,看上去不那麼醒目、也即表現力不足。

肌肉僵化則會導緻眼神的微妙感、靈動感變差。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至于眼睛功能對眼神的影響,很好了解。

比如高度散光,會讓眼睛呈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空洞。如果不加以矯正的話,是無法呈現出犀利的眼神的。

與它類似的,還有嚴重斜視。比如一手炮制98金融危機的大鳄索羅斯,看起來就“别無心機”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是以可以說,眼神訓練的有效性,其實建立在眼睛功能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基礎之上的。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另外,眼睛的形狀和位置,對于眼神訓練的影響。可以簡單總結為上限模糊,但下限明确。

上限模糊,是指我們幾乎不可能總結出,眼睛的形狀和位置與眼神魅力的強弱之間,明确的對應關系。

比如鲶魚系女演員雙眼的寬間距,會導緻聚焦感不足,容易顯得呆滞、渙散。但包括羊在内的很多人,又很喜歡這類眼睛所透露出的純真感。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下限明确,是指眼睛的形狀和位置,如果突破了一些規則,那麼眼神訓練的有效性就會大大降低。

比如眼間距過大、大小明顯不相等、位置嚴重不對稱等。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眼神審美:恰當比有神更重要

我們都知道,對于演員來說,靈動的、令人過目不忘、充滿情緒情感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但對于身處利益沖突漩渦的政客來說,演員那種毫不掩飾、邀請他人直通心底的眼神,有時候甚至會引來危險。

比如《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的眼神,就被曹操描述為“鷹視狼顧”。要求心腹一旦發現司馬懿有謀反的苗頭,就要立即殺了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可見,眼神訓練的目标不一定是聚焦感、交流感十足的“有神”,而應該是“恰當”。

政客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沒有傾向性,且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的平和眼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確定其他人可以盡可能對自己敞開心扉,但又無法從中識别出過多資訊,針對自己。

是以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政客從年輕到成熟的眼神變化,是一個不斷收斂鋒芒、鈍化、低調化的過程。

比如18歲、39歲和60歲的默克爾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29歲和62歲的羅斯福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而演員的眼神,則會遵循交流感、複雜感、拉絲感越來越強的路徑。

比如18歲-45歲的朱莉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20歲和39歲的全智賢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梁影帝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同樣的道理。對于主持人這類職位來說,親和力十足的眼神會是加分項。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但對于時常與亡命徒打交道的刑警來說,親和的眼神顯然是不恰當的。我們更期待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出堅定、敏銳,以及令犯罪分子膽寒的震懾感。

眼神的恰當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有傳聞,某富豪專門訓示自己的聰明孩子,訓練出一副“呆滞無神”的眼神,為接班做準備。

除此之外,在觀察眼神的方式上,我們也要盡可能超越對于眼神的視覺性迷戀。

把眼神當成是一本書來讀,而非一幅用來看的畫。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這是因為單純的視覺判斷,非常具有迷惑性。

會讓我們隻被那些“暴露”的眼神所吸引,而忽略掉那些藏起來的眼神。

比如居裡夫人和同時代的好萊塢女星珍·哈露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如果我們從單純的視覺觀感出發,珍·哈露的眼神無疑比居裡夫人賞心悅目很多。迷離、魅惑,非常動人。

居裡夫人的眼神,幾乎可以稱得上呆滞。

但是我們用“讀”的方式來看,就又會發現,居裡夫人的眼神非常有意思。

她不是在看着你,而是在看着萬物。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冷靜、倦怠,又有一股天真的執着和熱情。

類似的眼神,其實也出現在普朗克、泡利這樣的大科學家臉上。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總之,眼神訓練雖然有方法可依,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并暴露着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态。

一個極端利己的人,很難呈現出利他的包容眼神。

一個喜歡走捷徑的人,也很難擁有沉穩的眼神。

全智賢20歲到39歲的眼神變化

說到這裡,羊不禁感歎,關于眼神的研究依舊還是回到了那句話:

所有有關修煉外型的讨論,最後都會落到修煉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