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玩具的進化真的是好的嗎?

魯迅先生在《風筝》一文中寫道:“遊戲是兒童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兒童喜歡遊戲,也喜歡玩具,在遊戲中成長,在玩玩具的時候獲得心智的開發。于是,有市場就會有發明和生産。玩具經曆了很多的進化,成了今天工業批量生産的樣子。一些人看到孩童玩具的時候,竟然不知道玩具的名稱,也不知道怎麼玩。那麼,玩具進化真的是好的嗎?

玩具的進化真的是好的嗎?

未必。據說玩具和遊戲一樣,随着各民族文化發展而産生,從原始社會流傳至今,正如中央美術學院陳绶祥先生指出的那樣:“玩具是民族文化創造物中風格最突出最統一最恒穩的品類。”孩童的成長離不開玩具,而玩具的生産也一直伴随着孩童的成長。時至今日,許多相對富裕的家長隻是顧着花錢給孩子買玩具,卻不免盲目跟風,有時為了“獎勵成績”、“開發智力”,但很少人真正去了解玩具内在意義,而玩具生産商中也缺乏創意導向型的企業,即使有的經濟效益不錯,也往往隻是一個出口需要或根本就是加工承攬而已,沒什麼創意。

《簡明大不列颠百科全書》中有一句話“工業化的壓力使得許多民族傳統玩具迅速消失。”尤其是外國文化的入侵,讓傳統玩具生産廠商面臨破産的境地。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國玩具迅速占領國内市場,洋娃娃代替了不倒翁,變形金剛代替了九連環,仿真槍械代替了彈弓,電動玩具車代替了陀螺和玻璃球,似乎驗證着一場玩具革命的成功,也驗證着外來文化入侵的成功。無怪乎有陳绶祥慨歎“對于民族文化的破壞是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污染之一。在此影響下,玩具已被當成一種唯利是圖的商品而大受青睐。那種以單靠新奇的感受就可獲得孩子們的想法,實際上正在失掉人類的孩子。那種以現代玩具來取代民族傳統玩具,以冷漠的材料,機械的制作和功能的運動來取代親和的材料、精心的制作和天真的參與的做法,是人類面臨的危機之一。大人們發瘋似的花億萬美元去收藏名畫與各種人類創造的珍品,孩子們卻發瘋似的花大人們的錢去獲得那種冷漠而單調的商品,這實在令人擔心得很!”

玩具的進化真的是好的嗎?

玩具的功能越完備,越不能激發孩子探索的能力,反而會把孩子一些固有的探索能力固化在玩具裡,讓他們“坐享其成”。也就是說,在玩具制造行業裡,并不是愈有創意制作愈精良就愈有價值,貧乏的玩具環境有時反而會激發人的創造力。不倒翁的玩法讓孩子獲得抓物的距離感,九連環讓他們獲得了智力的提升,彈弓讓他們獲得平衡能力,而陀螺讓他們獲得健身的效果,還能有效掌握方向,獲得方向感的定位,玻璃球的各種玩法讓他們樂此不疲。與此相反,外國玩具大多功能完備,為孩子想得太多,把孩子們需要的功能全都集合到玩具内部,沒有激發孩子的探索能力,隻是讓他們玩,加上聲光電效果就可以賣大價錢,卻失掉了淳樸和天真,也失掉了探索性玩法。

其他民族玩具也有不少,像《玩具總動員》裡面的“蛋頭先生”、“綠色玩具兵”、“牧羊女”、“拼字圖版”等都是比較傳統的玩具,不過,現在也早就被智能化玩具所代替。給孩子傳統的甚至簡陋的玩具并不是限制他們發展的自由,也不是故意省錢,而是要激發他們内在的創造力。

玩具就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孩子的内心。就像深層心理學說的那樣,他人是自己的鏡子,你對待他人什麼樣,就相當于你對待自己什麼樣。人們并不能完全認識别人,隻能認識别人的一些方面,甚至這一些方面也不是很真實的,存在着人為建構的可能,也存在着人們自以為是的成分。絕大多數時候,人們對他人的認識都是自我内心的映照,而不一定是他人真實的情況。母親覺得的自己冷,就認為孩子也冷,丈夫也冷,其實可能是她自己發燒了,抑或是她自己覺得冷,而她兒子和丈夫并不覺得冷,隻是成了婦女内心的映照而已。孩子對待寵物也是如此,自己餓了就給寵物吃的,自己冷了就給寵物添加衣服,其實寵物并不一定餓,也不一定冷,隻是成了孩子内心的映照。孩子對待玩具也是如此,會對玩具進行一定的主觀關照,玩玩具的過程就是心智成熟的過程,當然可以不斷探索玩具的各種玩法。玩具簡單就比較好,可以讓孩子輕松超越玩具的玩法,自己創造一些玩法,比如玻璃球的玩法等,要是玩具功能齊備,給孩子提供了他們所能想到的各種功能,那麼,就不是孩子玩玩具了,而是玩具在玩孩子。就好像網絡遊戲一樣,剛開始是人們在玩遊戲,沉迷進去之後就成了遊戲玩人了。

玩具的進化真的是好的嗎?

應該警惕玩具的進化,越是功能多的玩具,越是現代化的玩具就越要當心,以免孩子沉迷進去,被玩具所玩弄。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玩手機,很難說是孩子在玩手機,應該是手機在玩孩子還差不多……

繼續閱讀