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次接診“紅碼媽媽”吳春霞:第一次很驚慌 第二次很安心

封面新聞記者 曾亞

“其實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接診‘紅碼媽媽’,去年11月的時候也接診過一次......”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感染科護理組組長吳春霞,一起去關注她兩次接診“紅碼媽媽”背後的故事。

兩次接診“紅碼媽媽”吳春霞:第一次很驚慌 第二次很安心

“紅碼媽媽”分娩在即

緊急打電話求助

“我記得應該是2月20日的晚上,那個時候有一個準媽媽給我們醫院打電話,說她隔離在家,馬上就要生了。”據吳春霞介紹,2022年2月的一個晚上,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到了一位準媽媽的緊急來電,這位準媽媽的丈夫從國外傳回成都,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準爸爸需要在集中隔離後再在家裡居家隔離。然而,在居家隔離期間家人的健康碼都成了紅色,準媽媽原本計劃等解封後正好接近預産期再到醫院待産,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還未等到解封,孩子就提前來報到。随後在醫院上司的統籌安排之下,通知感染科、急診科、婦産科、麻醉科、新生兒科,要各科室迅速到位,多科室共同協作幫助這位“紅碼媽媽”順利生産。

兩次接診“紅碼媽媽”吳春霞:第一次很驚慌 第二次很安心

“其實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接診‘紅碼媽媽’了,去年11月的時候也接診過一次,由于有了第一次接診經驗,我們心裡面就沒有那麼慌了。”

據吳春霞介紹,感染科設定了隔離病房,孕婦在到達醫院後就被安排住進了單獨的隔離病房,産科的護士在穿好防護服,做好全套防護後到隔離病房幫助孕婦準備待産包和接生用品,并幫助孕婦順利生産。

“第一次接診孕婦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是很驚慌的,但是也很激動,因為有一個小生命會在我們隔離病房中誕生。這一次我們把準備工作做好了,就等他們把孕婦送過來,心裡面還是比較安心的。”

疫情無情人有情

溫暖與愛從不缺席

“我記得我工作的第一天是5月27日,那一天我被配置設定到了腎髒内科,後來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從腎髒内科被調到了第二醫學觀察病區感染科,并從2020年1月工作至今。我很滿意我現在的工作,因為在這裡我擁有了一個很溫馨的大家庭。”

“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因為我感覺我們每一次接觸的病人都不一樣,就有不同的事情。”據吳春霞回憶,他們曾接診過一位從高棉回來的病人,這位病人當時隻能在床上吃喝拉撒。病人本應該在隔離酒店中隔離,但酒店沒有醫療所需的條件,就送到了醫院的感染科隔離病房裡面。當時醫院是安排了一名醫生和兩名護士去照顧這個病人,而吳春霞就是其中的一個護士。“病人在醫院隔離治療後就回到家中進行複健,他出院後在網上訂做了一面錦旗送給我們,這也是對于我們工作的認可。”吳春霞說到。

兩次接診“紅碼媽媽”吳春霞:第一次很驚慌 第二次很安心

協調醫患關系

攜手共度特殊時期

據吳春霞介紹,醫院感染科的護士都經過了嚴格的教育訓練,理論和操作技能教育訓練合格了才能正式上崗,特别是疫情暴發以來,醫護人員會根據疫情防控的相關政策及時作出調整。“醫院的疫情防控做得非常好,如果說心理壓力的話可能更多來自部分就診患者的情緒安撫。比如醫院設定有發熱門診,有發熱症狀的病人就會到發熱門診來就診。核酸結果沒有出來之前,病人是不能離開發熱門診的,大部分病人都能了解和配合,但偶爾也會遇到有的病人情緒比較激動,在這方面其實是有一點心理壓力的。”吳春霞介紹道。

兩次接診“紅碼媽媽”吳春霞:第一次很驚慌 第二次很安心

“還有一些病人,他們認為在這看了病之後就可以馬上回家,但是因為疫情防控的關系,發熱的病人是屬于高風險類病人,他們看病以後不能馬上就離開,要等核酸報告出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和病人進行溝通。因為核酸報告需要4~6小時,有些患者會認為是醫院把他們關在那兒,情緒上就會有點波動......但這些都是極少數的情況,平時鼓勵我們的病人會更多,他們說‘你們也很辛苦’,‘穿這麼厚都還在這裡上班’,‘那麼大的太陽還穿防護服’,每次聽到這些很溫暖的話,心裡都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吳春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