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有些小區抗疫工作做得比較好?它們大多具備這樣一種精神

位于闵行馬橋鎮的萬科城是一個大型社群,社群裡有3300多戶,12000多常住人口。在整個抗疫過程中,“互助精神”為社群抗疫注入了“源頭活水”。

“互助精神”是一種互相幫助的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公衆道德追求。縱觀抗疫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小區,大多具備充沛的“互助精神”。那麼,“互助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關鍵的“權威”人物

(一)“無私奉獻”的樓群主

小區每個樓棟都建有微信群。疫情期間,樓群主更是舍小家、為大家,主動擔起本樓棟核酸檢測安排、抗原篩查資訊收集的工作,每天不厭其煩地在群裡提醒鄰居按時做抗原篩查。這些工作看似簡單,實則煩瑣無比,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群主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居民,居民從開始不了解抗原檢測工作,轉向主動幫群主“艾特”沒完成資料上傳的鄰居,使抗原檢測資料得到及時上傳。

(二)“樂于助人”的年長者

小區的居民大多是年輕人,但也有一些年長的居民。這些年長者平時就比較關心年輕人,樂于助人。疫情期間他們更是主動為鄰居們分憂。小區保潔人員核酸檢測異常後,樓棟裡的一位年長者包幹了樓棟衛生工作,每天晚上都會把一樓所有的公共區域打掃、消殺一遍。他擔心打濕的地面可能會帶來安全隐患,就把打掃公共區域的時間推到晚上很晚。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本可以早睡的他不得不晚睡。一些年輕人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效仿年長者,自覺把自己所在樓層的保潔工作做好。

(三)“敢于亮劍”的專業人

疫情期間,借由微信、短視訊等平台,各種謠言滿天飛。剛開始,微信群裡經常會有人轉發謠言。這些謠言混淆視聽,居民們感到難以分辨。小區裡有一位研究謠言傳播的學者,他從自身專業的角度說明謠言傳播背後的機理,“如果人們對謠言缺乏直接經驗,人們便會從衆。而當大量的人相信謠言時,虛假的謠言就會‘自驗成真’”。同時他也提醒鄰居們,短視訊謠言更具有煽動性,“耳聽為虛,眼見也未必為真”。慢慢地,謠言轉發量變少了,一些居民還會主動在群裡轉發權威媒體的辟謠資訊。

強烈的公共意識

何為公共意識?簡單地說,公共意識就是自覺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國家利益視為一體,尊重他人的權利,維護公共利益。

(一)關愛友鄰,尊重他人利益

為了盡早做到社會面清零,居民們每天要做兩次抗原檢測,并按要求做核酸檢測。其間,也出現了幾例異常情況。出現抗原和核酸異常的居民會主動在群裡告知異常情況,在他們看來,這麼做可以提醒鄰居做好防護,減少樓棟風險,避免猜疑引起恐慌。而鄰居們則紛紛予以了解和鼓勵,“謝謝告知情況!祝早日康複,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小朋友。加油!”而當居民康複歸來,也會在群裡告訴鄰居們已回到家中。鄰居們則在群裡接龍,表達關愛之情,“歡迎回家!菜不夠的話,盡管說!”

(二)衆籌防疫物資,維護公共利益

樓棟設有樓棟值守志願者,志願者分揀快遞,并對快遞物品進行二次消殺。剛開始每天排班三位志願者,每位志願者的工作時間長達4-5個小時左右。為了減少志願者的工作時長,有居民提出要多排班,每個班2-3小時左右。但是這麼做的話就需要更多的防疫物資。一方面要保證志願者有充足的防護保障,另一方面又要盡量減少志願者的工作時間。怎麼解決這個沖突?“衆籌購買防護用品!”從“衆籌”呼聲發出到樓棟130多戶居民在群裡完成接龍,隻花了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因為居民們懂得,保護志願者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個人利益、社群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個統一體。

多元的志願者參與平台

(一)“專場”志願者活動

小區物資搬運實行以機關、樓棟、職業等劃分的志願者“專場”。上海電氣黨員專場、交大專場、闵行教師專場、航天專場、文萊家長團專場、船舶711專場、退役軍人專場等相繼“登場”,每個志願者專場都會有一個響亮的口号。比如,退役軍人專場的口号——“若有戰,召必回!首戰用我,用我必勝!”這些口号同時也是一種符号,強化了團隊凝聚力,激勵着團隊成員的抗疫熱情。

(二)“分類”志願者小組

按照分工的不同,整個小區的志願者被分為不同的志願者小組。比如,核酸檢測小組、貨物裝卸小組、消殺小組、物資轉運小組、物資發放小組、小區巡邏小組、樓棟值守小組、後勤保障小組、抗原資料管理小組等。“分類”志願者小組使得小區志願活動更為有序。

(三)“樓棟”志願者小隊

小區每個樓棟都有一支志願者小隊。志願者小隊由兩部分成員組成:一是固定成員。幾位固定成員主要負責本樓棟的核酸檢測秩序維護、抗原檢測材料分發、抗原資料收集上傳、樓棟消殺和保供物資分發等工作。二是臨時成員。臨時成員主要由本樓棟招募的志願者居民構成,負責本樓棟物資和快遞的分揀、消殺工作。居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時間報名參加志願活動。

綜上所述,“互助精神”的形成是三方合力的結果:其一,關鍵的“權威”人物在抗疫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但“權威”人物的權威性并非自然就具備的,而是來自居民的信任。其二,強烈的公共意識促成社群居民共同體力量的形成,而這種共同體力量又推動“互助精神”不斷增強。其三,多元的志願者參與平台最大限度地将社群居民納入志願實踐活動中,黨員、幹部、群衆齊上陣。在多元的志願實踐活動中,“互助精神”被進一步激發出來。“互助精神”堅定了社群居民的抗疫信心,凝聚起社群抗疫的磅礴力量和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将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董天晔 攝 圖檔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桑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