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點選:“收錄于話題”分類,查閱全部。

提示:圖文資訊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檔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後立即删除。

一、中國畫表現豈能缺失筆法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寫意筆法的缺失導緻當下寫意畫的表現逐漸走向淡化。

何謂“寫意”?是用不求工細的用筆,表現出物象的神态、營造出詩一般的意境、抒發出作者的情 感。當下不少寫意畫筆法與立意缺失,導緻作品格調、品位、意境表現等非常庸俗。

而中國畫獨特表現方式中“以書入畫”“書畫同源”“書法通畫法”的要求,決定了寫意畫的表現方式是用“骨法用筆”“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衆法”之筆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現出來。

謝赫在《古畫品錄》的“六法”中列出“骨法用筆”,且在其他相關論說中指出“用筆骨梗”等具體展現。後人認為其論說隻是針對當時的人物畫的,這恐怕存在了解上的偏頗。事實證明,經過數千年的曆史演繹,這一理 論仍不過時。

五代荊浩《筆法記》所講“六要”中的“五曰筆”也闡述了用筆的問題。他還講道:“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意思是:用筆雖然有法則,但要變通,筆法熟練至揮寫自如,如飛如動;用筆既不能專顧物象實質,又不要刻意于物象外形,筆法精熟後方能自由變通,這時筆法生動活潑而 不生硬刻闆。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今天的寫意畫應在與時俱進的大發展中,很好地消化、吸收适合表現當下寫意畫的筆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繼承與創新。

那麼,筆法應該從哪些方面 去認識、了解?

吾之薄見以為,首先應從書法之法認識寫意畫之筆法。書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毛筆行走于紙面,凝結成具有提按、頓挫、藏露、波折、粗細、疏密等變化的線條,使書法有了變化多端的藝術效果,抒發出書家豐富的情感、思想與人生理想。

如王羲之《蘭亭序》之書寫,線條舒暢潇灑,剛柔相濟,一氣呵成。書家懷着暢叙幽情的真實情感和對人生俯仰之間的感歎,在惠風和暢的大自然中盡情展露靈動飄逸的筆法,真可謂快哉!

王氏在《蘭亭序》中所寫出的每一個字如富有 鮮活生命一般,字與字、行列與行列之間具有主次、朝揖、向背、借讓、穿插變化的生動,最終造就了王氏書法之典範。王氏制勝的法寶是書法之筆法也。我以為, 中國畫中寫意之表現亦如此。而這不僅是用筆、用墨要有變化,也不僅僅是章法、構圖要有變化。

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主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這句話說明了善畫者多 善書的道理,具體而言就是善畫者都善于用筆。

而元代趙孟頫用“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來闡釋書法筆法與繪畫筆 法的關系。這樣的了解與認識,使寫意畫特别強調的筆法變化有了依據。

寫意畫的用筆如果不講究筆法,就像一具有肉無骨之軀體。創作寫意畫應做到用筆大小結合、行筆快慢适當,提按停頓,疾徐轉換,輕入輕出,聚散兼備,逆流而上,順流而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齊不齊。用筆不能太圓滑,而要方中求圓。筆與筆之間要有銜接,墨、色的面積大小不能平均處理,應避免雷同。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梳理當代中國畫家用筆、用墨的表現,便可知筆法之重要性。已故畫家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潘天壽、傅抱石、陸俨少、錢松喦、李苦禅、 程十發、高冠華等沒有一個是不講中國畫筆法的,也沒有一個不是通過書法筆法探究,在中國畫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明白此理,方知繪畫之大道。

二、中國畫表現豈能缺失文化内涵

中國畫表現除了需重視用筆之道,更應該重視文化内涵表現。當下寫意畫,不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文化内涵的缺失導緻意境平庸、流俗泛 濫。

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給人民生活帶來富足的同時,也把一些富有才華的畫家推向了制造中國寫意畫“快餐作品”的境地,大量平庸之作泛濫成災,并流向市場。在強大利益驅動下的“著名畫家們”被市場誘惑得已失去過去做學問的嚴謹與文化人應有的平和心态,精品意識蕩然無存,學術思想麻木……

回眸大家齊白石藝術創作的時代,隻要稍微懂些收藏知識,得到的作品十有八九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那個時代的畫家,誰像今天的畫家一樣瘋狂地炒作和追逐名利與市場呢?

而當下中國畫壇,制作成風、寫意筆法淡化、文化内涵缺失已成通病。殊不知,那些已成大家者,誰不曾是文化修養的集大成者?時至今日,有人提出,當下中國畫壇為什麼看不到大師的影子?大師還能出現嗎?審視和思考當下看似一片繁榮的中國寫意畫,我們會發現,它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技法上,有墨無筆者多,無筆無墨者更多,見筆見墨者寡;二是寫意畫具有文化内涵與精神氣質者少之又少。

我們回望宋代蘇轼“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适吾意而已”的文化修為,其用枯木怪石題材傳達出畫貴有“意氣”(文化氣息和文化内涵)的藝術追求值得我們深深思考。而蘇轼堅持的畫家隻有在學問、品德、修養的基礎上才能“獨得于象外”的思想主張,成為此後文人畫家從理論到實踐的文化精髓。這也正是當下中國畫壇畫家們應該自覺追求的高尚聖潔的文化品質。

但這裡所講的中國畫境界與文化内涵表現,是要求畫家的文化修養、精神境界、價值觀念與觀照自然的思想與理念必須要上升到中國傳統文化層面上;否則,所創作的中國畫作品缺少的不僅僅是筆墨語言、構圖章法、表現形式上的變化,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内涵與精神氣質的缺乏,甚至最終導緻藝術思想的缺失,這對一個從事中國畫藝術的人而言是很可怕的。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三、中國畫表現豈能缺失“格調”

繪畫藝術要講“格調”。什麼是“格調”?它是指藝術作品的綜合表現以及人的風格或品格。要使作品有格調,作者的思想、品質、境界、修養、追求、 德行、審美、認識等等就要達到較高的層面。

觀賞作品、欣賞藝術,首先撲面而來的一股氣息就是畫家人格氣質與品質的彰顯。一幅好的作品,可以讓欣賞者為之愉悅、為之贊歎、為之動情、為之傾倒,大概就是因為畫家表現出了物象之氣象、氣勢、氣魄、氣韻,且具備了高雅的、正直的、向上的、積極的、昂揚的、大美的精 神境界。具備了這一系列文化品質、精神境界、高尚情操,方能顯出國畫作品的“格調”。“畫如其人”的道理就在于此。

是以,曆代格調高雅的作品正是畫家自身具備了一流品格與高尚情操的展現。而今天的很多作品“格調”為什麼不高,甚至沒有“格調”?這正如前人所講的“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宋郭若 虛)。做人有高下之别,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綜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人的修養與綜合素質,進而決定着一個人做事、做人的方向。

追求真、善、美,贊美仁、義、信,頌揚忠、孝、禮,崇尚法、道、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與高尚境界的展現。隻有具備了這樣的品格與境界,畫者才可以 悟得畫之“格調”。

再者,不論畫花鳥、人物還是山水,為什麼有的畫家出筆落墨清新雅緻、卓爾不群,意韻四溢,情趣盎然;有的畫家一筆下去卻俗不可耐,數筆下去,筆筆流俗,終而滿眼浮氣躁動、墨色污濁,平庸不堪?其原因就在于文化修養、思想品格的不同。做一個一般的畫家容易,做一個不一般的畫家就難,做一個 有文化修養、思想境界、高尚品格的畫家更難。人品,是畫家藝術格調的基石。

四、中國畫家應懂得何為“大象無形”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到“道”的最高境界時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象無形”之“象”是高于 具體物體形象之上的“象”,是抽象化了的“象”,這就是中國畫中寫意畫所表達的“傳神”的含義。

畫家畫出的物象傳神與否,瞞不過三歲小孩兒。我有一次在江 西畫畫,一位收藏家朋友帶着他四五歲的孩子來看我。我正畫鴨子,一時心血來潮,指着寥寥數筆畫出的鴨子問小孩子:“伯伯畫的是不是鵝?”小孩稍微看了一會 兒後,肯定地說:“伯伯畫的是鴨子!”我想,這就是中國畫——它用“不似之似”的筆法,把物象的形、神都表現出來。

其實小孩子并不知道鴨子的頭、嘴、翅 膀、爪的具體造型是什麼樣的,他們對形象的認識是對一種整體印象的認識,或者是對某種神态的記憶。這正是中國畫中所謂的“傳神”表現,也說明“似”與“不 似”關鍵在對物象“神态”的表現上。“大象”看似“無形”,實則呈現出泱泱氣象。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中,“大象無形”所展現的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内涵與精 神象征。

是以,國畫藝術也應該秉承這種精神,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輝煌。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道德經》)每一個繪畫者,在尋求藝術創新切入點的同時,還要成為“執大象”的畫者。大象無形,“有意”可化為 “無意”,“有象”可化為“無象”,是以你不要刻意怎樣,而要胸襟自由、容納萬有,無固定形态、無條條框框才能容納一切,才能得繪畫之大氣勢、大氣象、大境界。

五、中國畫家應該懂得“養畫”的道理

為什麼有的畫家畫了幾十年,自己的繪畫作品既沒有新内容,又沒有别具特色的風格面貌,反而與其他畫家的極為相似,毫無生動感?

畫家要明白“養 畫”的道理,因為畫好畫兒不是光靠練筆墨、練造型就能達到的,而是要用豐厚的文化修養、高深的思想境界、高貴的人格品質涵養自己的繪畫藝術,最終形成自己 有特色的繪畫風格。畫家首先要具備獨特的人格魅力,然後才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晨閱讀丨當代中國畫易犯的通病,切中要害!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但如果不深入研究傳統繪畫和傳統文化,最終會導緻作品既沒有思想,也沒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不用談高深的藝術境界了。

畫家思想境界的形成來自于畫家的人生境遇、閱曆,甚至更多地來自于一種逆境、困境。一個人若經曆了苦難、磨煉,還能毅然決然地堅持理想、堅強地生活,他就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堅毅頑強的意志、正直不阿的人格品質,思想自然已經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中國曆代繪畫大家恰恰是由于具備了這種人生境界,才能在筆底 流露出一股清氣、一股雅氣和一股正氣。

此外,人的文化涵養是積年累月慢慢培養而來的。不管是作家、書法家還是畫家,讀書可以使之明理,讀好書可以使其思想更加智慧敏銳、修養更加深 厚、德行更加端莊大方、氣質更加儒雅超脫、境界更加樸素高尚、心胸更加自信曠達……當這種修為轉化為藝術創作行動,不論是文章詩詞還是繪畫藝術,流露在筆 墨間的會是一派文雅的氣息、文明的氣象、文人的氣節。

反之,如果在藝術創作上缺失文化修養,觀念庸俗,思想膚淺,心胸狹隘,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的品位與氣質 必會相應低下。對于藝術家來說,天下之大事,莫過于藝術創作。

好的藝術作品既可以悅己,又可以悅人,終而傳世。既然選擇了繪畫藝術,以自己的文化涵養和人 生閱曆為作品增色、為生活添彩,為他人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豈不快哉!

點選:“收錄于話題”下一篇,翻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